【一本正經】科學物理 佛法悟理

撰文/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在雪山林下苦修六年,毫無寸進,身心極度煎熬,佛陀開始自我懷疑。後於尼連禪河沐浴,沉浸於秀麗景色,接受牧羊女供養之鮮乳,通體舒暢,頓斷苦、樂兩端,萌生中道思維。佛陀於菩提樹下入定四十九天,降服魔考,頓悟苦集滅道之理,再悟十二因緣義,終證六度波羅蜜,最後見星光閃耀而悟道成佛,成為人天大導師。

我參加過許多佛學研討會,最常聽到的質疑:「佛經上未曾出現佛是宇宙大覺者說法,慈濟為何擅立名相?」我委婉地以《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要義「宇宙浩瀚,大覺真空,滅苦集諦、得道解脫;本性慧海,無量邊際,解脫法性,遍虛空界」來說明佛法與科學同樣在探索宇宙與生命的實相。在拙作《程式物理與塵世悟理》,我也以「時空一體,心物一如,質能不滅,空有不二」來論述佛法的科學,也是科學的佛法。

「本體論」(Ontology)是對存在、存有、萬事、萬物本質的探究,是宗教、哲學及科學共同的命題。在探討真實世界的本體,會從層層的迷霧森林中逐漸發現一致性的規律關係,因而產生「因果論」(Causality)。「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證明時空是相對的,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認為時空是虛妄的。但時空中的事件及因果關係是絕對的,是不變數,也就是相對中的絕對。

佛陀初轉法輪是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說「四聖諦」。「苦諦」具體而言是四苦八苦。四苦指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再加上「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成為八苦。「集諦」是指業力及煩惱障為一切苦的起因或緣起。「滅諦」指出平息痛苦之道在淨除業力、染汙及煩惱障。「道諦」是引領眾生修行以達究竟目標的道路。集為苦因,滅為道果,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解脫的根本,成道的真諦。佛陀開宗明義地指出因果律也是自然律。

原始佛教指的是佛入滅後所出現的初期經典,即《阿含經》。原始佛教認為「人無我」,無明並非「沒有認識我」,而是以為「真的有我」,是將「五蘊」視之為我的誤解。色、受、想、行、識合稱「五蘊」,是佛教對於人類所有物質及精神之總稱。除了認定「有形的東西(色),皆無本質(無我)」,也認知有形體的東西恆常變化,且不會永久存續的「無常」觀。《阿含經》最主要的論點是一切無常,無常是苦,苦是無我。

原始佛法認為五蘊的組合是空的,但沒有論及五蘊是否是空的。小乘佛法則認為五蘊真實,透過微觀及客觀的「相」,來瓦解主觀「我」的執著。其「無方分極微」的說法很類似現代量子學的「基本粒子」,是無法再分割的真實獨立的存在。不似《莊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說法,是由細微的「真」構成有變化的「假」。一樣主張「人無我」,但相信其他事物的客觀價值,較偏向科學的唯物思想。

大乘佛法的論證是從瓦解所有事物的「客觀價值」,進而平等地解除我們對「我」及其他事物的執著,較偏向哲學的唯心思想。大乘「一切法空」思想認為即便最細微的東西,邏輯上必定可以分割或會變化,也許符合現代「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的假說:「所有的基本粒子皆能以一種弦來表現,其種類的差異是根據弦的振動與振動能來區分。」,宇宙是由弦所彈奏的交響樂。

在二轉法輪時,佛陀宣說的大乘主題主要在「空性」(Emptiness),指出宇宙的外在現象與眾生的內心現象本質,皆是空性。根據「大霹靂」(Big Bang)理論,宇宙創生時,基本粒子是從「無」的空間產生,處於不斷生成及湮滅的狀態。

大乘佛法主張「五蘊皆空」,萬事萬物皆「無自性」,都藉「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而變化。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提到許多「緣起」,也是萬事之間的關係,因緣之間的關係。而在《般若經》中,佛陀所說的「空性」不是「都沒有」的虛無主義(Nihilism),而是在解釋「緣起」的真實面相。而龍樹菩薩把原始佛法注重的「緣起」與大乘佛法強調的「空性」連結在一起,認為只要是緣起,就必然是空性,並無獨立真實的存在。《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智慧,「三輪體空」,是佛教的慈悲,都是建立在「空性」上。

性空與唯識是佛教思想兩大體系。以《般若經》為代表的「性空學」著重在「性空」,也就是因緣法,談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則;而「唯識學」則著重「相有」,細密分析因緣和合產生的果報現象。雖然側重的角度不同,其實說的都是「空有不二」,「心物一如」。

「唯識」涵融現代科學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及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概念,思維可以調控我們的身心,行為可以影響我們的基因。我們活在一個「參與型宇宙」
(Participatory universe)中,「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我們可以調控基因,改變大腦的力量掌握在我們手中。《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異」,「自性若悟,眾生是佛」,「眾生若迷,佛是眾生」,佛教是「自力」、「自度」的宗教。

「相對論」探討的宏觀世界與「量子論」探討的微觀世界已納入我們對宇宙的整體知識體系中。「演化論」到「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破解了DNA雙螺旋結構,解開了遺傳與生命的奧義,科學與佛法的許多契合度見證了「超然的科學是智慧的形式,超然的智慧也是科學的形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