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讀《活在美國世紀》一書有感

撰文/王思熙

年的四月天,不是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今年的四月天是美國川普總統掄起關稅大棒,激起國際千尺浪的「人間四月天」。不是期待中的白蓮,不是燕在梁間的呢喃,不是愛,不是暖,是美國利益優先,美國再次偉大的威懾宣言。

國際媒體每天鋪天蓋地,報導、評論著朝令夕改的川普關稅政策。不論對他是褒還是貶,都撼動不了他的「美國優先」欲念。

在這個前提下,說他是自大,卻又是相當膽小,內心充滿著諸多的害怕。他害怕外來移民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害怕非法移民帶來對白人文化的衝擊;害怕移民的生活方式改變美國人原來的生活方式;害怕外來人口的增加改變白人社會的生態結構。他的種族優越感表現在對外來移民的歧視上,所以他貌似自大,卻少了泱泱大國的包容與自信。

說他是以生意為導向的自私圖利者,卻又是一個另類民粹主義的極端愛國者。他討厭美國在國際貿易上年年逆差,以致國債高築。他懼怕自己穩坐超級強國的地位,一朝被他國取代。他宣稱不喜歡別人占美國的便宜,賺走美國人的錢,卻要享受從他國進口的廉價物品。養尊處優慣了,再深厚的家底也會被掏空,所以不得不對外國製造拉滿戒心,祭出所謂的「對等關稅」,呼籲製造業回流,重振高牆大院的榮景。一山不容二虎,榻邊豈能容他人鼾睡,壓制他國的崛起,就成為他必然的選擇。

說他是精明的溝通談判者,卻是不擇手段的權謀者。他想靠強大的國力,威脅利誘、先緊後鬆的高度施壓手法,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一副君臨天下的粗魯作法,是否能順遂所願,或適得其反,有待後續觀察。

有「國際關係大師」之稱的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在《活在美國世紀》的回憶中指出:從一九四一年三月美國《時代》雜誌(TIME)稱「美國世紀」起,我們就一直活在美國世紀裡了。

美國世紀的來臨,象徵著十八、九世紀歐洲帝國殖民主義世紀的結束。按照奈伊的說法,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採取孤立主義遠離戰場後,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強國。光是經濟總量就占世界經濟將近四分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間雖然經歷美蘇冷戰較量,最終蘇聯解體,美國更是一騎絕塵,直至現在,美國的影響力讓各國望塵莫及。

美國對世界的貢獻,毀譽參半,它的強勢崛起,結盟了歐洲各國,實力強大如山,無人可以挑戰。

美元是全球性的通用貨幣,金融體系美國動見觀瞻。

美語是全球性的通用語言,美式文化加速在全球擴散。

高端科技的研發壟斷,有實力指控別人抄襲、偷竊、仿冒,祭出巨額制裁罰款。

引人注目的AI產品、殺人於千里之外的精準核武、強大的海軍航母艦隊、監控全球的GPS衛星導航系統、布局世界各重要戰略地區的軍港和美軍駐地等,無不都在厚植美國的硬實力。

無所不在的情資系統,配合強大的政經實力,外交上樽俎折衝、縱橫捭闔,左右了全球地緣政治和他國內政,扮演著世界警察的角色。

在歐洲殖民主義走入歷史之後,美國擎起了「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成功地形塑了如今的普世價值,具有一定的貢獻。

對於貧窮落後的國家或地區,美國有時又不遺餘力,出錢出力,幫助他們改善醫療衛生,脫離困境,儼然以人道主義者的形象出現。

但對於存有二心的政權,總是想方設法,欲除之而後快,慣用的手法是製造仇恨,挑撥離間;扶植向美靠攏的在野勢力,又向其所稱的貪汙腐敗、專政獨裁政府發動挑戰,甚至不惜引發內戰,看似扮演了救世主,又把別人國家的百姓推入戰火的深淵,這就是為什麼有戰爭的地方,就有美國影子出現。

美國隱形的軟實力更是無所不在,從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到食衣住行的生活方式;從影視音樂的引領潮流,到文化價值的存廢判斷;從家庭的親子關係,到學校的教育生態;從歷史的意義詮釋,到觀念的生成演變⋯⋯,美式的價值觀,隨著美國實力的擴張,向全世界蔓延,不知不覺中,有意無意地瓦解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的獨特性。

難怪曾任職於美國國務院、五角大廈和情報機構的奈伊,在回憶錄中說:「美國的力量不僅取決於我們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還取決於我們的價值觀。」美國的價值觀,確實左右了全世界。

「歷史學家將美國世紀分為四個重疊的階段:一是戰後一直延續到一九七○年代的自由秩序;二是一九八○年代雷根展開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秩序;三是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伊拉克戰爭,以及二○○八年到二○○九年金融危機期間唯一的超級強權時代;四是眼下的第四階段,這是現在進行式,特徵是民粹主義對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反應。」

這個對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反應,在川普的關稅大棒操作下,正在全球鋪天蓋地的發酵,有人開始質疑「美國未來仍會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嗎?」對這個問題,奈伊的回答有點猶豫,但他終究還是選擇回答:「是的。」雖然帶有些不安的憂慮。

奈伊在書中又說:「川普擔任總統四年(2017年1月20日-2021年1月20日),對我、對美國和對世界來說都很煎熬。他很難相處,因為他對國際事務的情境智力很低,而且高度自戀,限制了他的情緒智力。」

儘管如此,奈伊仍然認為:川普有獨特的背景,政治風格迥異於傳統。他的電視真人秀很成功,遂能持續受到媒體關注,而要能吸引鎂光燈,往往得不顧現實,語出驚人,還要打破傳統的行為準則。川普也學會如何利用推特(Twitter)這個新興的社群媒體平台來主導議題,以此繞過傳統媒體的屏蔽。無論你喜不喜歡他,他都是出色的溝通者,而且比普通的政治家都更有創意。

他說:「這位新總統感受到民眾(特別是未接受大學教育的年長白人男性)對於全球貿易在部分地區造成經濟不均的不滿,以及對移民和文化變遷的怨恨,並且鼓動了這股負面情緒。其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言論,使他獲得了遠超過傳統政治廣告的免費媒體報導聲量。」

川普的特立獨行,讓有些人感到高興,也令有些人覺得擔心。他不按牌理出牌,反覆無常的個性,在政治立場上不拘一格,絕非傳統的共和黨觀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長期表達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還抱怨盟友占美國的便宜,藉機煽動仇恨,鼓吹民族主義。

奈伊痛心疾首地批評道:「川普根本不在乎會不會傷害別人。無論在國外或國內,他愈來愈少談論道德。他不尊重制度和真理,讓美國喪失了軟實力。」

可見川普不是傳統的孤立主義者,他主政時期的緊縮政策,迎合了多數百姓的心態,拒絕自由的國際秩序,從而可能改變了美國世紀。他號稱要透過狹隘的交易方法和顛覆性外交「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是挑戰傳統觀念,奈伊說:這和他一生所做的工作背道而馳。

奈伊在回憶錄中,對於有關川普的評論固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但以他的從政經驗,檢視現在川普高額關稅政策的朝令夕改,奈伊的褒貶也不無道理。

其實,漫天喊價的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只是川普吹起「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衝鋒號角之一。在美中兩國的激烈衝突過程,實質上已開始拉啟了「合縱連橫」的態勢。各國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必然要選邊站隊美國,或向中國靠攏,形成兩大陣營的對抗。

所以,如果把現在國際局勢看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縮影,這場關稅之爭,不僅是貿易金融、科技武力與政治體制之爭,更是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合縱與連橫」的外交之戰。

老子《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說,治理大國,要像烹煮小鮮魚一樣,必須謹慎小心,不做太多的擾民舉動,更不能朝令夕改,才能安定民心,讓百姓過著正常的生活。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更是如此,分寸之間的拿揑要恰到好處,取得彼此進退之間的平衡,否則野火一旦燎原,世界就將永無寧日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