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花蓮大震下的孤島──西寶 路遙知馬力

▲攝影/白舒華

撰文/胡毋意(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十五公里流長的立霧溪,從三千公尺高的源頭一路任性地穿岩鑿壁衝下太魯閣峽谷,這才徐緩下來,終於開展手腳匯入太平洋;太魯閣大橋長一千二百四十八公尺,方能跨越它完美創作的圓弧型沖積扇,後方正是立霧溪流域的最後一個台地——富世。

一群孩子陸陸續續從校車上下來,魚貫走入富世國小活動中心,台灣唯一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西寶國小,六個年級六個班要借用這處空間一起上課,度過地震後的艱難時期。過去也曾因颱風豪雨,西寶師生幾次從海拔九百一十五公尺高的西寶台地,下撤至富世村富世國小寄讀。

○四○三花蓮大地震,嚇壞了全台民眾,也一度嚇哭了幾個西寶國小的孩子,不要說他們了,就連校長老師也從未遇到這麼大的搖晃程度,當下斷電斷訊,對外交通全癱,但位處河階地的西寶、天祥本身倒還安然無恙,當時校方尚能處變不驚,把孩子帶去戶外上課、照樣期中考。第五天,路搶通了,師生這才輾轉走西部,經清境、南投,下行南迴,再逆行花東縱谷而上,回到花蓮市區。原本一小時半的回家路,硬是花了十六個鐘頭。

回眸太魯閣

太魯閣峭拔千仞的大理石峽谷聞名於世,綠水刷洗著雪白紋理的巨石,對峙著仰之彌高的絕壁、又迂迴著百轉千折的山洞。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日本人為挖金礦而首次開鑿這條產金道路,清楚記錄著錐麓這一段施作最為困難,合歡越嶺道讓太魯閣以鬼斧神工的驚人面貌見諸於世。在地質學尚稱年輕的台灣島一直以來板塊運動活躍,山高水急的太魯閣多次被撞出片段性破碎的地形地貌,但遠不及這次花蓮大地震來得嚴厲:從布洛灣到燕子口、九曲洞、新白楊的三十多公里距離,修了又斷、斷了又修,電力電信有史以來中斷四個星期,至五月初,天祥一帶才終於復電。

眼見直墜峽谷的峭壁上已劃出好幾道黃沙淚,這是六百萬年前不斷被板塊擠壓,上升又下沉,沖刷又沉積,年輕台灣島的地質現象;原本應該極其堅硬的大理石岩,受到重壓熱力而變質摺曲成板岩片岩,甚至破碎得只能充作便宜的石灰建材。

經過天祥,續往上行,循大沙溪繞過一百八十度的大彎(迴頭彎),就是西寶,從更高一點的豁然亭向東望去,西寶台地再清楚不過,是立霧溪沿線最高最大也最早生成的古老河階地。西寶,太魯閣語意思是「河的對岸」,從下方公路邊坡冒出的礫石層即可看出它的年紀,由於河流下切作用與地殼持續上升,這裡與河床落差超過五百公尺。

人類學家曾在西寶台地上發現陶片及石紡輪,推測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遺留,中下游的布洛灣遺址、富世遺址也先後發掘豐富的文化現象。約二百五十至三百年前,太魯閣族從西邊翻山越嶺進入立霧溪流域定居,在此建立西寶社;一九一五年日本理蕃政策,族人被迫遷離;二戰後僅少數人重返部落,直到國民政府帶領六十萬反共救國軍來台,以鋤頭代替槍砲,開闢橫貫東西、長一百八十七公里的中橫公路。

山上人家知多少

開路四年期間,因山區蔬菜運輸不便,於是退輔會便在沿線河階地動員官兵屯墾種菜,是當時榮民工程隊蔬果供應地,西寶農場於焉誕生。中橫開通後,退輔會索性安排榮民、榮眷在此定居,隸屬花蓮農場。

成立於一九五二年的花蓮農場原名「花蓮大同合作農場」,在全花蓮縣境設有八十四個農莊,安置多達兩千五百名退除役官兵,與福壽山、武陵、清境合稱四大農場。西寶是中橫路上少數幾個高山村落,原本還有種植大片水蜜桃的竹村、梅園、蓮花池等,但路危人老,且劃入「因環境敏感且受災害損壞嚴重地區」,早無人居。

「爸爸臨終前只說了一句,我隻身來到台灣什麼都沒有,除了生你們五個,還有你老媽。你要守好這塊田!」蓋在西寶社區路口、台八線上的第一戶是老兵丁斌這一家,老二白舒華講起落地生根的這段故事。

他從小跟在太魯閣族媽媽白桂花身邊,幾個兄弟姊妹都念西寶國小,當時這間用竹子木板蓋的簡陋平房是附近兩百戶榮家的子弟小學,白舒華和目前仍留在西寶社區的陳新珠、張秀杏等門對門、戶對戶一起長大,是青梅竹馬。張秀杏的幾個小孩,包括十三年前自逢甲夜市返鄉,接地氣從農的張羽廷也念西寶國小,可說是兩代同學。

一九六○年間,時任退輔會主任委員的蔣經國來到西寶巡視,第一代居民說,孩子大了沒地方讀書,於是一九六三年蓋了西寶國小,屬秀林鄉富世國小分班。白舒華還提起,小時候太調皮,趁著阿伯載西瓜上坡,很吃力,幾個人埋伏林下,一個跳上車偷瓜,拋給在下頭的伙伴接住。

但山上的孩子小學畢業後不是下田工作,就是下山繼續念書。他們都嚮往山下繁華的城市生活,榮民爸爸和原住民媽媽也希望子女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發展,於是老兵第二代帶著第三代紛紛遷出西寶,反倒是山下的居民追著教改風,一九九七年將它轉型為森林實驗小學,師生多半為漢人,少部分原住民,住山上的學生僅兩三人。校長李志成說,應當是家長認同山上的環境與森小的教學方式,肯讓孩子從小獨立住校,每週下山一到兩次。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第一手現場目擊 ↑ 上閣口不遠,有間中橫路上唯一土地公廟,是中橫三守護神之一,旁邊坐落著一九五六年蓋的望海亭,路對面是十年前建的頌碑亭,在大片崩塌下岌岌可危,第一時間怪手奔馳而至。(攝影/Tiger Lu)
西寶學童繞半個台灣回家 ↑ 地震後,斷電但師生平安的西寶國小搬到戶外上課。(攝影/李志成)
311Hualien.map ↑ 四月七日路勉強通了,西寶國小五十九人搭車繞經西部,由南投而嘉義、屏東,走南迴再北上台九線,十六小時後,八日凌晨三點回到花蓮的家。
311Hualien.09 ↑ 於一九九七年翻身為森林小學的西寶國小,經重新設計變裝成今日美麗面貌,曾獲台灣建築首獎,它不受此次地震影響安然無損,但人去樓空。
311Hualien.10 ↑ 孝順勤快的外地女婿李昆明,傍晚從西寶國小一側載了滿車剛砍的高麗菜下來,準備翌日一早放行時第一個趕下山去賣。
311Hualien.11 ↑ 從西寶台地俯瞰,立霧溪切割的太魯閣峽谷山高水長、層層疊疊美景如畫,但攝影師眼下的山嵐卻豈知是六.七公里外捎來的噩耗──流芳橋對面山壁崩塌,路又毀了。
311Hualien.14 ↑ 西寶菜田是村民的依靠,一年四季都很青綠,在立霧溪畔最大台地上得天獨厚宛如桃花源,在太管處輔導下引入有機栽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