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期數分類112期目錄比鄰亞洲 
撰文•攝影/莊吳斌
翻譯/林金源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一群人平常窩在廉價、幽暗的公寓裡,唯有等到他們外出工作或者上市場,當地人才會見到他們,但也有可能視而不見。
他們是從緬甸西部的欽邦逃到馬來西亞的欽人。根據在加拿大註冊的欽族人權組織的說法,超過數十萬名欽人住在緬甸,而另有數十萬人因各種因素流落在孟加拉和印度。


在眾多避難海外的欽人中,阿昌的故事是欽族受到緬甸政府欺凌的一道縮影。當時年僅十五歲尚在就學的阿昌,在他的班上混合著緬(Bamar,緬甸最大族群,約佔百分之七十)族和欽族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相處和睦,除了某位緬族政要官員的兒子經常仗勢欺凌欽族學生。「他歧視我們,罵我們爛欽、臭欽。」現年十九歲的阿昌回想當時的情境,阿昌說:「他甚至還會揍我們、踹我們,有時甚至搶走我們的筆和書。」


事情終於擦槍走火,阿昌和兩位朋友一時衝動將這名緬族同學痛打一頓,原本校長就能處理的單純事件,卻順勢變成讓這三名欽族學生入獄的理由。「三天後,校長把我們領出來。」阿昌繼續說道,「他替我們作保,並且要求我們簽字,保證不再犯。」


兩週後,該官員的兒子被刺死,沒人知道兇手是誰。阿昌堅決否認涉案。然而警方只想找個代罪羔羊,無意查明真相。他們逮捕其中的一名學生,另一名或許避難泰國,阿昌則在二○○三年三月逃抵馬來西亞。


「我逃離家鄉之後,我的家人搬到更偏遠的地方躲避報復。」阿昌說,「因為在家鄉沒有電話,到了馬來西亞之後,我只能打電話給緬甸仰光的叔叔,透過他得知我的家人都平安。」


阿昌就這樣開始過著難民生活。他逃離緬甸的理由在外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在緬甸,某些小小的爭執一旦擴大,也能惡化成生死交關的局面。根據設在吉隆坡的欽族難民聯盟的說法,在馬來西亞共有一萬八千名欽族難民。


聯合國難民總署代表沃柯.特爾克表示,截至二○○六年八月底,在馬來西亞的各國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大約有四萬八千名。難民總署會為有需求者註冊建檔,確認符合難民條件後就會核發難民證。但真正取得難民身份可能費時數年,而且馬國政府並不承認難民地位。


這些難民如果被馬國警察逮到就是拘留,運氣好的話會被驅逐到泰國邊境。到時候,再看看他們能付出多少錢,才能選擇重新入境馬來西亞,不然就遣返緬甸。


緬甸政府迫害欽族其來有自。緬甸是個多種族國家,一九四八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當權的緬族飽受少數民族叛亂的困擾,始終內戰不斷,例如軍政府尤其嚴加監視欽族民族陣線(CNF)與其族人,緬兵經常強迫欽人搬運補給品和彈藥,並且命令他們無酬鋪建道路和軍事哨所,而婦女還活在被士兵強暴的威脅裡。
 
 

緬甸政府打壓欽族


人口約一百四十萬的欽族,為了逃避戰火蹂躪和不公平對待,難民潮從一九八九年開始,為數眾多地逃往鄰近各國。他們主要分布在泰緬邊境,一部分選擇進入馬來西亞,因為居中的泰國提供緩衝,以免遭逮捕時直接被交給緬甸政府。另一個理由更實際些,因為在馬來西亞找工作比在泰國容易。


在以佛教徒為主流的緬甸,欽族也因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為基督徒而遭受宗教迫害,然而,與其說欽族受到宗教歧視,不如說他們是受到政治鎮壓。
抵達馬來西亞一週後,阿昌和朋友到建築工地謀職,但不幸被警察逮捕。拘留四個月後,被驅逐到泰國邊境。他想盡辦法就業,卻發現要賺足夠的錢維持生活頗為困難。當他聽聞有關聯合國難民總署和欽族難民中心的難民服務,兩個月後,便想辦法溜回馬來西亞。


逃回馬來西亞的路程風險重重,為了躲避臨檢,有些難民悶死在藏身的汽車行李箱。根據難民阿森的說法,付出大約二千五百元馬幣(約二萬四千元台幣)的代價,就可以逃離緬甸。這筆費用流向泰國警方、馬國警察和掮客的私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狹小的公寓,是欽族難民在馬來西亞的棲身之所。清晨一早,有些人得趕往聯合國難民署辦理註冊,希望有朝一日能轉往西方國家。
   
欽族難民在墓園弔謁同胞。歷經大半生顛沛流離的生活,墓園反而是難民最後「安歇」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