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撰文/金峰 / 攝影/金峰 / 第273期2021.04 【中國視窗】隔絕有時,擁抱有時 我在隔離飯店的十四天記事 從隔離飯店門上的窺視孔,看到門外一身防護裝備的醫療人員。為免接觸感染,他們隔著房門要求隔離者自量體溫,每日兩回,沒有例外。
0 撰文/陳應欽 / 攝影/陳應欽 / 第273期2021.04 【自然人】水蓮 野菜變佳餚 保有好山好水,自然與人文底蘊豐厚的高雄美濃,除了迷人的稻田綠浪,近年農業地景也產生新的變化,池塘裡的野蓮更成為美濃另一個地方特色。
0 撰文/吳佳珍 / 攝影/劉子正 / 第273期2021.04 【建築台灣】打開公共空間 改變你我生活樣貌 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以下凹設計融合公園與捷運站,增加民眾與自然的互動。過去封閉制式的公共建築正逐漸打開大門,讓公共回歸大家。
0 撰文/夏曼.藍波安 / 攝影/安培淂 / 第273期2021.04 【作家遊記】我的部落 蘭嶼伊姆洛庫 夏曼藍波安新造的獨木舟,在蘭嶼伊姆洛庫灘頭。這個漢人口中的紅頭村,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粗暴的對待,創世紀以來的神話卻不止息。
0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劉子正 / 第273期2021.04 【減法時代】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屏東以層積竹材蓋建的樣品屋。利用竹子取代木材、鋼筋,可達到低碳、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0 撰文/鄭接黃 / 攝影/安培淂 / 第273期2021.04 【出神入話】乩身 神是眼前人 點燃金紙,作為淨化。神靈的降臨、眾人的等待,具有媒介性質的乩身,將人意與神意、真實與超現實,綜合實踐在社群的現實人生中。
0 圖片/讀書共和國.發光體文化 / 撰文/蔡青兒 / 第273期2021.04 【經典書摘】閱讀,讓希望綻放 靜思閱讀書軒足跡 靜思書軒造訪上百個偏鄉校園,設立閱讀書軒,用本本好書引領孩子閱讀、學習知識,也陶冶心性,期望善的種子得以發芽於每個孩子心中。
0 撰文/王志宏 / 攝影/王志宏 / 第273期2021.04 【照見想想】數大還真的是美 每回看到蝶舞總是輕易地重拾四十餘年前的記憶:當時的國中暑假作業有規定蝴蝶標本的製作,我是如何認真對待。少年時捕蝶的記憶雖被壓抑,但往後工作中任何相關蝴蝶的報導,應是代償作用吧,編輯起來總是格外用力。
0 目錄 / 第273期2021.04 《經典雜誌》第273期精彩內容 曾吃過清炒水蓮等料理的民眾,想必好奇那細長的水蓮菜,到底是蔬菜的哪個部位?又或者好奇水蓮在自然環境中的原來樣貌。市場裡的水蓮,有多達九成來自高雄美濃。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一點都不輕鬆。近年來鄉村農業缺工嚴重,種植水蓮的農家,也面臨缺工的困境。圖為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正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
0 撰文/Nicolas Datiche / 攝影/Nicolas Datiche / 第272期2021.03 【探索世界】日本海上長城 期盼防止海嘯悲劇重演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距今十年,重建工程仍未停歇。巨型防波堤彷彿是「海上長城」一般,聳立在東北沿海各處,期盼當年海嘯摧殘的悲劇不再重演。
0 撰文/鄒欣寧 / 攝影/黃世澤 / 第272期2021.03 【台灣花樣】蘭花國裡愛蘭人 一場尋訪蘭花文化之旅 「蘭花熱」席捲全世界已兩百多年,台灣更素稱「蘭花王國」。從蘭花外銷的最大據點一路走進原始山澗中,探索台灣人對蘭花的觀感和情懷。
2 撰文/阮慶岳 / 第272期2021.03 【作家遊記】我的兒時故鄉潮州 就像一座島嶼 南方小鎮屏東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離家多年後重返,物換星移中交織的時空與記憶,化為一篇最不一樣的遊記。
0 撰文/林乙華 / 攝影/林乙華 / 第272期2021.03 【特別報導】向山致敬 台灣山林開放政策 中央山脈南二段縱走,體驗台灣山林的生命力。二○一九年政府宣布未來山林朝向開放管理,從禁錮到自由,登山反映了台灣人的環境意識與態度。
0 撰文/陳世慧 / 攝影/黃世澤 / 第272期2021.03 【水啊】從根本做起 海洋教育一起來! 有著巨型鸚鵡螺溜滑梯的基隆潮境公園,吸引親子同遊。玩沙、賞海景,是許多人的海洋初體驗;但從教育著手,全面地認識海洋,才是根本之道。
0 撰文/游崇瑋 / 攝影/游崇瑋 / 第272期2021.03 【自然寫真】牛轉乾坤 重新認識台灣牛 溫馴的水牛曾是台灣農人生活的好夥伴,擎天崗水牛死亡事件卻暴露今日民眾對牛的認識不足。牛年來說點牛事,好好認識台灣牛的前世今生吧。
0 圖片/商周出版社 / 撰文/卓子絡 / 撰文/鄭美淑 / 第272期2021.03 【經典書摘】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 十多年前,卓也團隊在石碇山區種下第一批藍草。種藍、採藍、打藍,到後續製成精美的藍染產品,使這抹即將消失的藍,被更多人認識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