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期數分類106期目錄生命達人 
撰文/江心靜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全民拼經濟」的台灣,國民生產毛額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向是財經雜誌評比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然而,最近出現了「國民快樂指數」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探討,令人耳目一新。


在全球快樂排行上,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喜馬拉雅山麓小國不丹(Bhutan),人均所得(GDP, per capita)只有一千四百美元的它,卻名列第八,台灣排到六十三名;人均所得更高的日本,遠遠落後到八十八名,顛覆一般人「富國更快樂」的印象。


「為什麼三分之一的台灣人不快樂,國民所得只有台灣二十分之一的小國不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說:我很滿足。『減』的生活哲學、不迷信經濟成長率、追求平等與平衡的理念,讓不丹超越世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到不丹採訪的《商業周刊》記者林正峰有感而發。


剛退位的不丹國王「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倡以「國民快樂指數」當作政府施政指標,全世界最早施行全國禁菸,禁塑膠袋進口,以外交取代軍事,全民免費醫療、免費就學,注重環境保護,國土的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二,位居亞洲第一。為維護傳統文化,避免惡質觀光文化的入侵,限制遊客人數,受過西方教育的國王領導全民博得了「最快樂的窮國」美譽。


曾經多次進出不丹的旅遊作家陳念萱在《不丹,深呼吸》一書中提到:「首都廷布(Thimphu)至今仍排斥紅綠燈的設置,由交通警察維持人性化的行路秩序……在不丹,生活不講究時間,一如季節的遞嬗,生命以它自然的節奏行進著。」


驚羨之餘,忍不住思考台灣人的生活;過去,位居東亞外海的台灣,一直是一批又一批移民艱辛奮鬥的舞台,天災不斷,強權更替,人口密度高,「打拼」是生存的宿命。


勤奮的台灣人不斷創造奇蹟,二○○六至○七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公布的「競爭力指標」,台灣的成長競爭力僅次於芬蘭、瑞典、丹麥、美國、冰島,排名全球第六,表現亮眼。


然而,社會節奏快,這幾年,又面臨新興民主的過渡期,政府清廉度、社會福利不足,以及揮之不去的兩岸問題,讓台灣人壓力更大,沉重的危機感只能拼命工作,很難安心過生活,陷入「錢賺愈多,卻愈不快樂」的弔詭循環,就像身邊的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無法喘一口氣。


在全速前進的島嶼,卻有一個朋友,像三義的油桐花,不論何時相遇,總是顯得優雅,臉上充滿陶然自樂的笑容,他——就是住在西湖畔的陶藝家王泰銘。
 
 

放下一切,異鄉闖蕩


第一次見到王泰銘,只因騎單車途經三義,想要找地方露營,當地朋友詹淑妃指引我們到一處三合院,獲得「方圓居」主人的首肯。紮營在百年桂花樹旁,整夜蛙鳴不斷,後來才知西湖原名「拐子湖」,此處常有青蛙聚集,客語的青蛙發音即為「拐子」而得名;清晨,看著薄霧繚繞的西湖,桐花染白的雙峰,暢談人生風景,相見恨晚,旅途的偶然邂逅,變成日後不時登門拜訪的知交。


不過,當我提出採訪時,恬淡的他再三推辭,直說:「不用,不用。」閒聊中,看到我拿筆記錄,一再驚呼:「這是採訪嗎?唉,你先寫別人啦。」仗著多年好友的情面,累積了厚厚一疊草稿,幾次下來,他終於說:「看你這麼認真,我相信你,還想知道什麼?」。


一般人汲汲營營追求的「五子登科」,王泰銘都沒有,孑然一身,房子是借住的,開著舊車,投入必須付出龐大心力卻無法預期結果的「現代柴燒」,每次看到他,卻如「一股春風」,不禁想探索原因。


回想二十年前,王泰銘自淡江大學數學系畢業,本來想當畫家,但是在媽媽殷切期望下,進入家族企業,收入優渥,前途看好。工作之餘,熱愛冒險的他在淡水外海玩雷射帆船。單人操作的單帆,船身採流線型,速度快、轉向靈活,一週三天,他在水上乘風破浪,心曠神怡。「我有一天要開一百五十呎的大帆船環遊世界。」那時,他一心想要到異鄉探險。


後來,王泰銘看到在公司內部,親人間「只問金錢,不問親情」的爭奪,害怕有一天面臨兄弟相爭,憑著一股志氣,選擇離開,說服父母投資,加上積蓄,和同學合夥到三義經營木材生意。因緣際會,聽說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有珍貴木材,為了進口檀香和黑檀木,他在一九九四年到該國的首都莫斯比(Moresby)港探路,該地治安不佳,剛到就遇上搶劫,年輕氣盛的他,卻選擇留下來闖蕩。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世界第二大島的東半部,崇山峻嶺阻隔,島上有將近八百種講不同語言的部落,有些還生活在石器時代。行前,他在畫家劉其偉的書中讀到一段話:「終年長居在塵囂都市,生活平淡無奇的人,一旦踏進了叢林,你將感到自然的崇高和生命的自由。」這段話讓他熱血沸騰,不過,劉老率領的探險隊還僱用了嚮導、翻譯及帶路人,他卻要隻身深入部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這張手工桌子,桌面以木頭燻燒後連上二十幾道漆,再以梅枝裝飾。
   
位在三合院後的工作室,被王泰銘布置得深具巴布亞紐幾內亞風味。
   
名為「踢毽子」的作品,是以一只橡膠靴燒製而成。勇於嘗試的王泰銘,面對陶藝創作的態度,正如他打坐時所追求的「無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