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德珊
攝影/李文傑
二○二四年一月十一日,馬來西亞麻六甲的勇全殿內內外外擠滿了人,這天是送王舡(Wangkang,台灣稱王船)的日子。
早上八點,長長的隊伍準備出發,隊伍中有朱、溫、池、李、白五位王爺一同出巡,隊伍的最後,也就是載著孟府王爺的王舡「合安號」,由近百位信眾一起拉著繩子往前,王舡後方跟著兩艘小舡,沿途的信眾將給王爺的紙錢供品,往小舡上放。
王舡駛進麻六甲的尋常小巷,經過知名地標,雞場街、甘榜烏魯清真寺及荷蘭紅屋等二十二個點,穿梭在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與歷史之間。沿途的民眾拿出手機拍照或者雙手合十祈禱,期待著王舡能將不好的事物與運勢都帶走。
華人王船文化在南洋
王爺與王舡信仰源自於中國福建漳州、泉州東南沿海一帶,當地常年溼熱,鼠疫與霍亂等流行病橫行,逐漸發展出送王舡的習俗。透過道士、科儀以及王爺的神力,當王舡出巡遊境時,能將四散在村莊裡的瘟神邪靈,通通送上王舡,將這些壞運連同王舡一起燃燒殆盡,能夠除疫以及去煞。
關於王爺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一九三三年扶輪社會員陳城池在《王船盛典起源、歷史和其含義》中解釋,明朝永樂帝為了考驗張天師,命他讓三百六十名在地下室奏樂的進士停止彈琴,說他們是妖怪作祟,領了聖旨的張天師寶劍一揮,進士人頭落地,後來這些冤魂找上玉皇大帝,成了玉帝在凡間的巡按,因此王爺廟中常可看到「代天巡狩」的字樣。
在王舡行進過程中,可以看到道士到了馬路交會處都會鎮煞,「王爺會派竹桶符,當路口有不好或是不乾淨的東西,就能起到收煞的作用,之後再連同紅布一起上王船。」道士侯印展解釋。
始於十五到十七世紀的王船儀式,隨著華人移民與商貿「下南洋」,來到了麻六甲,南洋其他地方像是砂勞越的古晉、柔佛的峇株巴轄,以及印尼的峇眼亞庇(Bangan Si Api-Api)也因祖先來自福建同樣有燒王舡的習俗。
麻六甲送王舡的日子是由王爺諭示,採不定期舉辦,近代由勇全殿、清華宮、華德宮、清侯宮及玉華宮等聯合舉行百年來不超過十次。二戰後曾停了許久,讓勇全殿廟方傷透腦筋,秘書蘇汶財回憶,由於王舡習俗多年無人傳承,只好事事請示王爺該怎麼做。清華宮也如此,主席侯罕利只能在做中學,「就是問王爺做船要找誰,儀式要找誰,他會給我感應,做到停頓,做不下去了,王爺就會派人來。」
不僅日期,連製造王舡的師傅也是由王爺諭示,此次的造船師傅吳國興,職業是土水師,卻扛下了這個重責大任,「二○一二年時是第一次,那時候王爺就叫我做,又限定我三個月要好,我跟王爺講,我是不會造船的喔。」
由於送王舡是為了送走不好的瘟神邪靈,因此民間也有一說,王爺諭示送王舡的年份常有瘟疫、疾病發生。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勇全殿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王舡慶典起航當天,勇全殿出遊遶境,路經麻六甲地標紅屋。
↑ 手工精緻的「Chanab」(餞盒或薦盒)是峇峇娘惹家族祭祀文化,把木瓜切片、編織成「螃蟹」、丹絨花等形狀。
↑ 信眾護航下,進行送王舡儀式。信眾們相信將船隻點燃後,被收集到的靈魂可以被船隻送往另一個世界。(攝影/Vincent Thian/達志影像)
↑ 深夜化舡儀式火光熊熊,煙塵紙屑漫天飛舞。火被認作人間與冥界的特殊作用,讓祭祀有種特殊的魅力,也為本次的祭典劃上句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