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第164期2012.03 《經典雜誌》第164期精彩內容 長久以來的飲食與消費文化,使得台灣每年都產生驚人的廚餘量,若換作食物,足以讓國內二十六萬低收入戶吃上二十年。雖然分類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已行之有年,卻掩蓋不住極度浪費的現實。口腹之欲的背後是龐大的環境成本與身體負擔,為了個人與環境的健康,回歸簡樸的素食,與實行餐餐八分飽,才是根本的永續之道。 0
撰文/張子午 / 攝影/陳弘岱 / 第164期2012.03 【文明密碼】食物盡頭的反思 廚餘再發現 熱熱鬧鬧的「辦桌」過後,珍饈百味瞬間成了被丟棄的「ㄆㄨㄣ」。 台灣一年製造的廚餘量甚為可觀,狀似臭不可聞的背後,其實含藏極大的學問。 1
撰文/釋證嚴 / 第164期2012.03 【經典人生】八分飽 二分助人 世間苦難偏多,雖然人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有些地方的生活卻很窮困,連年饑荒;相較下,台灣豐衣足食,有餘的人是否願意付出愛心助人? 0
撰文/潘美玲 / 第164期2012.03 【編者的話】164 飽足的感覺,有時候只是一種心理感受。根據專家研究,人類通常在感覺吃飽前,實際上身體早已攝取足夠的養分了。會想再多吃一口,因一種怕餓著的憂患意識,或僅是一種貪欲,好吃還要再多吃一點,鮮少想到的是,好吃的東西可以多留一點給旁人。事實上,「資源的分配」鮮少出現在人類的飲食觀。 0
撰文/陳世慧 / 攝影/安培淂 / 第164期2012.03 【環保人 回收物】一個工程師的環保行動 說你所做,做你所說 退休後成為環保解說志工的陳哲霖,為力行減碳,改以百元二手腳踏車代步,秉持說到做到的理念,如今陳哲霖的宣導足跡,已遠布海內外。 0
撰文/黃子珊 / 攝影/黃世澤 / 第164期2012.03 【唐風綢繆】傳統和現代的對話與融合 新加坡華人文化 新加坡駁船碼頭遊艇上的古箏彈奏。長期的經濟和文化危機感,牽動島國的語言和文化版圖,新與舊交織,鑄造多元包容的「新」型文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