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拾遺】還原《台灣山海全圖》

撰文/黃同弘(經典雜誌撰述)

噶瑪蘭原為生番、洋匪聚處,迨嘉慶十五年間楊雙梧觀察始闢。其地土膏野沃,春夏常晴朗,秋冬多霪,深溪峻嶺路皆崎嶇,乃台境之別一洞天也。後萁萊、泗波瀾漸開,地之廣大,未可量焉。

《台灣山海全圖》上這段官廳本位的文字敘述,可佐證十九世紀西洋冒險家對後山地帶的地理認識,正是這無主沃野的想像,驅動美利士投入大南澳拓墾,最終也致使荷恩葬身南岬,德意志殖民夢碎。本期【福爾摩沙拾遺】,經典特約撰述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帶來彼時西方觀點下的大南澳事件始末,補上台灣史一段缺漏。但不只美利士其人其事是為遺珠,讀者眼前這幅《台灣山海全圖》,亦是珍貴的古地圖原貌發現。

此前,讀者熟悉的《台灣山海全圖》實為法文地圖,該圖一八五六年由Leon de Rosny繪製,因刊載於兩年後的法國《地理學會通報》而流傳於世。法文版在圖名下方已有標示:「Carte complète orographique et hydrographique de Formose traduite du Chinois」。譯自中文的台灣地理與水文全圖。而Rosny翻譯所本,即是有著「BIBLIOTHÈQUE IMPÉRIAL GEOGR.」(皇家圖書館地理檔)戳記,現今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原圖。可以這麼說,很長一段時間,世人所見皆是法譯複製品,中文原件反而不為人知。比對原件與法譯本,還可窺見輯製過程中的巨大落差。

最顯著的是,Rosny捨棄原圖上方的文字敘述,而他雖翻譯圖上各地名,但其下兩類文字訊息卻也因不明原因而未譯。一類訊息是:距某地幾里。之於中國山水畫法地圖,旁註的交通說明會比圖面上的比例、距離與相對位置,更接近真實。另一類是:某地有汛或汛防。「汛」為清代綠營編制,較營小、較塘大;這幅密集標示各汛及武官駐所之圖,不啻為一份圖像版的台灣兵備誌要。但法文版亦有創發,圖下左方表列凡例為:圖中使用的中文地名解釋,例如Chan(山)、Chi(石)、Fou(府)、Hien(縣)……等;右方則是中文單詞的發音備註。全圖下緣另有一行中文距離單位換算。

《台灣山海全圖》與成於十七世紀末的《台灣地里圖》(美國國家圖書館藏)、世紀之交的《康熙台灣輿圖》(台博館藏),及十八世紀的《乾隆台灣輿圖》(故宮藏),皆為典型橫軸山水輿圖,但同中卻有大差異,比如畫面左上角的鳥瞰視點轉換,以及台灣上方的大面積文字描述。於此兩點,《台灣山海全圖》並非孤例,結構近似的秋惠文庫《手繪台灣輿圖》,及民間另一《台灣前後山扇形圖》,皆可交叉比對、相互證考。

《台灣山海全圖》上方的地理書寫可見於歷代方志,唯本文開頭引述的「嘉慶十五年間楊雙梧觀察始闢」一段為新現。除候補知府楊廷理(字雙梧)一八一○年入蘭勘查、籌辦創設事宜,還有畫面中廳城已築、北關已做,及羅東巡檢、頭圍縣丞已設之實,可錨定成圖當在一八一二年噶瑪蘭廳設治後;再參照北台營制演變,因艋舺營水師遊擊改設層級更高的參將一事,成圖時間可再後推至一八二四年後。此外,比對《台灣前後山扇形圖》前山部分上方文字,除未錄「台山至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一段,其他皆與《台灣山海全圖》相同,於噶瑪蘭南界亦記有:「此外乃萁萊(花蓮古名)、泗波瀾(秀姑巒)地,現未報陞無從敘明。」幾可確定,扇形圖前山部分是以《台灣山海全圖》為底本,謄寫並改製地圖於規模較小之扇面。扇末已署:乙未嘉平月。《台灣山海全圖》成圖時間,不會晚於扇形圖下筆的一八三五年。

《手繪台灣輿圖》雖形制類似,但上方文字有異,因尺幅較《台灣山海全圖》大,西部地區的圖資標示也更為豐富。在這幅原被判斷為道光初年所作的輿圖中,噶瑪蘭仍是「噶仔」,未如《台灣山海全圖》採官廳正譯。再進一步判讀,其中平原各「圍」仍作「城」,五圍未築城、三結街未設廳治;另一方面,四城、東勢附近猶記有荒埔,羅東一地則寫道:「此片係潘賢文佔踞,付與阿里史番耕作,今番散居民矣。」(末字因缺損無法完全辨識,考當時官文書語境證之。)

隱匿在輿圖中的流離族群

潘賢文率領的中部平埔族各社千餘人,約在一八○四年翻越中央山脈進入噶瑪蘭,官方稱之為「流番」;○六年他們捲入漳泉械鬥,翌年始自開羅東而居之。一八○九年動亂復起,漳人夜襲羅東,《東槎紀略》記述:「阿里史眾驚潰,走入土番社內,漳人遂有羅東。」而避過是夜殺戮,這流離的族群再度於平原上輾轉遷徙。其實我們可以更大膽地推測,《手繪台灣輿圖》描述的,正是這兵燹離亂之後,噶瑪蘭定制之前的光景。這推測會與圖面上的都司署標示產生矛盾,噶瑪蘭營守備於一八二四年始升格都司。但圖面亦有頭城巡司署與五城分府衙等官署,因頭圍日後並未設司巡檢,故兩署標示可能僅是籌辦之初的建署構想或隨行文武暫駐,分府衙即因楊廷理暫作公所而名之。(輿圖中另一都司署鄰近艋舺,應為淡水營都司,一八○九年已改設為前述艋舺營水師遊擊,此亦為例證。)

無論成圖時間確切為何,《手繪台灣輿圖》噶瑪蘭部分圖資顯示,其搜集時間與楊廷理勘蘭之行極為接近;而《台灣山海全圖》則為設廳築城後新作。楊廷理詩作〈重定噶瑪蘭全圖偶成〉兩首,可供追想那勘測之人所懷:

尺幅圖成噶瑪蘭,旁觀慎勿薄彈丸。一關橫鎖炊煙壯,兩港平鋪海若寬。金面翠開雲吐納,玉山朗映雪迷漫。籌邊久已承天語,賈傅頻煩策治安。
三農力穡趁春晴,雨霽煙消望極平,形擬半規深且邃,溪飄雙帶濁兼清。培元布化思良吏,劃界分彊順兆民,他日濃陰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

新史料的取得,必然牽動現有的輿圖研究,全面性的圖資比對仍待努力,它們的身世流轉也依然未明。《經典》此回還原失落已久的《台灣山海全圖》,結合相關輿圖刊出,希望邀請更多研究者參與,一同爬梳漫漶的古地圖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台灣山海全圖(中文版) ↑ 台灣山海全圖(中文版)
年代/約1824-1835年間
尺寸/ 105×37.2cm
典藏/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台灣山海全圖(法文版) ↑ 台灣山海全圖(法文版)
年代/ 1856年(L. Leon de Rosny繪製)
尺寸/ 49.5×30cm
出處/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Geographie (December 1858)
提供/ 高賢治

台灣前後山扇形圖(前山部分) ↑ 台灣前後山扇形圖(前山部分)
年代/1835年
提供/高賢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