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前半葉的台灣,乍看之下依舊孤立,可是外來的勢力已在門外徘徊,歐美商人通商的需求,與輪船發明以來對燃煤的渴望,正迅速地把台灣拉進中國以外的世界體系中。於是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形形色色的觀察與紀錄紛紛出籠了,加上科學時代的來臨,畫家們寫實與考證的功夫都有長足進步,這也是本時期的圖像與文字,之所以比前幾世紀更豐富的原因。
十九世紀中,超過上百幅的插畫,充分反映台灣在近代史中的處境。從石門戰役、牡丹社事件、到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我們得以重返煙硝瀰漫的歷史現場;從滿清末年中國政府因簽訂「天津」、「南京」、「馬關」等條約,陸續開放基隆、淡水、打狗等港口的史實,我們在回顧當時國際社會中,台灣所被迫扮演的角色的同時,也見證台灣幾個重要的港口與城市,百年間的變遷;此外,透過德記洋行等貿易商的商業往來,還有馬偕、馬雅各等著名傳教士的宣教活動,我們都得以看到台灣在過著傳統生活之餘,面對外來衝擊,在對外關
係、經濟活動、還有宗教信仰等層面上,不得不然的轉變。
走過十六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三百年多年的歲月,兩百多幅的插畫,就要如黑暗中的燭光,為福爾摩沙的過往,提供一絲簇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