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穿上厚重的羽絨大衣,我們進入傳說中神祕的世蔬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種原庫,5℃彷如合歡山的溫度,其實還挺舒適宜人的,然而在進入-20℃的另一間種子保存庫時,冷吱吱地待上五分鐘,簡直快要凍未條了。
眼前彷如圖書館資料檔案架上,是一袋一袋經過乾燥處理之後,以鋁袋密封分類的小包裝種子,這是世蔬中心從全球一百五十五個國家,蒐集了63,538個蔬菜種原的庫藏中的一小部分,這樣的館藏數量也讓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保育中心。
大多數農作物、蔬菜、花卉的種子在低含水率的前提下,溫度愈低可儲藏的時間愈長。因此-20℃冷凍可以確保大多數種子能夠長期保存,有些耐儲藏的作物例如莧菜或綠豆種子,甚至得以保存一百年以上。「但如果將苦瓜種子放進-20℃的超低溫,苦瓜休眠之後,種子是叫不醒的。」以感應卡帶著我們一關一關通行的研究助理陳彥匡解釋道。
花椰菜的尋根之旅
冷藏庫存種子為的是明日的未雨綢繆,活躍在土地裡的,則持續地為人類服務,而除了自然界的演化,人類也插手改動了一些規則。
台南的喜樹地區,過去以販售蔬菜種子交易熱絡,這一個靠海的小農村,雖然接近海邊,但地下水的水質不鹹,因灌溉無虞,濃霧又少,氣候合宜,因此很有選種優勢,早期就有一、二十家種苗行,然而這樣的榮景因為F1(雜交品種)的技術出現,而日漸沒落。
不同於傳統的OP(開放授粉)品種,新的F1雜交品種在第一代產量較豐,符合大眾市場的獲利期待,但缺點是第二代無法有穩定性狀,容易長得參差不齊,農民無法自行留種,因此一定得再向種苗商回購種子。商業品種的盛行固然為經濟民生帶來方便,但傳統品種的豐富多樣,也因乏人問津而逐漸流失。
為了尋找傳說中地方限定的白芥蘭,我們來到台南找到民間育種家蔡慶蒼,承繼父親衣缽的他,將十字花科的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的育種技術發揚光大,目前市面上六成以上的花椰菜種子多出自他的種苗場。
育種的商機為蔡慶蒼帶來了財富,目前最受歡迎的花椰菜品種是「慶農65號」,一月中採收季節已過,但實驗農田裡還有八百多種品系的花椰菜陸續綻放著。蔡慶蒼拿著鐮刀收割了雪白、米色、橘黃、深紫、混色等各種不同花色、蕾粒的花椰菜供我們拍照,一時之間,手推車裡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種菜也能種出如花束般美麗,台灣的農業技術真是了得。
番茄與茄子的「技術聯姻」
農曆年前也正是玉女番茄的盛產季,來到嘉義縣太保市的水上順興農園,農園主人呂世能二十年前因為參加世蔬中心舉辦的嫁接技術研習課程,就此採購苗種在自家番茄園栽種。
跟著他進入溫室,看到甫種下兩個月的小苗,下端接有一小截白色的塑膠軟管,這是農民戲稱為「雞腸仔」的嫁接管。番茄接茄子,雙茄「聯姻」之後,產量、品質都獲得了提升。「我們不強調甜,我們在意的是原味,不是甜味。」他在園裡摘下一棵紅灩瀲的番茄就往嘴裡送,也順手遞給我兩顆,「你吃吃看這味道有什麼不同。」「是不是先有酸味才有甜味,先酸再甜,會有一種回甘。」
呂世能說自己的這塊土地已經種了二十二年,嫁接技術的引入,幫他克服了連作障礙,除了土壤地力的問題獲得解決,同時也解決了線蟲以及青枯病的困擾。在種植技術上,他自己又加碼了一項祕密武器,從東歐引進大黃蜂(熊蜂)為番茄花授粉,農園因之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朝友善安全農業邁進。
他也提到了亞蔬6號,這個曾是台灣農民的心頭好、最愛種植的番茄品種,當時的評價是產量高、甜度好,讓農民在非產季的夏天也能賺到錢。古人曾說:「不時不食」,在非產季時生產番茄,除了滿足以人為本的慾望需索,也是「人定勝天」的精技展現。
為了尋找超級食物的執念,一九九六年人類創造了基改怪獸,而在扮演上帝的過程中,發生許多不可預期、無法控制的狀況,因此備受爭議。科學家們利用植物的遺傳基因,試著以篩選、雜交、純化,培育出符合民生需求的多元品種。近年來,新興的精準育種技術(基因編輯)則改造出:能抗褐化的蘑菇、高GABA含量的番茄、高油酸大豆品系等,成果也仍待時間檢驗。
京野菜的老派傳統
「食無定味,適口則珍」新品種、舊口味,傳統與創新各擅勝場,從呷粗飽,到細緻地品嘗嘴裡每一口滋味,品味這件事,雖屬個人偏好,亦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涵育。
前台大農藝系教授也是台灣知名種子專家的郭華仁即特別鍾情台南的白芥蘭。「老台南人進熱炒店一定會特別指定白芥蘭,一般芥蘭會帶一些苦味,菜味較重,但白芥蘭吃起來隱隱地有一股甜香。」白芥蘭雖然個頭比一般芥蘭小、斤兩輕,種植起來比較不符經濟效益,卻仍能存活於市場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一批死忠的老饕愛吃。
為了解黑、白芥蘭的差異何在,蔡慶蒼騎著摩托車帶我們在田間尋覓白芥蘭蹤跡,一陣巡梭之後,終於找到一位八十一歲的老農夫,郭老先生首先強調此地的風土最適合種白芥蘭,接著帶我們參觀菜園,我則注意到不遠處老農特別留種的白芥蘭田。午後,一整片黃花開得燦爛,因為是為留種之用,因此放任葉片長得碩大粗壯,植株已結下纍纍果莢,這長角果內的種子在手工取出後,再進行反覆曝晒乾燥留用。民間留種費工耗時,已經很少人願意這樣。郭華仁也提到一個香瓜的古老品種,黃皮、果肉較薄、有特殊的香味,現在市面上已經少見,少時豐富的口感記憶,隨著時代進步不復得見。
心心念念保種工作的郭華仁則舉了日本「京野菜」為例,京野菜是京都的傳統蔬菜,約二十多種,都是京都地區的農家種植、百千年保留下來的自有品種,其中又以蘿蔔類漬物最為著稱,因為口味細緻有特色,可以吸引到京都人及觀光客,又因宣傳得當,消費者買單,因此仍能占有一席之地。郭華仁說:「古老品種搭配傳統料理,能夠提升飲食文化,也能部分恢復農民留種自用的傳統。」
人定勝天vs.順天應時
利用植物的多樣性遺傳基因,人類可以改良創造各種新品種,花椰菜的顏色愈來愈多彩,番茄愈來愈香甜,地瓜葉的營養成分愈來愈豐富,但是佚失的傳統品種要如何找回呢?
郭華仁表示,為了人類的明天,未雨綢繆將種子送進冷凍庫裡安藏固然重要,然而在田間的留種也相當關鍵,農民的在地保種,可以選育留下最適合這個時代,最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或許正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項利器。
對美食家來說,品種至為關鍵;對科學家來說,育種有其必要;對生態學家來說,保種勢在必行;對一般市井小民來說,面對明日的不可預測,我們需要備份未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十字花科甘藍種的原始野生品種,百千年來透過田間選育、演化,發展出分別以花、葉、莖、根為主要食用。(資料來源/GettyImage)
↑ 綠豆,曾經是世蔬中心早期主要研發物種,種原庫裡保存的綠豆超過一萬種,綠豆在世界各國有廣泛應用,也是最適合的救災種子。世蔬中心的龐大庫藏中,有將近9,921個蔬菜品系已經保存超過十年,從未被再生繁殖,在長期存放的過程中,種子會逐漸老化、活力降低,亟需尋求種原繁殖的國內與國際合作。
↑ 世蔬中心集結了世界各國的農業技術人才,來自加拿大及美國的蔬菜育種專家Hamid Khazaei(左)及Peter Hanson(右),正在實驗田裡進行農技交流。
↑ 以葛鬱金洗出太白粉,是先民對植物的應用。
↑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