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島.人】台灣海域生態觀察側記 海洋未來

撰文.攝影/蘇淮

〇二〇夏季,台灣海域發生了近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從本島最南端的墾丁到最北端的東北角,再到各個離島。除了珊瑚白化之外,我也記錄了台灣海域的指標性海洋生物和生態熱點,從海龜到海豚的救援與野放。透過這一系列的影像,我們一起來關心,二〇二〇年台灣的海,還好嗎?

很熱很熱的一年

二〇二〇年五月底,中國南方海域產生了異常高溫的熱水團,於六月底左右進入台灣海域;七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珊瑚礁觀測系統,將台灣南部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告提升到最嚴重的警報等級二;八月,台灣北部海域也升到最高警報。這是台灣海域有紀錄以來,海溫最高的一年,也代表著,台灣周圍的珊瑚將經歷有史以來最嚴峻的一場生態浩劫,從北到南都無一倖免。

二〇二〇年七月,我於小琉球潛水時,觀察到開始出現零星的珊瑚白化,當時以為只會有少數幾種和小範圍的珊瑚白化,到了秋冬就會恢復。結果,海水溫度愈來愈高,從30℃一直飆高到32℃,珊瑚白化的數量不斷增加範圍也不斷增大。八月,來到了我潛水十多年來,前所未見的景象。這時我才意識到這次的珊瑚白化非常嚴重。十月,隨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到墾丁做珊瑚礁體檢,後壁湖和合界的珊瑚仍白茫茫一片,接著是北部的鼻頭角,淺水域的珊瑚白化狀況仍存在。

珊瑚礁生態系龐大複雜,孕育了海洋中許多生命,生物多樣性高,又被稱作「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大規模白化,失去的不只是美麗的珊瑚,還讓更多的海洋生物無家可歸,甚至海洋生態系崩解。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珊瑚礁的未來或許也是地球上所有人類的未來?

瀕臨滅絕的海龜

位在台灣西南方的離島小琉球,海龜密度高,是全台灣最容易親近海龜的地方。近幾年來,小琉球的觀光靠著海龜,吸引了許多遊客來此與海龜共游。小琉球的交通便利,又較不受東北季風影響,觀光季節長。一到週末或連假,為了消化爆量的遊客,原本固定班次的船班便不斷加開航次。二〇二〇年截至十月為止的統計,東港小琉球的往返人次也已突破兩百萬人次。

因交通船、潛水船、玻璃船航道和許多海龜覓食熱點重疊,導致許多海龜遭船隻螺旋槳誤擊而傷亡。小琉球的長居綠蠵龜「小破洞」,曾於二〇一七年五月被記錄背甲疑似遭船隻螺旋槳打破,經過三年慢慢康復後,又於二〇二〇年十月被打了第二次。很幸運地,牠仍存活下來,正在逐漸康復中。

此外,二〇二〇年小琉球發生遊客騷擾、觸摸海龜的案件超過十起,是有史以來最多。觀光熱度不減反增的小島,民宿、潛水店不斷興建,海景第一排的國際大飯店,也於九月開始動工,對海龜和海洋生態都是雪上加霜。如果有一天,海龜和珊瑚都不在,小島上的人們該何去何從?又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擱淺鯨豚救援行動

海洋當中最大型也最具有智慧的哺乳動物——鯨豚,也是台灣周圍海域相當重要的指標性物種。台灣西海岸是面臨滅絕的白海豚的重要棲地,東海岸曾經記錄的鯨豚種類也相當豐富。

台灣每年也有許多擱淺鯨豚的紀錄,其中,於二〇二〇農曆大年初一擱淺死亡於台東長濱海岸,身長達二十四公尺的巨型鯨魚,是台灣鯨豚救援紀錄中,體型最龐大的個體,也是台灣首度記錄到的藍鯨個體。

鯨豚救援相當不容易,除了鯨豚體型龐大難以移動之外,鯨豚在離水後身體機能會迅速惡化,因此大多數的鯨豚擱淺後都以死亡收場,只有少數活體救援成功的案例。

二〇二〇年四至六月,高雄、嘉義和台南發生了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少數活體送至位於台南四草,海保救援網團隊(MARN)的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醫療照護,其中一隻經過五十六天不間斷的照護後復原野放。

接著在十月,高雄西子灣擱淺了兩隻瑞氏海豚(又稱花紋海豚),其中一隻不久後便死亡,另一隻則在救援池中經過了八十五天的醫療照護,動員超過兩千人次,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康復之後成功野放。這也是四草救援站收容紀錄最久、並成功康復野放的海豚個體,看著志工們和救援團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細心照顧海豚,深深感到敬佩。

台灣的海很美麗,有珊瑚礁、海草床和海底熱泉,台灣的海很有生命力,有海龜、鯊魚、鯨魚和海豚。但是,台灣的海也正在哀愁,因為這些美麗的環境與動人的生命,都面臨消失的命運。海洋沒有國界,海洋環境問題由全世界的人類共同面對,或許有時感到無能為力,但我們也可以選擇積極行動,從日常生活中做出一點點改變,在做每一次的決定之前,多選擇對海洋環境友善的生活,只要我們減少對海洋的傷害、給海洋一點喘息的空間,她將展現超乎想像的自癒力,我們才得以療癒,生命也才能繼續延續。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珊瑚白化】

分布於熱帶海域的淺海珊瑚,珊瑚蟲和藻類大多都有共生關係。珊瑚蟲除了會自行捕食浮游生物之外,棲息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也會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幫助珊瑚生長。一般適合珊瑚生長的海水溫度為18℃至30℃,水溫太高或太低持續太久,共生藻都會因此離開珊瑚,使珊瑚呈現珊瑚骨骼的白色或自體內色素的螢光色。

珊瑚白化或呈螢光色不代表珊瑚已經死亡,目前學者將珊瑚白化的程度分為六個等級,一至三級還有機會恢復,四至六級將邁向死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的研究團隊於二〇二〇年七至九月間,在全台六十二個樣點,調查了兩萬八千兩百五十株珊瑚,並依白化程度分級統計,預估全台將有31%的珊瑚,在這一次的白化中死亡。
珊瑚死亡率 珊瑚死亡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墾丁後壁湖和合界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會號召潛水志工在各地做珊瑚礁體檢,由於去年珊瑚大白化,特別在墾丁後壁湖和合界的樣區加入白化調查。
澎湖東吉嶼淺海域 ↑ 澎湖東吉嶼淺海域,水下的枝狀和桌型軸孔珊瑚幾乎已白化和呈螢光色。
海葵也耐不過高溫而白化 ↑ 如同珊瑚,深海的海葵也耐不過高溫而白化,但棲息其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珊瑚礁是眾多海洋生物的家園,生物的多樣性和熱帶雨林不相上下,少了珊瑚,海洋生物將無家可歸並難以生存,甚至導致海洋生態系崩解。
背甲疑似遭船隻螺旋槳打破 ↑ 綠蠵龜「小破洞」三年前背甲疑似遭船隻螺旋槳打破,去年再度受傷。
花紋海豚 ↑ 已經在台南四草救援站休養八十五天的花紋海豚,由於復原狀況良好,救援團隊搭乘海巡艦艇至外海野放。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