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近鄰】清真大馬 掌握全球伊斯蘭商機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暮時分,夕陽的餘暉穿過清真寺金黃色的圓頂,灑落在遼闊平靜的麻六甲(Malacca)海峽上。一陣溫暖的晚風朝我們襲來,從鹹鹹的海水味裡,彷彿還能嗅到幾世紀以前的歷史香氣。

麻六甲海峽,這個從學生時代就一直出現在地理課本裡的名詞,總是成為考試的重點,因為在其背後有著重要的地理意義:位於兩大古老季風的交會處,也是連結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道,是大航海時代香料貿易的重要十字路。從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遠洋貿易,到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的帝國主義,多少的商船、戰艦與海盜船曾在這狹長的海域上往來穿梭、互通有無,甚至是短兵相接。

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早在七世紀初,阿拉伯商人便乘著西南季風遠渡重洋,來到馬來半島進行商業貿易,而伊斯蘭教也順勢傳入此地。但是,當時人們主要的信仰仍為佛教或印度教,一直要到十五世紀,來自蘇門答臘(Sumatra)的室利佛逝(Srivijaya)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建立麻六甲王朝以後,伊斯蘭教才成為多數人的信仰。

今日,雖然《馬來西亞聯邦憲法》保障國民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但仍將伊斯蘭教遵奉為國教,占人口比例百分之六十的馬來人也皆為穆斯林。或許是預見了穆斯林市場的龐大商機,從官方政策中也看得出政府致力於將國家打造成全球清真產業中心的企圖: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公司(Hal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HDC)專責開發、輔導國內的清真產業,全國共設有二十二個清真園區(Halal Park),讓有意拓展清真商機的外商進駐,發揮聚集經濟效應;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局(JAKIM)負責審核、監督廠商,並核發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

「馬來西亞的清真認證是世界一流的,因為整個申請過程十分嚴謹,所以很多伊斯蘭國家都予以承認。」馬臺經貿協會副會長黃耀佳接著說:「若是有了該認證的標章,等於獲得了進入其他伊斯蘭國家市場的通行證。」商場如戰場,馬來西亞就像是諾曼第,是搶攻全球清真商機的灘頭堡;而清真認證,則是讓企業無往不利的馬克沁機槍。

清潔無染、真乃獨一

凡是有符合標準的產品或服務,企業都可以向伊斯蘭發展局提出認證申請。由於該認證獲得了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 OIC)的認可,等於是一把開啟全球二十億人口的穆斯林市場的金鑰。可是,想要拿到認證並非易事,必須通過政府的層層把關,一切都得符合伊斯蘭教的教義。

伊斯蘭教義博大精深,其基本宗旨是透過順服真主以達到安寧,恪守《古蘭經》的訓示並力行五功,亦即做證言、禮拜、天課、齋戒與朝覲。由於教義涵蓋的範圍很廣,幾乎包含了生活裡的食衣住行各個層面,所以與其說是宗教規範,倒更像是信徒的一種生活方式。

至於所謂的清真產業,即是符合伊斯蘭教義並針對穆斯林的需求所衍生出來的行業,從上游的原料,中游的生產、研發,再到下游的倉儲、物流、零售等,整條產業鏈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若以產業來區別,可分為食品加工、個人清潔及化妝品、醫學藥品、物流、批發、零售等,其中又以前三者為大宗。

民以食為天,在清真產業中,最被看好的就是食品加工業,全球產值估計超過一兆美元,占全球清真市場百分之六十七的比重。對於穆斯林來說,不吃豬肉、不喝酒精性飲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處理食材時,必須符合所謂的「清真屠宰程序」:宰殺牲畜時,必須採取一刀式的割喉法,務必使牲畜承受最低程度的痛苦;雖然不用在一旁背誦《古蘭經》,但仍須口唸「奉真主之名」,以向真主確認殺生的行為;而且只接受活體宰殺。另外,任何有關豬製品的原料如豬油、豬骨都不能使用,也禁止肉品留有動物的血液。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曾作為供品的食物也自然無法符合清真食品的要求。

光是在處理原料的階段就如此嚴格,但這還只是第一步而已,在後續的物流、烹煮,也都必須達到要求,才能稱得上是清真食品:運載食材的貨車若是曾裝過非清真的食品,必須先徹底清洗乾淨;清真與非清真的食品一律隔開,不能混放在一起。終於將食材送到廚房,還得要全程使用專門料理清真食物的鍋、鏟、刀、瓢。從農場到餐桌,所有的細節都要符合清真的定義。事實上,「清真」二字,正是「清潔無染、真乃獨一」的縮寫。

由於領有清真認證的產品意味著通過了嚴格的品質要求,因此不僅得到穆斯林的青睞,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非穆斯林消費者偏好此類產品,代表宗教認證的同時也等於是品質優良的保證。

走在吉隆坡熱鬧的街頭上,作為國家象徵的雙子星塔屹立不搖地聳立著,綻放白色光芒的塔尖直指蒼穹,彷彿在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宣示國威;不遠處的吉隆坡塔則像是一顆吊在半空中的夜明珠,在夜空中一閃一閃地炫耀著它璀璨耀眼的絢麗光影。

熙攘的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鬧區裡,大型商場林立,從餐飲到服飾,從化妝品到電子類消費品,許多國際品牌紛紛進駐,為的就是不想錯失馬來西亞穆斯林這塊市場大餅。知名的跨國連鎖速食餐廳如麥當勞(McDonald)、肯德基(KFC)、賽百味(Subway)、必勝客(Pizza Hut)等,都貼出了斗大的清真標章,原本美味的豬肉滿福堡、醃火腿三明治、美式香腸披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再走進一般的便利商店,五花八門的零食點心填滿了架上的空間,隨手拾起一包,不論西式中式、甜的鹹的,都能夠看見清真認證,甚至是連礦泉水上都印了大大的「Halal」。

從美妝到肥料皆可認證

位於馬來半島東海岸的關丹(Kuantan)擁有潔白的沙灘和蔚藍的海岸,觀光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但是,它真正的經濟戰略價值更在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絕佳的地理位置:緊鄰南中國海,是馬來西亞進出南海的門戶;經濟海域裡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許多知名的化工外商紛紛在此設點,例如德國巴斯夫(BASF)、英國石油公司(BP)等。

「這裡是關丹最大的化工園區,很多外商都在這投資設廠,就是為了自然資源和便利的港務運輸。」台灣新日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子亮表示:「如果要做清真廠商,你的工廠就必須非常乾淨,一切符合伊斯蘭教義的規範。因為伊斯蘭教同樣認為狗是不潔的,所以工廠裡不能有任何一條狗的蹤跡。」跟著總經理走進工廠,果然從辦公室、檢測室到倉庫,幾乎都一塵不染。

「像我們做洗髮精和沐浴乳的,自然會需要清真認證,因為這是除了飲食以外,和人體最有關的產品。」張子亮接著向我說明:「申請認證雖然不至於曠日廢時,但要求非常嚴格,政府還會派稽查員到現場檢驗生產環境,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直接出局。每項產品都得個別申請,且每三年就必須重新換證。」

除了清潔用品,在美妝、保養等產品方面,也是清真產業的亮點之一。可別以為穆斯林婦女僅是在頭部包覆著傳統頭巾,一副面黃肌瘦的模樣。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穆斯林女性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臉上塗抹著和巴黎、米蘭同步的彩妝款,頭上戴的,也是造型新穎、色彩鮮明的頭巾。流行時尚在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市場並沒有缺席,反而如日中天,是當紅炸子雞。

走進百貨公司一樓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是國際知名的化妝品牌,蘭蔻(Lancome)、萊雅(Loreal)、資生堂(Shiseido)、雅詩蘭黛(Estee)……等,和台灣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若是仔細一瞧,你會發現原本在廣告布幕上金髮碧眼的模特兒,變成了帶有迷人妝容的穆斯林美女,專櫃的銷售人員也換成了包覆美麗頭巾的馬來少女。

「Halal Beauty」,是清真時尚界的代名詞。跨國公司為了切入伊斯蘭的化妝品市場,紛紛推出了一系列通過清真認證的商品,捨棄酒精或由豬骨製成的明膠作為產品原料。「Amara Cosmetic」是在美國註冊的知名品牌,但整間公司只有生產清真化妝品,並標榜所有的產品都萃取自植物和非加工的原料,為的就是要讓穆斯林女性在妝點面容的同時,不必擔心會打破伊斯蘭的教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馬來西亞小檔案】

南亞國家協會(ASEAN),已整合為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Community),成員國內絕大多數商品的關稅將降低為零,形成龐大的單一市場。東協裡,馬來西亞又為第三大經濟體,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豐富;由於曾受英國殖民,獨立後承襲英國良好的法律體制及自由主義,形成穩定與親商的投資環境。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統計,馬來西亞的國內生產總額約兩千九百六十二億美元,全國人口數高達三千一百多萬,其中馬來人便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族群。值得一提的是,每位馬來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綜合以上資訊,投資人似乎已能搶先察覺新興的投資機會:伊斯蘭清真商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清真餐廳 ↑ 曾國強(中)是馬來西亞華人,與穆斯林妻子一同開設清真餐廳,店裡不僅能看到馬來人穆斯林,還能看到華人與印度人,展現馬國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
清真化妝品 ↑ 除了色彩繽紛的頭巾,清真化妝品也深受穆斯林女性喜愛。
包容文化差異 ↑ 公司員工背景多元,彭士豪(中)認為包容文化差異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管理不同背景的員工 ↑ 大量外勞湧入馬國,蔡坤昌認為管理不同背景的員工是台商的一大挑戰。
麻六甲海峽清真寺 ↑ 麻六甲海峽清真寺沐浴在金黃色的光輝裡,神祕的伊斯蘭世界不僅商機無限,其文化亦值得細細品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