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瞰台灣】空白地帶 南台灣山區機密偵察

撰文/黃同弘(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圖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九四五年六月十五日及十七日,美陸軍航空隊對台灣山區執行兩趟航測製圖攝影,累積三百多幀底片。為何要對不具戰略價值的山區,進行較低空的連續性精細拍攝呢?任務目的令人費解。再者,美軍判釋人員於底片起迄處的地點標註,多圍繞一處名為Toho-sha的部落,Toho所指為何?逐一定位航照後,兩趟任務所攝,確定為陳有蘭溪及曾文溪、楠梓仙溪、荖濃溪上游地界,再比對四四年美陸軍製圖局所製台灣地形圖,答案昭然若揭。

美版「五萬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並非實測地圖,而是輯製自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所製同比例尺地形圖,但日軍的測圖作業因中日戰爭爆發而中斷,留下了台灣中央山區的大面未測空白。於是美軍還參考更早之前、可靠性較低的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與警察本署「蕃地地形圖」來填補空缺,但即便窮盡戰時美軍情報作業之力,從南投丹大溪流域至高雄出雲山一帶,仍無可用資訊。「No data available」可能是戰爭中最致命的。靠近四四年台灣地形圖中央突出部分,最後一處聚落資訊為東埔社,美軍正是以相對於東埔的方位,來註記空白地帶及周邊山區航測任務的軌跡。

山林大開發

於今日的我們,這批航拍最鮮明的特徵是中海拔闊葉林的大面積除林。除山崩與火災外,森林消長的因素首先是原住民的傳統農耕,從日治初期人類學攝影可見,陳有蘭溪的楠仔腳萬、曾文溪上游的特富野與達邦,部落後方山坡皆因燒墾輪耕而少見喬木。再者為近代漢人與日資所開啟的大伐林,以早期關鍵產業樟腦為例,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粗製樟腦產業已陸續進駐陳有蘭溪與曾文溪上游,而楠梓仙溪西側的河表湖一帶,於一九○五年已可讀到台灣採腦拓殖會社革新經營的報導。

一九二五年至三五年的第一次森林計畫事業是台灣山林邁進現代化治理的里程碑,新調查的陳有蘭溪右岸、楠梓仙溪及曾文溪上游區域,多被納入「要存置林野」(類似今天的國有林班地),部分並編成保安林,而所有營林用地皆須依「施業案」進行輪伐與造林。決定四五年地景的關鍵因素仍是戰爭。中日開戰後,用材與木炭騰貴,總督府的二期施業案編定,改變此前選定高價材擇伐的作業方針,闊葉林採全面皆伐,雜木則充作製炭原料。

設立於一九四一年的南邦林業株式會社,是一家專營闊葉材輸出的國策會社,從現存南邦檔案中可知,台產櫸材、楠材、樫材直接供應日本海軍省經理局、大阪、名古屋與小倉的陸軍造兵廠,以及台灣軍經理部。而隨著戰局吃緊,我們還可從總督府的軍用材增產要求與會社的陳情書中,來想像台灣山林面臨的全面壓力。「不鉞の密林に『赤紙』 荖濃溪上流に開發の斧」、「深山の木材も赤襻 荖濃溪上流から應召」,四三年八月及年底,《台灣日日新報》以擬人化的標題,報導荖濃密林接受軍事徵召。總體戰年代,這最後一處被調查的原始林也逃不過兵禍。

美軍航拍重現崩潰時局的山林地景,而比對戰後遙測影像,還可勾勒一條普遍性的發展軌跡。戰時拍攝的大面積除林至七○年代仍未見顯著造林,但卻可見產業道路與橫貫公路的新闢;二十一世紀我們從衛星影像中可見規模復育,但夾雜在林地間,卻是一處處檳榔林、茶園與果園。而後,從桃芝到莫拉克颱風的接連摧殘,山區河床大開,河階景物全非。

相較於製腦、伐林與慣行農業的陸續上山,航拍還可用以探討另一種反方向移動。三○年代,總督府大舉執行集團移住,將桀驁不馴的原住民往中海拔地區遷徙,而因選址不當,部分移住聚落又遭災難侵襲,戰後政府再以「山地生活改進」為由,將族人續往下游遷移。

大開發的百年後,台灣人地關係呈現一幅倒置的圖景,山林的子民流離在都會的勞動底層,百貨超市所需的食材則來自海拔兩千公尺的高山。戰時的蒼白河谷揭示著,世人難以想像的巨災來自於長時間漠視的積累;而若不能與在地對話,若不能照見人與社群與土地的有機連結,利益再宏大的計畫,最終也只會是令人哀傷的荒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荖濃溪斫伐 1945.6.15 荖濃溪斫伐 2011.10.20

【荖濃溪斫伐】
今日高雄復興里地界戰時大面積除林與崩塌景象。一九二四年樟樹調查時,此地仍未著手製腦,三七年製腦地境界圖始有涵蓋。比對七○年代航拍,森林覆蓋鮮有增加,而新闢南橫公路沿溪谷上行。近年衛星影像中復育略有所成,但莫拉克災後,圖面左方布唐薩諾阿爾溪與布唐布那斯溪一帶大面崩塌,幾重演戰時瘡痍。四五年荖濃溪航測製圖攝影,圖資與可見除林僅達唯金溪一帶,但比對四四年沿中央山脈主脊北航(見《經典》219期)的傾斜拍攝,並參考「蕃地地形圖」所載原有林相,戰時軍需伐林已達拉庫音溪與再上游荖濃溪。

檢視戰時航拍還可見荖濃溪階地數處齊整聚落。三○年代初,關山越嶺警備道(南橫前身)完工後,盤據荖濃溪與拉庫音溪間的布農族玉穗社已無險可守,總督府亦開始執行大規模集團移住,玉穗社即被移往復興南方兩公里處,仍沿用舊名。移居地先後遭逢風災與疫病侵襲,部分族人返回故地;五三年,政府以改善生活為由,將族人再遷徙至下游建山社區現址,而玉穗平台改為國有林班地。

石棹與樂野 1945.6.15 石棹與樂野 2015.11.28

【石棹與樂野】
樂野聚落位於圖面下方,鄒語lalauya為楓樹林之意。日治初期的地形圖中,樂野以北多記為闊葉林,以南為草生地;而於戰時航照中,樂野一帶可見東北、西南走向造林地,但北面原闊葉林區卻漸為竹林取代,林相的變化亦代表漢人勢力的進逼。再比對近年衛星影像,緊臨阿里山公路為戰後成形的漢人石棹聚落。這條一九八二年通車的新中橫公路計畫嘉義玉山段,也改變周邊的土地利用,今日相同視域內,除圖面上方保留竹林與杉林外,茶園已徹底宰制地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