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舜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相傳天上的神仙一時無聊,撥開雲霧窺伺人間,見人類徜徉浪漫愛情中,心生嚮往,於是兩位仙男、一位仙女決定下凡先做「環境影響評估」,躍躍欲試戀愛滋味。哪知三仙落定凡塵後,彼此喬不攏,兩仙男為爭奪仙女大打出手,一方將另一方劈成半截。「仙」命關天之際,玉皇大帝出馬定奪,懲罰三仙,打贏的仙男變成柴山(即壽山),被劈掉一半的為半屏山,至於仙女,就坐落祂倆中間,變成蛇山,永伴彼此。
站在柴山「四棵榕」下的木棧平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解說志工柯耀源眉飛色舞地跟我們講述這個有趣的傳說,把眼前藍天白雲中的三座山景,綴上調皮和無奈的表情;一轉身,大汗淋漓的山客們漫步在鬱鬱蔥蔥當中,大口享受都會區難得的芬多精。這番光景令人難以想像,僅僅在二十年以前,離此地不遠的山體仍處在劫後餘生,乾枯狼狽,幾無綠意。
說話中氣十足、熱情爽朗的柯耀源,外表看似尋常歐吉桑,卻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口中的「柴山第一解說員」,常常在戶外,話匣子一開,身旁聽故事的人就突然多了兩、三倍,解說魅力十足。四棵榕這個地點,顧名思義以四棵榕樹為命名依據,是柯耀源成為柴山第一解說員的重要起點之一,見證、記錄了這座高雄市區綠色寶庫的危機與重生。
柯耀源投身生態文史解說的淵源,要回溯至九十年代初期,在高雄掀起的一波波保育倡議。
參與南方綠色革命
長期作為工業發展重鎮,高雄飽受空汙與水汙之苦,在地的一批環保人士,開始積極呼籲山河整治和綠地意識,推動「南方綠色革命」。其中,因長期軍事管制而留下珍貴原生態的鳳山衛武營軍區和柴山,都是重點案例。
柴山特殊的高位珊瑚礁石灰岩地質,說明了此地經歷過從海到山的地殼變動,在台灣西部獨樹一幟。歷史的軌跡,從不同時代予山的命名可以看出,有據可考的名稱竟有十一個之多。明末年間,居住此地的平埔族人用族語讀音為「TAKAU」的莿竹作防範海盜的工事,形成大片竹林,漢人遂以相近音「打狗山」概稱此地(「打狗」讀音後來被日人置換為日語漢字,並演變成「高雄」之名);《台灣府志》則記載「其形如鼓」,指西側的獨立山塊看似一面鼓,所以也名「鼓山」;十八世紀的荷蘭傳教士以山裡多猴子,稱之「猴山」,成為西方文獻中常用的名稱。
到了日治時期,為了慶祝當時前來巡視的日本裕仁皇太子生日,「打狗山」在一九二三年被改為有祝壽之意的「壽山」。戰後,國民政府以慶祝蔣中正生日之由,改名「萬壽山」,一九九一年官方名稱又改回「壽山」。至於現在為人熟知的「柴山」,則與庶民生活最相關,取此地曾供應打狗柴薪之意。
「清代以前,民眾就來這裡砍伐柴薪,運至哈瑪星、旗後等地販售;日治時代被列為國土保安林禁伐,並為了皇室遊憩而進行綠化,但後來台泥又在部分區域炸山採礦,這座山可說是經歷過各種破壞和復原。」柯耀源說。
日治時代,殖民者相中柴山豐富的石灰礦藏,於一九一八年成立台灣第一個水泥工廠──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在此開採原料。戰後,該公司由國民政府接管,成立台灣水泥公司,後轉為民營化經營。一九三八年,日人擴建萬丹港(今左營軍港),把柴山劃為軍事管制區域,一般民眾不得隨意進入。可以說,整座山在近代長期受到軍事、採礦兩大力量所掌控。
雖不允許入山,然而部分愛好冒險的高雄人,已經開始千方百計探索這片都市中的美麗祕境。直到一九九二年,台泥採礦權到期,停止前後長達七十四年的開採,軍管限制也部分解除。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發起人包括出身美濃的作家吳錦發、擅長自然寫作的王家祥、攝影家鄭德慶、醫師黃文龍等人。該會主張,柴山應該回歸公眾,政府也應制定政策鼓勵親山並盡保育責任。而以「柴山」為協會命名,不用歌功頌德的名字,也是強調庶民運動本質。
對山林本來就有興趣的柯耀源,參加了促進會舉辦的第一期解說員培訓,一腳踏入保育柴山的行列。「當時缺人要出錢出力,我就把頭洗下去做呀!」他跟著其他促進會成員,連續好幾個月,在登山口發動連署、請願,蒐集了上萬人簽名,希望政府將柴山定為國家自然公園。
柯耀源回憶,為記錄台泥採礦對生態的破壞,每隔幾天就帶著當時的愛犬「拉拉」上山去,站在現今四棵榕的位置拍攝礦區全景。植林復育還未完成的山體盡是長年以大型機具開採的痕跡,毫無遮蔭,「拉拉」還因此不慎中暑。
他拿出一本厚厚的資料夾,滿滿都是二十多年前的礦區全景照,站在如今綠意盎然的同一視角對比,不禁感嘆,「大自然的自我復育能力,真的是很神奇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站在柴山往東北望去,蛇山、半屏山在眼前蜿蜒羅列。柴山緊鄰高雄市區,豐富的生物種類和地質環境,形成最佳的生態教室。
↑ 柴山的地質為高位珊瑚礁石灰岩,碳酸鈣經侵蝕堆積後形成鐘乳石,加上深邃壯麗的峽谷地形與植被,奇特景觀在台灣西部獨樹一幟。
↑ 柴山「泰國谷」布滿外來種錦屏藤,形成「一簾幽夢」景致。
↑ 西子灣著名的夕照,經常吸引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跟著柯耀源(右)進行一趟海岸縱走,聆聽波濤奇岩中的高雄歷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