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歆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楊子磊(經典雜誌攝影)
每週二上午,一頭白髮、笑聲洪亮的牙醫林鴻津,總是風塵僕僕從三重的家,開四十分鐘的車,來到淡水觀音山下的八里愛心教養院,跟這裡的院生「親密約會」——
「你最近零食吃比較多喔?牙齦有點腫,要節制一下。我們先來洗牙,等一下吹牙齦會有點酸,忍耐一下喔。」患有重度腦性麻痺、四肢有點不聽使喚的盟盟,剛被生活照顧員從輪椅抱上診療椅,手腳被約束帶固定著,此刻聽到林醫師親切而熟悉的聲音,大力應了聲「好」,並主動把口張開。
在尖銳的器械聲稍歇後,林鴻津注意到盟盟有點緊張僵硬:「你很棒!口水可以吞下去沒關係,放輕鬆。」
每次看診,林鴻津總是氣定神閒地與院生談天互動,一邊做牙結石清除、洗牙等例行檢查。診療過程能如此平和順利,靠的是他長達十一年的愛心陪伴。
林鴻津回憶,十一年前,他第一次踏進八里愛心教養院的印象是:院童被照顧得很用心,空氣裡卻飄著陣陣異味,「老師和志工們可能長久身在其中而沒有感覺,那是牙醫師才會注意的牙周病的氣味。」於是,他動員十多名牙醫來幫院生全面檢查,並建議院方,從日常潔牙做起,才能根治問題。
八里愛心教養院保健組組長陳毓珍回憶,一開始推潔牙,簡直像翻天覆地的革命:「因為個個牙周病嚴重,一刷就滿口鮮血,有的院生必須要幾名工作人員一起壓制才刷得到牙,被刷的人又哭又喊,外人還以為我們在虐待小孩。」
然而,在林鴻津的耐心指導與院方全體照護人員的恆心毅力下,現在,這群孩子不僅能甘之如飴地張口接受潔牙,有的院生還會自己刷牙、用牙線,「口腔比一般人都還要健康!」林鴻津像在稱讚自家小孩般語帶驕傲。
支持身障者的照顧者
同一週的星期六,林鴻津一如以往趕赴位在中和的雙和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中心」(簡稱特殊牙科),與另一群年紀較長的牙科患者有約。
三十七歲的重度自閉症患者黃寶貴(化名),每三個月在父母帶領下,來給林鴻津看牙。黃寶貴的父親黃慶祥說,開車途中,寶貴認出是要往醫院的路上,就開始叫喊與扭動,到了診療室,他和太太得半哄半騙,再加上三名醫護人員協助按壓,才能把寶貴誘上診療椅。
「寶貴沒辦法用言語與人溝通,容易緊張躁動,手腳一揮就可能不小心扳倒身旁的人。但絕對不能用約束帶綁他,會徹底發飆。」黃慶祥說,雖然每次看診都要勞師動眾,但這裡的醫護人員總是以耐心與同理心回應,讓他們很放心也很感激。黃慶祥記得,第一次轉診到雙和就遇上林醫師,「之前的醫院都說,得替寶貴全身麻醉才能治療,一次看診動輒耗費兩小時,孩子回家也昏昏沉沉很不舒服。林醫師卻胸有成竹地說不需麻醉,我們半信半疑,但見他一派自然,替寶貴按摩減除緊張,三兩下就洗好整嘴牙,真的很厲害!」
內政部統計,全台身心障礙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約為百分之四點八八,人數約一百一十四萬人;依據國民健康局二○○五年曾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台灣身心障礙者的齲齒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一,遠高於一般民眾的百分之六十九,身心障礙者齲齒填補率更只有百分之三十一,遠低於一般民眾的百分之七十四,顯見身心障礙者口腔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對身心障礙者來說,如果能從日常落實口腔保健,除了能預防蛀牙與牙周病,還有許多好處,包括:避免細菌、病毒滋生,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改善口腔過度敏感與感覺異常;去除口臭、增加自信,進而改善人際關係;當刷牙成為習慣,能讓身障者習慣張口,降低看牙科的恐懼與排斥。又,訓練功能較好的障礙者自行刷牙,還能訓練手部發展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功能。
然而,刷牙、看牙對一般人或許很平常,對身心障礙者卻難如登天,原因在於:有些身障者身體無法自主,照顧者也缺乏潔牙觀念,又因為身障者難以控制張力,或認知與表達能力有障礙,口腔又是敏感部位,更不容易張口刷牙、看牙。更遺憾的是,雖然台灣牙醫診所遍布,但一般牙醫師由於耐性不足,或擔心被患者反射動作咬傷,常拒絕替身心障礙者看診,延誤了治療機會。
十一年前,林鴻津與八里愛心教養院結下良緣,不僅打破身障者無法擁有一口好牙的魔咒,更由於八里的成功經驗,衛生署國健局(現在的衛福部國健署)自二○○六年起以八里為示範,委託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全台推動身障者口腔預防保健服務計畫;二○○八年,行政院衛生署委託雙和醫院承辦全國第一個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口腔照護中心,並陸續在全台推動另六所特殊牙科醫療示範中心,造福更多身心障礙族群,幕後推手,也是林鴻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看診時,替代役男協助把容易躁動、行動無法自主的院生抬上診療椅。
↑ 林鴻津曾組織口腔醫療服務隊,赴吉里巴斯等醫療資源缺乏國家義診。(圖片/林鴻津)
↑ 林鴻津選擇與患者及家屬、機構照顧人員站在同一陣線,總是笑呵呵如慈祥長者,把握每次互動,傳遞愛的暖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