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在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上勝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力的高齡化偏鄉,人口僅一千五百多人,每年卻吸引將近兩千人前往參訪當地的零廢棄運動。其中最令人驚奇的是,居民要將垃圾載到垃圾收集站,親手按照四十五種分類做資源回收!但重點不僅在於分類多寡,還包括各種推行上的巧思,以及現場管理員一對一的指導,在在皆是為了提高民眾意識,進一步做到垃圾減量。
滂沱大雨後,來到淡水河戲耍的孩子,有的穿過水門往河岸走去,有的索性爬至牆上遠眺。這幅由台灣前輩攝影師李鳴鵰於一九四八年所留下的黑白作品,記錄了台灣人面對無可迴避的水患,如何以工程手段對治的同時,心底仍存一絲親水的眷戀。
東沙外環礁南側發現奇幻藍洞,地形特殊,洞口距離水面十五公尺,有三個洞口,潛游其中,別有洞天,洞底相通十分寬敞,魚群聚集棲息於此,幸運還能遇到鯊魚。洞外珊瑚礁覆蓋率佳,起流時海流強勁。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達三十五萬公頃,比其他八個國家公園加起來還大,環礁內外與東沙島周邊各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珊瑚礁、潟湖、海草床等,是一個天然的自然教室,也是未來開放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
日落時分,一位民眾在嘉義小笠原山觀景台上做伸展運動。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以上,林地面積總共兩百一十九萬公頃;從過去的開發思維伐木取材,到今日療癒身心的所在,森林,曾經的伐木林場,今日心靈療癒的道場,自然界裡安靜的綠巨人,為紛擾的現代開出一帖健康處方箋。
馬來西亞自古是中國人遠洋冒險的終點站。上岸後他們與當地女子通婚,孕育出混血後代「土生華人」。土生華人楊金秀(Eyo Kam Tew音譯)不諳中文、穿馬來長筒裙,對比家中的對聯、神台、供桌,突顯其多元混雜的生活,及對華人信仰的堅持。而今,面對龐大主流壓力,這群少數族裔必須重新思考自我身分認同,及文化的傳承與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