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4期2006.05 為佛教 為眾生
一九九四年,各報社記者為了爭取新聞自主,冒雨走上街頭。解嚴後,形形色色的集會遊行,是民主社會基本的權利,只是較諸狂飆八○年代,曾經有過的改革理想,竟如畫面中的煙雨朦朧,顯得有些不真實了。
一九七○年十二月,證嚴法師率領委員至鳳林探訪黃阿惡祖孫,不料遊覽車陷入山興溪中,委員不顧天寒水冷,合力推車。慈濟人領悟行菩薩道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矯捷的身軀在空中飛騰,雲門舞者訴說先民渡海拓荒的故事。在中美斷交日當晚,《薪傳》的首演標示追尋過往的努力,在眾聲喧嘩裏,台灣走向暴雨浮動的八○年代。
一九五五年二月,三萬餘大陳軍民在美軍協防下撤往台灣,百萬人遠離先祖的家園,三十六省的血脈匯入濁水溪的江流,在動亂的二十年後,島嶼即將以經濟的起飛名揚國際。
清領時期台灣學子為了一圓至大陸參加鄉試的夢想,必須自七歲起,就進入私塾學習,這些民間啟蒙機構,數目遠遠超過官方的經學學校,影響既深且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