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於歷史本身的條件、流傳文獻的多寡,還有所留下來的資料品質,有關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插畫為數不多,又因台灣當時仍在處強盛時期的清朝的掌控之下,並無太多涉外事務,所以相關的外國文獻也相形見少。
不過由於十八世紀前半葉,荷蘭人在台灣的活動依舊餘音嫋嫋,因此還是有假扮福爾摩沙人的荷人沙曼那拿( George
Psalmanazar),利用當時天主教耶穌會與英國新教間的矛盾,寫出《日本國屬島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之描述》這樣一本偽書,並且成為當年非常暢銷的作品。
再者受清康熙皇帝之命,馮秉正、雷孝思等天主教耶穌會神父,也都在此時來到台灣,從事地圖的測繪工作,進而留下了雪泥鴻爪;至於到了十八世紀後半葉,對外的接觸雖屈指可數,但還是有匈牙利貴族貝尼奧斯基伯爵( Moritz
August de Benyowsky)、法國探險家貝胡斯(Jean
Francois de Galaup de la Perouse)突如其來的造訪,讓短暫的交會就有如止水微瀾般,為十八世紀的台灣留下部分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十六、十七、十八世紀時期的插畫,由於多數畫家從未來台,所以許多的作品,不完全是他們本人直接的觀察或現場的素描。通常他們在下筆前會根據文字作者的敘述,再憑著自己的知識與想像,捕捉腦海中的畫面。因此,如果他們把一個台灣原住民,畫得有點非洲人或美洲印第安人的味道,也就不足為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