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大講堂】夏日炎炎,解知識的渴!

超高CP值

短短一個半小時內
獲取各界講者畢生經驗的無私分享

137個場次

誠摯邀請曾在經典雜誌發表過作品或受訪的
作者、攝影師及各界學者專家

多元主題

建築美學、環境保護、社區營造
攝影技術、藝術創作

‧單場講座憑現場消費180元以上發票、樂天Kobo 經典相關書系購買憑證入場

‧經典系列(週一至週四下午),不限金額消費,即可入場

‧已預先報名之座位保留至開講前十分鐘,敬請提早報到入座

超值贈品

NTD$2300

  • 訂閱《經典》雜誌一年(定價$2300),即可免費參加23場講座
  • 另贈《經典》攝影.故事(攝影集/定價$600)與《經典》壯遊(20週年精選集/定價$600)二書

任您聽

NTD$6480

  • 訂閱經典雜誌三年36期,只要NTD$6480元,所有場次任您聽
  • 另贈《經典》攝影.故事、《經典》壯遊、考古台灣、台灣脈動、台灣山國誌、島嶼岸邊共六書(總價值 $ 6000)

※ 備註 ※
1. 講座採線上報名優先順序,建議提早報名,以確保權益。
2. 訂閱者可自不同系列中,交錯選課。
3. 主辦單位保留講座異動權,如遇不可抗力因素致活動無法如期舉行,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系列講座

※ 講座資訊若有變更,皆以現場公布訊息為主,如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活動洽詢專線:02-2898-9991

  • 壯遊系列

  • 攝影系列

  • 水下攝影系列

  • 美感生活

  • 環境系列

  • 高齡社會

  • 茶文化

  • 食安系列

  • 社區‧社群

  • 國際視野

  • 大醫王系列

  • 人文風景系列

  • 我們是台灣

  • 慈悲科技系列

  • 經典系列

講座場次總表

‧場次表為PDF檔
‧按場次日期分為二個檔,請依需求開啟或下載檔案

7/27-8/11 8/11-8/26

王志宏

西藏紀行二十年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二十八歲那年進入西藏拍攝,在青康藏高原上以鏡頭隨著藏人遊牧生活時,對人生有了不同的省悟,從此展開在藏區多年的自由攝影工作,深入的了解西藏,讓他鏡頭下的西藏人物總展現充沛的生命力,看一眼就觸動人心,也促使他後來與友人成立「中華藏友會」,投入青藏高原牧區醫療援助計畫,落實人道與生態關懷。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1998年受邀創刊《經典》雜誌,擔任總編輯至今,現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平面總監。著有《在龍背上》、《行雲流水》等書。曾獲金鼎獎「最佳雜誌編輯」、「雜誌攝影」等九座獎項,於2010年獲金鼎獎「雜誌類最佳貢獻獎」。

王洪川

單車 極光 遠方雪

人是屬於大自然的。過多喧囂的城市生活讓我們已忘記大自然裡一個人獨自的樣貌,甚至源於于大自然裡很獨特的親情,無關血緣很純粹的生命連結。扣上了,生命始成為生命。 2014一場冬日的拉普蘭單車旅程,終日18小時的黑夜,與沒有液體的冰雪世界,重新思索生命在苦寒的雪原下的生存智慧。引領另一趟極圈冰雪世界的探索計劃。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台灣,台中出生。山,就像家一樣。18歲夏天,第一次山的驚異之旅,從此山的一切就無法離開我的靈魂。2001年開始探索世界。堅持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簡單生活,簡單移動的信仰,沙漠、高原、草原、雪原都有他的足跡。相信荒原的生靈,相信簡樸的幸福,相信文字的感然力,相信知識的力量,相信探險的創造。為了讓總總相信成為真實,於是用生命讓他踏實成真。

更多講者資訊

黃效文

經典探險五十年

一九八五年,我為《國家地理雜誌》帶領長江探險隊。當我抵達由中國科學院在一九七六年所定義的長江源頭-沱沱河,我用衛星和雷達影像觀看,猜測應有更長且更重要的源頭,於是展開長江新源頭探險活動,該項發現於二○○五年首刊於《經典雜誌》。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黃效文,「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曾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曾任《國家地理雜誌》的探險家、文字記者、攝影師;二○○五年,利用美國NASA太空科技發現長江新源頭。

王徵吉

黑琵追蹤二十六年

一九九二年,七股發生槍殺極危物種黑面琵鷺,造成台灣在國際生態保護議題的被質疑。我給自己一個重大的心願,為黑琵的生態完整拍攝記錄。一年約有三百天的拍攝記錄中,常常跌跌撞撞挫折不斷,但憑著毅力決心,到處開攝影展、演講,希望藉著分享讓民眾從欣賞中認識進而保護。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中華日報攝影記者,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駐校藝術家。人稱「黑琵先生」,一九九二年起拍攝黑面琵鷺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的黑琵攝影經歷。曾獲第三十四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2012年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頒贈終身成就貢獻獎。

安培淂

放眼國際 自由攝影師的自我行銷

在這堂課裡,我會來介紹專業的攝影師如何來以一種有效的方式去行銷他們自己的攝影創作。 在來到經典雜誌工作之前,我有多年接案投稿的自由攝影師的經驗,而現在我是擔任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的工作,我每個月都要看從世界各地攝影師寄過來的作品,然後決定要刊登購買誰的作品。從這個面向來看,我很知道賣照片的攝影師,以及買照片的刊物方的工作人員感覺。 所以在這個講座裡,基本上我不只是會「經驗分享」而已,我會進一步的以「實作」的方式來讓學員們了解進入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更多獲獎作品

安培淂

圖片故事的建構

這堂講座我們會談到怎麼拍攝「圖片故事」。 對於年輕的影像工作者來說,怎麼去建構一個條理清楚,重點明確,可供刊物去使用的「圖片故事」是一個非常不容易,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講座中我們會來討論以「紀實攝影」為出發的「圖片故事」, 身為攝影師或是圖片編輯人員,我們怎麼把「圖片故事」的面向與結構給建立起來。 不管你是自由攝影師, 還是在雜誌中工作的全職攝影師,你怎麼把自己的「圖片故事」給整理成刊物會去使用的樣子。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更多獲獎作品

蕭耀華

他們的故事

背相機討生活的日子,算算也不算短。工作關係,走過一些地方,碰過一些狀況,遇過些人物;森羅萬象,各有故事,芸芸眾生,人各有「誌」。他們的故事,開拓了個人的視野,豐富了個人的胸襟,點點滴滴,與各位分享。

10:30-12: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出生於澳門出生,成長於香港,求學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按快門為業。曾服務—大地地理雜誌1988~1998,經典雜誌1998~2008,慈濟月刊2008~至今

劉子正

「平面刊物攝影記者實務」- 光線運用篇

光線的使用主要在教授學員們判別光線,光質,以及不同光源的比率。在拍攝時候被攝者,或著是畫面的重點可以有良好的受光,可以從環境中突顯出來。只有在良好的光線下,之後的數位後製修繕才有意義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劉子正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更多獲獎作品

劉子正

「平面刊物攝影記者實務」- 數位影像後製篇

在拍攝完之後,將拍攝檔案上傳至電腦,然後使用後製PHOTOSHOP來修繕你的作品。這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判別色溫,色階分佈圖,以及如何使用PHOTOSHOP做適當的局部反差。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劉子正,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更多獲獎作品

黃世澤

用一組照片說故事

照片雖無法述說是非對錯,但能讓我們關照社會的真實思考。對於影像,我們習慣透過單一的定格畫面去錨定意義,但卻容易忽略其中的限制。透過編輯多張圖片,建立影像敘事的邏輯,用一組照片說故事,成為影像氾濫年代中,不可或缺的溝通能力。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農傳媒攝影總監,曾任報社攝影副召集人、雜誌資深攝影。以攝影作品獲2011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2012年、2013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2016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

蕭耀華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我的攝影筆記

人生有限,歲月漫長,轉眼之間,攝影工作原來耗了半輩子;走過的路,已不復記憶,只有留下那堆影像,在在證明,確實在那段最壞或最好的時間,和個那最愉悅或那最淒涼的空間出現過,以及遭遇過那幸運或不幸人。歡迎大家陪我重走一小段經典歲月。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出生於澳門出生,成長於香港,求學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按快門為業。曾服務—大地地理雜誌1988~1998,經典雜誌1998~2008,慈濟月刊2008~至今

黃筱哲

原來拍照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我是個南部鄉下人,書讀得少,帶著一口南部腔台語,國語又不太輪轉。只是沒想到,自從拿起相機後,攝影卻成了我與人溝通的橋樑。幾年下來,除了走訪許多國家紀錄,也深入台灣各地為勤勞付出的人留足跡。因此,當時所拍下的每張照片,就成為我們溝通的內容。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黃筱哲,1982年生。曾是美術工作者,2012年受攝影家阮義忠老師啟迪,從此將攝影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現任慈濟月刊攝影記者,並有〈大地保母〉系列專欄固定作品發表。2017年以《小琉球未被看見的風景》獲吳舜文新聞攝影獎。

沈昭良

金光舞台車

《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為2006年至2014年間於全台各地所攝,民間康樂隊、綜藝團於表演時所使用的移動式舞台。透過其獨特的產業類型與豐厚的文化信息,除了提供大眾對於這項特有娛樂文化,含括時間、空間,橫向、縱向,平面與立體架構的連結與想像,同時也作為審視台灣當代攝影書寫進程中,可能衍生的另一種轉折與關注。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沈昭良,曾三度獲頒金鼎獎,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獎,美國IPA紀實攝影集職業組首獎,吳三連獎等獎項。目前除從事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並受邀主持工作坊及展覽策劃,同時兼任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

李淑敏

茶會與茶席美學

因一場竹子茶會從此改變對茶的觀感,開啟推廣茶與人文美學的生活。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隱竹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龔美華

茶與茶器的關係

以「學姐」而非茶業職人的角度,從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分享自身習茶愛茶的經驗與相關應用。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專業領域跨足科技與人力資源產業的龔美華,與茶的緣分始於十年前參加「人澹如菊」李曙韻在台北舉辦的一場荷花茶會,當時感動於茶席可以如此之美,而被深深吸引著。此後,龔美華在工作之餘習茶、事茶,以學茶平衡自身於工作與生活,以習茶開啟自我與人生的探究,以茶事體驗品味生命的豐厚。現職寰宇菁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05年至「人澹如菊茶書院」習茶。愛茶人,在事業發展之外積極參與茶事活動與茶文化展演。

余三和

有機茶如何可能

在台灣講到有機,大部分的人皆抱以質疑的眼光,對於野放茶也大多不解,坪林茶農余三和則在自家茶園及多處契作茶園實踐這個「有機茶」的理想,從不被父親諒解、受親友嘲笑,到品質獲得高端茶館的肯定,這一段從被懷疑到被肯定的有機實踐歷程,其中雖然百味雜陳、點滴在心,也走出了他與天地共好的開闊人生。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余三和,現任有機茶葉產銷班班長,104年獲得新北市環保英雄特優獎。10年前開始經營有機茶園,一步一腳印從有機,自然農法到野放茶之過程,研習環境友善自然法則,發現水源區山林地質維護的重要,並以保護翡翠水庫為訴求。

陳薇巧

新世代茶人崛起

喜歡旅遊的巧巧,總是帶著茶具到各國旅行,透過茶與不同文化中的人、事、物相互接觸,激發多元跨領域的靈感。分享『茶』是如何從生活中取得靈感元素,在當代茶文化中,以什麼樣的態度專注地觀察生活上的樂趣,享受沉浸在茶日子里的自己。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台灣茶職人,茶齡八年,隱竹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遊走於兩岸茶會,2016年在台灣創立CHIAO Tea Salon,發展年輕一代的新潮茶藝活動,將茶融入生活的趣味,用新世代的茶視角與世界對話。

游閔翰

西方下午茶與烏龍茶文化

從烏龍茶文化以最原始的形式外銷,傳到歐洲後,用宜興壺在當地的泡茶方式開始,逐漸被當地同化及創新的過程。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茶齡六年。大學於歐洲留學時期熟稔當地的茶文化,當時喝的是英國茶,搬到法國之後開始品法國茶,回到台灣習茶後便專注在亞洲的烏龍茶上。在歐洲旅行時喜歡探訪各地的茶空間,亦在亞洲藝術博物館內研究、尋找與茶文化相關的器物。目前預計年底在巴黎開設自己的茶店。

黃正宗

台灣紅茶大翻身

一、臺灣紅茶產業的發展
二、臺灣紅茶的沒落
三、臺灣紅茶的再興起
1、紅茶發展的困境
2、紅茶再生的契機
3、小葉種紅茶異軍突起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一、 專長/研究領域
1.茶葉化學分析
2.製茶技術試驗研究
3.茶葉多元化加工研究
4.茶葉感官品評
5.茶產業行銷及推廣
6.林產加工

二、 學歷
1.文化大學森林系 學士
2.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 碩士

三、 經歷
1.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系 研究助理
2.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助理
3.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助理研究員
4.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副研究員兼股長
5.茶業改良場凍頂工作站 副研究員兼站長
6茶業改良場 研究員兼秘書
7.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研究員兼分場長

李美齡

靜思茶道精神與內涵

1、靜思茶道精神與內涵
2、靜思茶道的三種茶形式
家庭茶:生活禮儀之教養:父慈子孝 天倫樂 賓至如歸人情濃
茶禮茶:藝術美學之學養:敬老尊賢教化成 民德歸厚風俗美
靜思茶:宗教情操之修養:福慧雙修菩薩行 事理印證佛性現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李美齡,出生苗栗,曾任台大醫院、馬偕醫院醫檢師;中小學支援教師。現為慈濟志工、靜思茶道師資群師資

陳忠厚

友善萬物才能真有機

1.三義茶園的由來與為何要種茶
2.吃素的茶:不只有機耕植,更要茹素
3.克服蟲草問題,交由老天來安排
4.友善生態,才能尋一片淨土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大地的園丁,陳忠厚,他是三義茶園的負責人,也是一位慈濟志工,九年多前臨危授命,來到三義茶園管理一片放牛班的茶園,貧脊且被農藥與除草劑侵害甚深的土地,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成功轉型成為有機茶園? 靠得不只是一生務農的經驗,靠得不只是老天賞口飯吃,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一顆尊重萬物、友善眾生的心。

張柏偉 Brian Chang

大吉嶺紅茶

大吉嶺,一個聽起來熟悉卻又感覺陌生的名字,這裡是享譽全球上百年的紅茶產地,卻鮮少人真真切切地體會過大吉嶺紅茶的真實滋味,一如它終年籠罩在雲霧中般,大吉嶺紅茶風味如此耐人尋味,值得大家細細探索。 這一次,將由多次走訪大吉嶺,深入拜訪四十多個莊園的貝朵芙茶坊創辦人張柏偉,帶來第一手源自大吉嶺的絕佳風味,並且詳細解說大吉嶺迷人風味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概念成就其無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也將帶領大家一窺鮮為人知的大吉嶺莊園風情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輔仁大學經濟系畢。
貝朵芙茶坊創辦人。
經典雜誌「大吉嶺取經記」受訪人。
師範大學推廣部「茶趣美學」講師。
走訪印度大吉嶺,阿薩姆與斯里蘭卡各產區共近六十座莊園。
曾於電子業長期擔任人力資源的管理職務,在以經濟與人資管理為背景的思維裡,存在對自然的景仰與心靈與對話。
浸淫在茶的世界裡,希望透過「茶」領悟對生活的最高追求,在2011年底創辦了貝朵芙茶坊,選擇以「茶」做為人生的志業,志在藉由推廣優質的莊園茶,開闊台灣的品茗視野,並且透過國際間的交流,將優質的台灣茶介紹到世界各地,此外也希望透過異業合作與創新交流,尋找並嚐試茶葉的更多可能。

更多講者資訊

周富三

台灣山茶的故事

你知道台灣有原生山茶樹嗎?長在什麼地方呢?台灣山茶好在哪裡?味道如何?你想要知道喝什麼茶最健康?是誰引起台灣山茶的旋風?講者將以說故事的方式,述說茶農、製茶師、研究人員、記者與台灣山茶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及愛好喝茶的朋友們,你一定要來參加經典雜誌創刊二十週年慶攝影展講座,你將會獲得滿意的答案。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高雄市旗山人。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博士)畢業。現於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擔任特聘研究員一職。專長森林植群生態調查、自然生態導覽解說。曾獲高雄市第六屆環境教育優等獎。著有《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解說手冊、《誰得到好處?》生態繪本。

陳婉萍

從強國回到台灣:高山茶

一個早已習慣繁忙工作的國際採購,也快忘了自己泰雅血液的原鄉女子, 在偶然的時間生命突然轉了彎, 回到陌生的故鄉接下了父親種下的茶園, 帶著來自都會的驕傲一路跌跌撞撞,從長老質疑的眼光到家族的認同,從OEM的代工到建立高山民族的茶葉品牌, 在2200米的冷冽環境中, 曾經迷失的泰雅血液重新沸騰.......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一九九五年,父親種下第一棵茶樹,從此,父親的茶,內斂的溫潤歸鄉的心,鼓舞著生命向前。在新佳陽部落,屬於泰雅的黑森林,鬱鬱蔥蔥的守護,孕育豐饒。 堅持純淨是我們的使命,永續天然是我們的信仰。 透亮無染的縷縷茶香,Kumy,傳遞黑森林的純淨甘露。 種茶,是一種老天賞飯吃的工作,人的決定與力量有限,傳遞出一個有尊嚴與有價值的態度,能夠創造的就是不同,這就是古邁的品牌意義。 於是我們決定割捨,求質精,而不是以量勝。 回歸自然界的韻律,告訴我們該擁有多少? 該如何不被世上價值觀牽動,回歸本心,盡自已本分,順應著老天的給予,珍惜著這些屬於台灣土地的擁有。

蘇淮

海龜點點名—用影像解開海龜的秘密

每一隻海龜臉上鱗片的圖案都不相同,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不為人知的秘密。「海龜點點名」以公民科學家的方式,透過水下攝影、用影像紀錄辨識出每一隻不同海龜的個體,為海龜建立身份證,解開海龜的身世之謎。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蘇淮,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海龜點點名共同發起人,PADI 海龜生態潛水教練。長期投入關注海龜水下行為,並且用影像紀錄海龜生態及海洋環境,愛海愛龜如痴,人稱「海龜痴漢」。

金磊

照片裡的鯨故事

以鯨魚、海豚為主要紀錄對象的生態攝影工作者─金磊,有著十多年的海洋生態攝影經歷。從水面上的影像到近年來探訪各地的水下畫面,以及台灣海域的相關紀錄。此次講座將娓娓道來一張張影像背後,關於鯨豚、關於海洋、關於環境背後精采與有趣的故事!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自由生態攝影與環境教育工作者;因著喜愛自然的緣故,來到東海岸的花蓮,邂逅神秘的鯨豚,為之著迷,落腳在花蓮並擔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期望能夠透過所拍攝的作品,讓更多的朋友開始認識環繞在我們周圍的藍色大洋。

Peggy Chiang

Peggy的海洋奇幻之旅

我在世界上的湛藍大海中,獲得各種無與倫比的經驗:長尾鯊揮動綵帶般尾巴時的優雅、儒艮完美躬身下潛時的靈巧、鬼蝠魟狗兒般的玩耍身影、鯨鯊巨大之美、海龜神奇活現地悠游在海中、天竺鯛口孵時澎脹的下巴、公十字鬼龍腹部的育兒袋、小丑魚口中的寄生蟲轉化成牠的舌頭、爬滿紅通通螃蟹的海底活火山口,與利用胸鰭在水裡爬行的娃娃魚…。海讓我驚喜連連,也累積出八年的水下人生。
我是一位因為海洋而成長的女人,也是一名水下畫面記錄者。在大海裡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生命之美好,而你將透過我的影像,與我一同揭露海裡迷人又神秘的美麗風貌。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台灣海洋觀光發展協會創辦人/潛水教練/水下攝影師/潛水裝備設計師。
在深澳漁港成長的Peggy從小與海相鄰。潛水足跡遍布世界,除了亞洲鄰近國家,也遠抵南非與中美洲的貝里斯。接觸水下攝影後的Peggy幻化為一位海洋代言人,希望透過她的水下攝影作品,能讓更多人看到海洋世界的美麗,進而喚起相關保育意識。

Marco

你知道我們「海」有什麼嗎?

每當看著Discovery或是NGC的水下特輯,常常都會對國外的水下世界為之驚嘆,那台灣水平面下的世界呢?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有去好好了解嗎?東北角與基隆的海岸距離台北市中心,只有短短一個小時,在許多人眼裡只是新聞的話題的地點,不了解蓋一個電廠對海平面下的影響,但這裡的海平面下,有著許多如夢似幻的海洋生物,也有著龐大的生態系,筆者曾在多年前在此發現北部的第一隻”豆丁海馬”與長達10年的潛水經歷,攝影也屢受國際肯定,讓我們一探這台北的後花園...一起保護這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藏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Marco從一開始進入水下的世界,就為海底下令人驚奇的景色、生物深深著迷,於是開始帶著小DC下水...不知不覺接觸水攝,已經有五年的時間。大部份的照片,都攝於台灣的東北角,這裡是北台灣很好的微距潛水點,每次下水總是帶給潛水人無數驚奇。Marco希望透過照片,讓大家看見海洋的美好,從而喚起對海洋保育的重視。

林東陽

深山裡的木工私塾

「木師之夢」是一位木工教育者夢想。十年來懷德居由家具知識館、木工實驗學校、文化基金會…,一步步建構出夢想中的木工環境 ─ 從家具三合院到木師的教堂,見證台灣木工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理解一個木工教育者的初心,以及介紹未來即將開展更宏大的夢想!十多年來懷德居不斷蛻變,每年指派給自己新的目標。一年年踏實的走,不變的是它的實驗精神。懷德居提供了不同年齡層、社會背景的人共享的學習環境,習得一技之長的同時,彼此交流、經驗分享,由原本個人化的學習經驗,演變成一種相互啟發式的社會教育,超越書本的知識,回歸工藝帶給人的感動,心手合一,教化人心。在懷德居,他們快樂,且引以為傲。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懷德居家具三合院創辦人/懷德居文化基金會發起人,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1978公費赴美北卡州立大學進修「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返國後應聘台北工專﹝台北科大﹞執教至2003年退休,從事家具教育長達24年,其間並兩度獲國科會獎助赴美研究。

更多講者資訊

黃鼎堯

稻田裡的美術館GOTO TOGO

這是一群學習藝術的年輕人實現夢想的故事,他們為何離鄉背井來到沒落的土溝,村進行藝術空間改造,把它當自己的故鄉,一待就是十年……傻傻的,傻到把他鄉當成故鄉,傻傻的,傻到沒錢還堅持要作,傻了十年,土溝是全台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夢想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農村美術館表面上辦理藝術展覽,而實質上作為藝術、青年於農村實踐的省思。從一個人的夢想到一群人的夢想,音樂、手作、空間、藝術,年青人在農村發現了新的舞台……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藝術工作者、策展人。2003年於台南土溝農村投入社區營造工作,以協助者及學習者的身分思考藝術作為地方經營的可能。十二年的社區生活空間營造中,探討青年、藝術、產業等課題的實踐。2012年並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作為號召,成立台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

更多講者資訊

林宗範

牽亡歌和老派青年的月琴故事

古時演奏傳統樂器的樂師通常兼具樂器製作的技能,機械化生產後這一身本領便遺忘了,林宗範月琴工作室手工製琴並擅於演奏,也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以自行製作的琴演奏傳統牽亡歌與民俗音樂,相互融合,將分享學習製琴的過程與從事傳統喪葬儀式的趣事、傳習狀況與未來發展

10:30-12: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林宗範,1990年出生於台南本協純樸農村,畢業於國立後壁高中,自小對傳統音樂有濃厚興趣進而自製月琴、三弦、殼仔弦、大廣弦傳統樂器,高中畢業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牽亡這行業,從一開始擔任後場樂師到學習成為前場紅頭法師,一邊製琴一邊從事牽亡工作,現任林宗範月琴工作室負責人,風中燈牽亡歌團長,六甲牽亡歌團法師,2015年雲林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牽亡歌講師

陳慕天

書包裡的美術館: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

12760個小時,這是12年國教下,我們要跟教科書相處的時間。(等於6000部電影、3000趟美術館......)如果課本不再只有知識傳達,而是可以兼具美感的薰陶,那十二年後,有沒有可能因此影響台灣一整個世代人的美感?「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教科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公平的學習媒材,不分城鄉差距,人人都可以擁有一本精心設計的課本。希望透過重新設計教科書,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用心的配色、線條、插畫風格,給予更多美的刺激與元素,培養於美的感受與創造力!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就讀交通大學的陳慕天,自大學以來就開始積極參與校內公共事務,大一開始舉辦公益活動,大二時擔任交大學生會長,並跟著學長創業承接政府專案。大三時參與時代基金會YEF計劃,擔任代表至歐洲參訪設計產業。回台後開始思考台灣的競爭力與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姚尚德

默劇人生

一張默劇白臉帶我走過了中國及台灣許多的城市鄉鎮,穿梭小巷人群,藉由表演,與人與環境展開交流與對話。交流之中,一段段故事因此被創造被連結,有感動、爆笑、也令人反思。在笑聲、罵聲、掌聲以及有時的冷漠之聲中,默劇持續出走,走進人群,走進對土地的愛護裡,也走進藝術與社會的思考之中。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旅法肢體默劇表演者。五月天「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新版MV主演。「小丑不流淚」一書作者。2011年,姚尚德走出劇場,至中國大陸江蘇、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北京等地,深入民眾生活街廓,進行「默劇出走」街頭演出。
2012年再延伸該計劃,以野孩子肢體劇場名義開始走訪「台灣小角落」連續三年至今,走進偏鄉小學、原民部落、城市裏具有特殊議題及社會公益之處,試圖讓身體重回社會與人的連結裏,並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尋找共感的生命力。
2012 TEDxTaipei 土地與人民講者,2014 開啟野孩子藝術輔助計畫,希望透過藝術教育提供弱勢的孩子與青少年中長期的陪伴與創作發展。

更多講者資訊

蔡佳珊

綠食堂

老農夫說,「以前我們用嘴巴吃飯,現在,我們要用腦筋吃飯!」除了關注最基本的食安,更是延伸對土地與生產者的探索觸角,讓食物變得更有滋有味。食堂就是學堂,記者追溯每一口食物的來龍去脈,眼見為憑的關鍵現場,將與您深入分享。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蔡佳珊,現為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台大心理所實驗認知組畢業,曾任經典雜誌撰述。踏入農業報導領域後無法自拔,希望以筆深耕,重新找回土地與人的連結。著有《台灣好果子》、《台灣綠食堂》、《餐桌上的真食》。

諶淑婷

餐桌上的真食

追尋餐桌上的真食過程中,顛覆你我許多以往對農業的看法與觀念,有被過度輕賤的農業專業,也有被過度吹捧的農村情懷訴求,然而我們最該談的,是農民、盤商、行口、通路、加工業者、農學生,先看見這些角色如何以農為業,再來談餐桌上的食物。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條狗二個孩子和三隻貓,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吳聲明

老城區 新態度

老房子存在著空間記憶與生活紋理,是活生生的 ! 也是大部份台北人的生活空間,但是老屋也存在著生活上的不便利與潛藏的安全問題,那在我們從事建築設計的領域中,最簡單的方式就直接的拆除重建,但是呢?這樣的方式往往也是最粗糙的,讓老屋的空間記憶直接中斷,我們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老房子,與其擔任建商的建築推手,建築專業者應該有更積極的角色:”建築醫生” 事實上台灣多半的老房子還是活著的只是有毛病罷了,這樣所需的建築知識就需要更有彈性與對症下藥的正確判斷。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2002 年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2007 年於荷蘭貝拉赫建築學院取得建築與都市碩士學位後,至英國 諾曼‧ 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建築師,曾參與英國倫敦 帝國理工學院建築規劃設計、阿布達比MASDAR零碳城市規劃設計等。2010 年在台北成立了十禾環境設計並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至今。十禾環境設計融合了城市規劃和地景設計領域的豐富經驗, 與綠建築永續性和革新的專業特性,結合歐洲綠建築觀念與台灣本土設計規劃之新興團隊。

方荷生里長

南機場起飛

一、南機場樂活園地,細說南機場社區背景與樂活園地的興起
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園地的延續及3ㄕˊ銀行的經營理念
三、「書屋花甲」咖啡食堂,從書屋咖啡到少年I的奇幻旅程-I coffee,延續「續食餐廳與飛行少年的咖啡夢工廠」
四、食享冰箱,推廣食物不浪費、剩食再利用的理念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方荷生,從小在南機場長大,擔任臺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18年。自擔任里長以來,陸續提供獨居及弱勢長者送餐、取餐、共餐服務,以及弱勢兒少國中小課輔班,將南機場社區裡荒廢成為垃圾場的將軍宅邸,打造成適合老人、小孩學習與走動的「南機場樂活園地」。

張正

唱走四方,開啟燦爛時光

年輕時進了《台灣立報》,跟著已故的老闆兼老師成露茜與眾多媒體前輩,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 2006年起擔任《四方報》總編輯,繼而與夥伴們發想並實踐了一連串凝聚善意的創意:外婆橋計畫、唱四方、移民工文學獎、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相信只要勇敢探索,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燦爛時光。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張正,中文人。1996年進入《台灣立報》,2006年擔任《四方報》總編輯,2011年發起「外婆橋計畫」,2013年製作電視節目《唱四方》,2014年舉辦「移民工文學獎」,2015年號召「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運動、成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2017年擔任「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陳世慧

咱ㄟ社區:是壯遊,也是微旅行

台南的土溝、嘉義的新港、台北的南機場、新竹的司馬庫斯……12個分布在台灣各角落的社區,藉由凝聚居民的認同,找出地方特色,從破敗中重新站起,艱辛的過程不只猶如一場場「壯遊」,變身為戶外美術館、偏鄉藝文中心、社造旗艦楷模的它們,旗幟鮮明的在地風光,更成為一個個民眾微旅行的勝地。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2008年、2009年,分別以《台灣脈動》、《川流台灣》連續榮獲兩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2010年《台灣山國誌》共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2年以《環境新五行》、2014年以《咱ㄟ社區》共同榮獲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2013年以《文明密碼》專題共同榮獲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賴胤就

黑夜的提燈者 螢火蟲復育

螢火蟲的微光雖不足以照亮世界,卻足以點亮每一個人的心靈。就像賴胤就從最初對昆蟲世界充滿未知,偶然踏入、一窺大自然蘊藏的無盡奧祕後,更加堅定目標,即使遭遇挫折仍持續不退……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賴胤就,屏東縣新埤鄉人,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畢業。 任教期間,常帶領學生參與全國性科學研究展覽,屢屢在科展中獲獎。 一九八一年後投入螢火蟲的觀察與特性研究,在全國參展中屢屢獲?。 二○○四年,在家人支持下從教職退休、全心投入螢火蟲復育工作, 二十多年來研究螢火蟲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 不僅完成《臺灣螢火蟲家族》一書,更在報章雜誌、公共電視臺《下課花路米》等節目媒體,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螢火蟲復育、分享有關螢火蟲的知識, 也常應邀在臺灣校園、機關團體,協助與指導螢火蟲復育, 現為「怡然居螢火蟲花園」負責人。

黃佳琳

潛進海洋台灣之美

台灣面積不到地球萬分之一,但魚類種類卻占全球1/10,生物多樣性極高!透過潛水看見海平面以下的台灣:小琉球住滿海龜,墾丁珊瑚種類多,綠島海水清澈,蘭嶼地形多變,東北角是小生物天堂,澎湖則是台灣海洋種源庫,東海岸還有許多鯨豚游經,透過海洋台灣系列報導,看見台灣海洋之美!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黃佳琳30歲時學潛水,從此人生打開另一扇窗!從事記者工作十餘年,遊歷海內外各國,如瑞士、緬甸、紐西蘭、歐美亞洲各國等,近年更結合海洋環境議題與潛水旅遊推廣,採訪報導許多國內外知名潛點,長期關注生態旅遊、潛水觀光、海洋保育等議題。

陳偉全

生態人本環境的造路理念

「生命同等珍貴,都需要被照顧關懷。在進行每一項開發前,
要思考生物永續共存、了解動物的自然習性與生存需求,
以彌補被人類破壞的生存棲地。」
一九七○年代,臺灣著手興建第一條高速公路;
九千五百個日子,陳偉全穿梭在高速公路之間,
規畫設計、施工養護、道路管理……從不厭倦。
他說:「土木是『利他』的行業,
我的人生因為從事土木而快樂。」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出生高雄,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 一九七二年七月進入交通部南北高速公路工程局規畫組, 參與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工程,全長全長三百七十四點三公里, 於一九七八年通車。 一九九八年八月,轉換教職於高雄高苑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 任教職後,最關注環境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議題, 咸認人類文明和運輸息息相關,在二十六年的築路生涯中, 每段看似灰撲撲的建築過程,皆蘊含無數的生命故事與省思。

黃仕傑

角蟬:一公分的邂逅

大約十年前,在錄製生態節目的外景過程,發現一種特別的昆蟲「角蟬」,微小的牠開啟我的視野,從此讓我沉浸在小於一公分的世界裡無法自拔。為了紀錄這種非常微小的昆蟲,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才發現牠們雖然體型小,但外觀與生態行為卻豐富無比,也因此將觀察足跡擴展至全世界。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不愛念書成績總是吊車尾,只喜歡觀察自然,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撰寫科普書籍超過十本。隨時帶領親子走入自然,並專心於生態攝影、寫作,隨時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邱繼哲

住的適當科技:抗暖化 抗pm2.5的思維

炎夏來臨,當離開有冷氣的辦公室回到家,迎接你的經常是「熱情」的高溫,夜晚來臨,室外環境的氣溫比家裡涼快,為何家中熱的感覺如此讓人不耐?讓我們來聊聊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讓你家變涼快,又能節約空調用電、減碳排抗暖化。並且有效換氣並過濾pm2.5,讓室內空氣清新涼快、降低二氧化碳及其他空氣污染濃度,節約空氣清淨機及除濕機的用電,增進身體健康減少罹病風險。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建築物理與環控專家、科技風水師、平民綠建築推手、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華夏工專電機科畢,成大土木工程系學士,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碩士,現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因感慨連畜場中的豬都住得比人還舒服,故從溫室、畜舍的研究轉向人住的房子,致力以綠色手法創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李根政

為台灣環境找出路

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環境受害者、運動者不斷進行抵抗運動,試圖阻止各種開發破壞,政府也被迫採取行動,國人的環保意識似乎大幅提昇,2002年,台灣通過環境基本法,宣示著: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危害者,應環境保護優先。然而16年過去了,「環境優先」落實了嗎?為什麼空污、水、土地的污染仍然嚴重,國人的環境安全、食品安全都面臨巨大威脅?除了擔憂、憤怒,出路在那裡?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經歷:
2016 促成綠黨、社會民主黨共組聯盟,擔任「綠社盟」共同召集人,並代表參選不分區立委,落選。
2013~2016年,擔任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2014年帶領綠黨打破議會零席次,贏得二席縣市議員。
2008年,榮獲中央通訊社2008年十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得獎人。
公共電視台「有話好話.南部開講」節目主持人。
2007年辭去教職,創辦地球公民協會(其後轉型為基金會),擔任執行長至今。
2005~2007年擔任環保署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2004年榮獲天下雜誌陽光世代之「共生世界守護者」代表人物之一。
2003-2004年籌設台灣生態學會,擔任首任祕書長。
1998-2007年創立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投入保護森林、水資源及揭露石化業污染等環境運動。
1988-2007 國小教師17年。

更多講者資訊

廖鴻基

後山黑潮

一、板塊擠壓下的斷層海岸,花東斷層和蘇花斷層。
二、清水斷崖。
三、近岸流過花蓮沿海的北赤道暖流(黑潮)。
四、屬於大洋型浮游生態的魚類和鯨豚。
五、沖積平原與海階地。
六、花東海盆,海底地形陡降,海床深邃。
七、海岸的侵蝕與堆積。
八、砂石開採與消波塊海岸。
九、垃圾海岸。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臺灣文學作家。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籌創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魷釣船遠航,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航行歐洲航線,執行黑潮101漂流計畫。美國休士頓台灣文物學會(THSH)講座,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校作家,海洋生物博物館駐館作家,東華大學駐校作家,靜宜大學訪校作家、?夏日作家書房?展示及講座,海洋大學駐校作家,新加坡文學論壇「文學四月天」主講作家,東華大學兼任授課教師,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第四十屆年會暨21世紀智慧城市—科技與城市創新國際論壇及亞特蘭大華僑文教中心講座。 曾獲時報文學獎1993、1995年第16、18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1998年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3年第12屆賴和文學獎,2006年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年九歌年度散文獎,2011、2013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2016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 (文學類)。

更多講者資訊

彭啟明

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

今年夏天,地球像發燒一樣滾燙,不少地方都出現破紀錄的熱浪。與此同時,空氣汙染的問題日益惡化,兩種現象都讓人擔心,氣候變遷還會更嚴重嗎?空氣汙染可以解決嗎?同時,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何關聯?而我們有能力改變嗎?又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改變?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彭啟明,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2003年成立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隔年取得《氣象法》修訂後台灣第一張個人及公司氣象預報證照,並擔任大愛新聞氣象主播、中廣新聞網節目《氣象達人》主持人、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秘書長、臺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總會副理事長及行政院政務顧問等多項職務。2017獲選為傑出資訊人才,由行政院長賴清德頒獎。

李若綺

不老夢想 翻轉老世界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2007年帶領17位平均81歲不老騎士摩托車環島,2012年「不老騎士紀錄片」更躍登大螢幕成為各界教材!
不老夢想的力量有多大?不老夢想讓人心不老,不老夢想讓人情不老,讓阿公阿嬤的人生翻轉,擁抱夢想不再有憾;不老夢想讓人身不老,迸發出無與倫比的生命亮光與銀髮價值!邀請您看見深埋在老人心中的夢想並陪伴他們圓夢!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李若綺,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畢業的她,同時也身為不老騎士幕後推手之一,於2005年加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2016年接任第三屆執行長。她擅長於第一線觀察,帶領弘道持續推動不老夢想,深耕積極性的預防照顧;並以ALL IN ONE照顧服務模式,提供無縫隙長期照顧服務,打造台灣銀髮國際軟實力。

更多講者資訊


曹汶龍、楊舜斌

面對失智 我們能怎麼辦?

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到了八十歲,每五人就有一人得病;失智症已成為高齡社會全民課題。找不到路回家、喊不出家人的名字、不知今夕何夕……病人失去記憶,家屬承受失落。如何預防與應對,我們準備好了嗎?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與談人介紹

曹汶龍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失智中心主任,行醫四十年,曹汶龍人生有過兩次退休機會,但都沒有停下他的腳步,身為臺灣神經內科發展的前驅,在三軍總醫院擔任總醫師時就代表遠赴英國取經,將經驗傳承回台。如今雖然年過七旬,仍然走在該領域的前端,只是前線從醫院變成社區,陪伴失智長者們有尊嚴地迎向人生歲暮。

更多講者資訊
講者介紹

楊舜斌,慈濟期刊部撰述,多次針對長照及失智議題進行訪問,期盼在人口結構日益老化的危機下,能帶給讀者參考的方向。

楊智強

失根的羅興亞:迫害、剝削、顛沛流離

家鄉在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長期以來與當地若開族的紛爭不斷,兩邊的恩恩怨怨讓他們在緬甸近代史中,成為了軍政府操弄國家主義的代罪羔羊。1982年緬甸政府將羅興亞人的國籍奪走,讓他們進入了另一個受到迫害與歧視的原因。二十一世紀來臨,若開族與羅興亞人的衝突越發激烈,成千上萬的羅興亞人逃離家鄉,前往鄰國的難民營。又甚至有許多人搭上險惡的偷渡船,踏上了在東南亞的大陸與島嶼之間,無止境的漂流。……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長期獨自在海外採訪難民及人權議題,2017年底與一位台籍與一位韓籍的獨立媒體人合作,成立Loop Media Team國際新聞採訪小組。小組定期前往東亞與東南亞各國的新聞前線採訪,報導議題偏重於區域衝突、難民人道危機與人權議題。

邱淑絹

我的國際「漫遊」

從事文字工作前,浸身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置身無疆界的國際視野裏,悠遊。
跨疆界至文字採訪與撰述的範疇後,更鐘情於鮮為人至的世界人文地理風情中。
生性少話,思緒卻少有停轉,人生的每一個抉擇,都會因為選擇的不同而衍生出不一樣的人生,屬於邱淑絹的不一樣的人生,敬邀您來聽聽!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南投縣竹山人,私立逢甲大學國際貿系畢業。
曾在義大利商及美商公司工作,
二00二年轉至慈濟期刊部任叢書編撰後,
作品散見於慈濟月刊、道侶叢書、經典雜誌,
著有《菲常人生三部曲》,並與人合著《佛國明珠重璀璨》、《從一條河流說起》,
二00三年起陸續到印尼、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沙巴、南韓、貴州、菲律賓採訪,
足跡踏過十四個國家。
二○○三年以「花蓮北埔社區的環保娘子軍」獲第廿四屆耕莘文學獎,
二○○五年以相關南亞海嘯專題入圍第四屆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

蔡炳坤

教育的力量

教育,只有時空,沒有距離;因為實踐,所以相信。
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不放棄;
因為不放棄,所以能為孩子營造更多幸福未來。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始終相信,走過泥濘,必然留下深刻足跡!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1959年生,政大教育學博士。
‧曾任中小學教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彰化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藝術組長;
‧南投縣政府教育局督學、學務管理課長;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股長、祕書、督學;
‧教育部中教司科長、臺中縣文化局副局長等職。
‧2000年為臺中一中首位遴選校長,2007年榮獲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2008年為臺北市立建國中學首位遴選校長;2010年任臺中市副市長;2015年1月任行政院機要顧問,11月接任文化部政務次長。
‧2016年5月卸下公職,8月出任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迄今。

更多講者資訊

楊憲宏

數位時代寫手的修煉

從大破大立的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所透視的Disenchantment,Ecstasyand nostalgia,Endless fighting,Pilgrimage.(DEEP),重新審視為何而寫與為誰而寫。洞察在大科技狂潮下的人文價值守望。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大學研究所讀醫學院,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出校園後成為記者/評論者及思考者。

顏廷伃

考古的世界

考古的世界,是一段解構與建構人類文化組成元素的過程,而「臺灣考古」看似與我們日常如此遙不可及的學問,卻是見證人來人往的海島台灣,最為忠實的守護者。
這個講座,透過萬山岩雕群遺址、雪山西稜-志樂溪遺址,陽明山區-面天坪遺址、金門中蘭鹽場遺址等蘊含南島語族、漢人文化因子的研究案例談起,帶您穿越古今,也透視考古家如何建構那不見於史籍的考古世界。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專長藝術史、臺灣考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畢業後,因有感於立足臺灣,需深入認識在地文化的意念,因此開始進入臺灣考古學的領域。待民國100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至今,仍以臺灣考古學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並透過文資處理、社會推廣等方式,讓更多人得以認識臺灣考古。

李鴻源

如何讓政府變聰明

一、全球化與全球暖化,我們將往何處去?
二、台灣面臨的問題
三、問題不在工程技術,在國土規劃!
四、國土空間新機會與國土容受力
五、地理資訊圖資雲與災害風險地圖
六、防災型都市更新
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
八、總合治水
九、污水處理-回收利用、非工程手段(人工濕地)
十、亮點計畫:都市翻轉新契機
十一、台灣的災害防救管理
臺灣百年平均溫度不斷攀升,年平均降雨量有旱澇加劇之趨勢,面對未來不可測的氣候災難,最有效根本的防治辦法就是國土規劃,國土規劃不單是土地的合理開發、分配和利用,應該是一套涵蓋價值觀念、法令制度、行動實踐以及管理執行的體制,從能源、物產等多方面進行整體的考慮,進行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及綜合性的調適。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水利工程專家,曾擔任臺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臺北縣政府副縣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內政部部長等職。著有「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泛長江 渡黃河:我們看南水北調」、「水域生態工程」等。

林欣榮院長

白袍之路

他,是生命的「律師」──在手術臺上多次與死神談判,用靈巧的雙手取代口才,為他們打贏一場場生命的官司! 然而,他仍為救不會每一位患者而飲泣…… 他,由一個來自臺南將軍的孩子,成為專門醫治頭部難症的外科聖手,更誓言在花蓮打造出臺灣的「梅約醫院」! 藉由他的口述,您將會看到一則則生命的困厄、創造、與感動!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現職: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院長
‧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理事
‧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CELL TRANSPLANTATION)主編
‧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院士
‧亞洲神經再生學會 理事
‧行政院科技部外科組、幹細胞組複審委員
‧經濟部生物科技研究 審查委員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Master of Medical Management)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賴其萬教授

談台灣的醫病關係

台灣當前醫病關係日益惡化,希望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能藉由分享行醫、就醫的經驗,促成醫病雙方了解各自的立場,降低醫病之間認知的差距、改善民眾的就醫態度以及醫師的看診行為,進而能夠減少醫病之間的誤解和糾紛,並因此帶動醫療政策、醫療環境、醫療系統以及醫療品質的改善。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曾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住院醫師及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癲癇中心及神經生理診斷實驗室主任。前慈濟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教育部醫教會常委、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2003年榮獲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聯合頒發的社會貢獻獎。長期於經典雜誌撰寫專欄,並以此於2006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鄭敬楓、賴志銘

【哈啾!著涼就會感冒?】破解常見的健康迷思

感冒時吃維他命C會好得快? 跌倒擦傷要趕快用雙氧水消毒? 喜歡看電視卡通就容易近視?
父母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頭好壯壯, 因此會特別留意關於醫療的知識及資訊。 然而,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 經由網路等媒體得到的資訊便是正確的嗎?
讓我們跟著鄭敬楓醫師,以及 《哈啾!著涼就會感冒?》作者賴志銘, 透過有趣的繪本探究生活中的醫學知識, 扭轉常見卻不一定正確的健康觀念, 為孩子與自己建立起身體的健康防護罩!

13:30-15: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鄭敬楓
【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分子心臟博士後研究員

【現 任】
1.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2018-)
2. 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 (2014-)
3. 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委員 (2015-)
4.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副研究員 (2015-)
5. 臺灣兒科醫學會研究委員會幹事(2014-)
6. 臺灣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委員(2014-)
7. 臺灣兒科醫學會學會雜誌Pediatric and Neonatology執行編輯 (2014-)
8 8. 醫策會107年度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委員 (2016-)
9.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 (2017-)
10.醫策會107年度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委員 (2018-)
11.科技部生科司婦幼醫學學門複審委員及召集人 (2018-)

賴志銘,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出版部編輯,政治大學哲學系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大乘佛學及莊子哲學,現為文字工作者。喜好閱讀各類雜學、科普及文化研究,悠遊於浩瀚的知識之海中。日常除了工作及閱讀,便是跟女兒一起打球、讀繪本、看兒童節目。







曾國藩、張睿智、葉文鶯

零下三十度的愛──無語良師育良醫

從心跳急速的鳥類到停止呼吸的人類,曾國藩既是賞鳥人,也在醫學院教授大體解剖學;因為「無語良師」的教育,他揭開讓死亡不腐壞的祕密,以及人類有限生命如何進入永恆不朽。心臟停止跳動不等於死亡!讓手術檯上的病人心臟停跳或不停跳,都可以救心、挽回生命。從傳統開心手術到微創手術,張睿智是慈濟培養出來的優秀外科醫師,除了會講話的恩師,與「無語良師」和家屬的情感締結更深,醫界絕無僅有!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與談人介紹

曾國藩,慈濟大學副校長、研發長,解剖學科暨模擬醫學中心主任。首創全國唯一的模擬醫學中心。

與談人介紹

張睿智,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胸腔外科主任。專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微創心臟瓣膜修復與置換手術等。

講者介紹

葉文鶯,慈濟期刊部資深撰述,長期觀察記錄「無語良師」的奉獻與影響。

林正雄

循環經濟

10:30-12: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大愛感恩研發部同仁-林正雄/陽光基金會/國智經編

個人經歷
1.新型專利-一種從廢棄物之紡織品中回收再製PET的系統
2.發明專利-用於製備親水性聚酯的組合物、親水性聚酯及其製備分法
3.新型專利-一種從廢棄之紡織品循環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再製的系統
4.中央研究院 生物醫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林家和

企業CSR共創美好未來

15:30-17:00

發現探索



黃秀花、林正雄

八仙塵爆啟發──高性能涼感壓力衣

燒燙傷友每天至少要穿著壓力衣二十二小時,抑制傷疤攣縮;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陽光基金會、國智經編及臺灣化纖攜手合作,研發完成第十代壓力衣,涼感、透氣、高壓力值、延展性佳,這分同理心,讓傷友日夜貼身也貼心。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黃秀花,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慈濟期刊部資深撰述。喜愛探索新奇事物及發掘人間美善,曾前往緬甸、菲律賓、印尼、星馬、墨西哥等國採訪。

與談人介紹

林正雄,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鑽研腦神經醫學相關領域,後因妻子加入慈濟教聯會,對於慈濟產生認同,轉而投入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從事各種原物料的研發,因八仙塵爆事件,負責研發壓力衣布料任務,新產品透氣與壓力兼具,大幅改善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陳意容博士

當慈悲遇到科技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1.維州生物科技股份有公司 經理
2.國家衛生研究院 環職組博士後研究
3.新型專利-一種從廢棄之紡織品中回收再製PET的系統
4.發明專利-用於製備親水性聚酯的組合物、親水性聚酯及其製備方法
5.新型專利 一種從廢棄之紡織品循環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再製的系統
6.環境教育推廣

學歷:
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 化學所 博士

林名男

環保醫療的綠色落實

10:30-12: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現職:
1.大林慈濟醫院 院長室 副院長
2.大林慈濟醫院 長期照顧服務中心 主任
3.大林慈濟醫院 家庭醫學部 主任
4.大林慈濟醫院 社區醫療部 主任
5.大林慈濟醫院 家庭醫學部 主治醫師

個人經歷:
1.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 主任
2.大林慈濟醫院 教學部 副主任
3.新樓醫院台南總院 社區健康中心 主任
4.新樓醫院麻豆分院 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5.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6.台北縣平溪鄉衛生所 家庭醫學科 主任/主治醫師
7.台大醫院 家庭醫學科 住院醫師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
1.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所 預防醫學組 碩士
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劉銘

從「坐」家到作家

我的出書之路,是從「坐家」到「作家」。曾經坐在家裡十年走不出去,本以為浪費了十年的光陰實在可惜,現在才發覺這十年,就像村上春樹所形容的,是在修築飛機起飛的跑道,因為要有足夠的跑道,飛機才能飛得起來。

10:30-12: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劉銘,寫日記,是我鍛鍊文筆的基石,如果筆是刀的話,日記就是磨刀石。會寫書還不夠,會賣書 才是重要的。否則,至今也不可能出了七本書。

陳美羿

牽你的手慢慢走

她從海南嫁到臺灣…… 他車禍命危,她堅持一定要救; 他變成植物人,她努力將他喚醒; 他腦傷嚴重、十多年來狀況百出, 她像牽著孩子,陪著他一步一步慢慢走…… 對於人生的種種遭遇,我打從骨髓裏認命!──王菊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花蓮,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畢業, 任職國小教師二十五年,一九八六年加入慈濟當志工。 自小愛閱讀、愛寫作、愛音樂、愛品味生活、探索人生。 早年寫作散文、詩歌、小說、童話及報導。 後以慈濟為題材,寫作不輟。

蘇芳霈

受苦與文學

「苦」字,從味覺出發--- bitter,如膽汁或黃連的滋味。從環境出發---hard,苦境、苦海(佛教用語苦海無邊)。含辛茹苦。吃苦耐勞。從事情出發---suffer from,苦雨、苦旱…(對某事情感到了苦)。從心出發------suffering,苦勸、苦口婆心。從苦的各種角度來看待周遭的發生,品味生活,轉念的文學。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國際慈濟人醫會藥師、繪者、文字工作者、藝術治療者。具美國臨床藥師資格,曾任馬偕醫院藥師、宏恩醫院藥局主任;現為開業藥師、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



楊智強、葉金英

翱翔藍天不是夢

在空中自在翱翔,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擔任直升機駕駛的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年初嘗飛行時,教官帶著他飛上天,看那一片雲……幾次碰上「驚險」瞬間,時常與死神擦身而過;然而飛行的風險,他認為那是天職,不能隨意動搖、輕言放棄。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楊智強,來自臺南大內鄉,任職於民航公司,是駕駛直升機的飛行員,負責醫療後送及冬季離島的交通機。二十年前從中校退役,前後累積七千七百多小時的飛行時數。多年來從事飛行工作,有過幾次碰上「驚險」瞬間,時常與死神擦身而過。然而飛行的風險,他認為那是天職,不能隨意動搖、輕言放棄。

更多講者資訊

葉金英,擔任文字紀錄,採訪過大學教授、大醫王、企業家、藝人等各行各業人士,就像在品讀人生經藏、心靈風光,凡事講求效益,參與文字紀錄時猶如「拚命三娘」;採訪過程中,總是無所畏懼。

更多講者資訊

胡惠君 Caroline Hu

新時代閱讀無極限

當閱讀走向數位,時間和空間不再是問題,讀者的反應如何?身為潮流中的編輯,該如何因應?當數位流程導入傳統出版會有什麼化學變化?透過精闢數位產品企劃實際案例的剖析分享,聽華文出版如何走向全世界。Caroline將用國際電子書平臺的實戰經驗來帶你探究電子書市場趨勢與挑戰。

15:30-17: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胡惠君,喜歡科技與熱愛閱讀,曾是雜誌和書籍編輯,現任Rakuten Kobo內容部長。志在將正體中文書籍帶給世界各地的讀者。

林錫嘉

談詩‧檀施

生命就像一首詩,堪為他人借鏡與攻錯;每個人身上的經典,都值得我們為之探討。以詩人的角度,生命如何展現其風華,且由資深詩人林錫嘉為您娓娓道來!

19:30-21:00

人文關懷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林錫嘉,臺灣嘉義人,民國二十八年生,臺北工專機械科畢業。

曾任臺灣肥料公司基隆廠及南港廠機械工程師、研究中心行政管理師、總管理處工業安全工程師、《臺肥月刊》總編輯、中國文藝協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理事、國軍散文研究會召集人、耕莘青年寫作會散文組指導老師。

文學風格
林錫嘉的創作文類以詩、散文為主,兼及論述。 早期以新詩創作為主,1970年開始兼寫散文,1983年開始創作系列兒童詩。 林錫嘉的寫作,大都圍繞在親情、鄉情的世界,散文亦有詩化傾向,多抒情之作。 近年來,他除從事散文與詩的寫作外,更為建立純文學散文的獨立地位而努力。「耕雲的手」(散文的理論與創作)一書之出版,及「年度散文」之編選,都是推展此工作的具體表現。著有《屬於山的日子》、《六六集》、《流浪者及其欣賞》等十餘種,現任《華文現代詩》季刊總編輯。

文學成就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青溪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詩運獎、散文銅環獎等獎項。

王本榮

人生相對論

探討臺灣在無邊無際宇宙與地球中的座標,人間在無窮無盡時間與空間中的定位,祈願臺灣會更好,人間會更美。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現任:慈濟大學校長

‧經歷: 曾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醫學系主任、小兒科主任教授、臺大醫學院副教授、臺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大學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國立癲癇醫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曾獲臺大醫院優良服務獎、國際兒童癲癇亞洲研究獎、內政部早期療育棕櫚獎、中國醫藥大學傑出校友獎、臺灣小兒科學會醫學教育獎等

高明智

自我驅動力

當車子可以自動駕駛,飛機可以自動飛行, 人類是否也能為自己安裝一個自我驅動程式? 讓我們從「自覺」開始,透過「自我省思」, 進入「自我驅動力」的奇妙世界......

19:30-21: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奈普敦學習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從事管理與教學工作三十年,在超過三百家公司組織授過課, 足跡遍及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地。

透過實踐,將體驗遊戲、管理、佛法三者巧妙結合, 廣泛應用於企業與非營利組織。

經典系列 PROGRAM

※ 週一至週四下午場次,不限金額消費,即可入場
※ 講座資訊若有變更,皆以現場公布訊息為主,如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活動洽詢專線:02-2898-9991

盧建彰、陳芃伶、馬詠恩、林紀良

島嶼路 看見台灣未來的路(1)-原鄉新活水,部落觀光的未來-- 台9線

13︰00 影片放映︰台9線蘇花公路 落石下安身之路

(一)部落青年為何出走
蘇花公路沿線有許多美麗部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地景。但部落青年為了生活,出走卻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

(二)自己部落自己救
近來,原鄉青年為復振興部落而選擇返鄉。蘇花公路沿線的南澳鄉,有原民青年返鄉尋根,創立生態旅遊平台,為部落觀光盡一份力…

(三)返家與反思
返鄉從事部落工作,究竟會面臨什麼樣的考驗與反思呢? (四)觀眾提問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主持人: 盧建彰(廣告導演/創意人/作家) 關注社會現象,用創意讓世界變好

與談人:陳芃伶(愛南澳協會常務理事/南澳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原民青年返鄉潮的先鋒

馬詠恩(台玖線樂團主唱) 用音樂讓部落被世界看見

林紀良(蘇花公路即時路況版主,粉絲數達23萬) 騎重機收集蘇花路況,即時分享社群

盧建彰、洪震宇、蔡昇達、馬詠恩

島嶼路 看見台灣未來的路(2)-讓文化被看見,帶世界走進來-- 台11線

15︰00 影片放映︰台11線 族群無界海邊路

(一)旅行,不只是旅行
觀光客到東台灣,除了打卡拍照與吃吃喝喝,還有什麼選擇呢?如果旅行是人與人的互動、是體驗生活與文化,那旅行將不只是旅行…

(二)讓文化永續的N種方法
如果把在地文化結合創意與旅行,活絡在地經濟,進而創造良性循環,是讓文化永續的另一種可能。不管是部落小旅行或島嶼拼圖,都是將文化轉譯的創新模式。透過旅行,保留在地文化,也把世界帶進來。

(三)挑戰與期許
如何活絡根經濟,與族人共享,讓文化與環境永續,是挑戰也是期許! (四)觀眾提問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主持人: 盧建彰(廣告導演/創意人/作家) 關注社會現象,用創意讓世界變好

與談人:洪震宇(作家/創意人/教育訓練專家) 小旅行風潮推動者之一

蔡昇達 (歐北來團隊共同創辦人/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款款行特約主編) 推動「島嶼拼圖」計畫,將國際旅人引進台灣。

馬詠恩 (台玖線樂團主唱) 用音樂讓部落被世界看見

盧建彰、施合峰、蔡順仁

島嶼路 看見台灣未來的路(3)消失的漁村記憶,海岸的未來-- 台17線

13︰00 影片放映︰台17線 走過歷史之路

(一)西部海岸的滄桑
過去數十年來,因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臺灣西部犧牲美麗的海岸,大肆興建海岸工業區、港口…。海岸線的樣貌,不斷面臨改變與破壞…

(二)海與生活的味道,消逝的海岸記憶
海岸線的變遷,代表沿海漁村生活也會改變。傳統漁村,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與鄉愁?桑海桑田,如何找到人與環境變遷的相處之道?

(三)出海口與找出口
出海口有豐富的生態與人文。當生態與人文不再,漁村如何生機重現? (四)觀眾提問

13:30-15: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主持人: 盧建彰(廣告導演/創意人/作家) 關注社會現象,用創意讓世界變好

與談人:施合峰 (紀錄片導演(「風從哪裡來」、「離岸堤」等) 影像關注正在消逝或面臨改變的生活現場

蔡順仁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靜宜大學/弘光技術學院講師) 致力台17沿線的影像記錄與社區影像培力計畫

盧建彰、劉安婷、呂冠緯、洪震宇

島嶼路 看見台灣未來的路(4)偏鄉不偏鄉,未來教育新風貌-- 台2線

14︰55 影片放映︰台2線 台北這麼近都市那麼遠

(一)臺灣偏鄉教育的現象觀察
一般熟知的偏鄉,都指離島、深山或原民部落,但還有一個常常被遺忘的地區,「不山不市」的中小學。以台二線為例,新北市鼻頭國小、宜蘭大理國小等,不算定義中的偏鄉,但因為少子化、漁村年輕人口外流,學校面臨危機…

(二)偏鄉教育的新思維
近年有一群致力與工作青年,不管是培訓老師到偏鄉服務,或是利用雲端平台讓偏鄉小孩享有同樣的教育資源,他們正為偏鄉教育帶來一場春雨…

(三)挑戰與創新
翻轉過程面臨的挑戰?未來的困境?如何創新與突圍? (四)觀眾提問

15:30-17:00

發現探索

我要報名
講者介紹

主持人: 盧建彰(廣告導演/創意人/作家) 關注社會現象,用創意讓世界變好

與談人: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董事長) 為偏鄉帶來一場溫柔的改變

呂冠緯 (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 讓離島偏鄉的教育翻轉

洪震宇 (作家/創意人/教育訓練專家) 在地文化與創意教學工作者

林宗嵩

臺灣400年

13:30-15:00

人文關懷

朱玉蘭

臺灣山國誌

13:30-15:00

發現探索

朱玉蘭

臺灣山國誌

15:30-17:00

人文關懷

林宗嵩

臺灣400年

15:30-17:00

發現探索

林宗嵩

臺灣400年

13:30-15:00

人文關懷

高秀霞

彰顯老臺灣

13:30-15:00

發現探索

高秀霞

彰顯老臺灣

15:30-17:00

人文關懷

林宗嵩

臺灣400年

15:30-17:00

發現探索

巫文隆

臺灣的前世今生

13:30-15:00

人文關懷

李凱莉

大家來找茶

13:30-15:00

發現探索

李凱莉

大家來找茶

15:30-17:00

人文關懷

巫文隆

臺灣的前世今生

15:30-17:00

發現探索

巫文隆

臺灣的前世今生

13:30-15:00

人文關懷

李凱莉

大家來找茶

13:30-15:00

發現探索

李凱莉

大家來找茶

15:30-17:00

人文關懷

巫文隆

臺灣的前世今生

15:30-17:00

發現探索



莊惠秀

咱ㄟ社區

13:30-15:00

人文關懷

陳芳蘭

臺灣脈動

13:30-15:00

發現探索

陳芳蘭

臺灣脈動

15:30-17:00

人文關懷

莊惠秀

咱ㄟ社區

15:30-17:00

發現探索

張芬凝

空間記憶

13:30-15:00

人文關懷

王慧鈴

生命之泉

13:30-15:00

發現探索

王慧鈴

生命之泉

15:30-17:00

人文關懷

張芬凝

空間記憶

15:30-17:00

發現探索

張芬凝

空間記憶

13:30-15:00

人文關懷

林宜貞

臺灣好生活

15:30-17:00

人文關懷

賴瓊杏

臺灣森情故事

13:30-15:00

人文關懷

陳俊典

茶域經緯

13:30-15:00

發現探索

陳俊典

茶域經緯

15:30-17:00

人文關懷

賴瓊杏

臺灣森情故事

15:30-17:00

發現探索



梁富珍

尋找美人魚傳說

13:30-15:00

人文關懷

朱玉蘭

臺灣好生活

13:30-15:00

發現探索

朱玉蘭

臺灣好生活

15:30-17:00

人文關懷

梁富珍

尋找美人魚傳說

15:30-17:00

發現探索

王慧鈴

生命之泉

13:30-15:00

人文關懷

李惠雯

台灣好果子

13:30-15:00

發現探索

李惠雯

台灣好果子

15:30-17:00

人文關懷

王慧鈴

生命之泉

15:30-17:00

發現探索

梁富珍

尋找美人魚傳說

13:30-15:00

人文關懷

林宜貞

臺灣好生活

13:30-15:00

發現探索

林宜貞

臺灣好生活

15:30-17:00

人文關懷

梁富珍

尋找美人魚傳說

15:30-17:00

發現探索

賴瓊杏

美感教科書

13:30-15:00

人文關懷

陳俊典

臺灣好果子

13:30-15:00

發現探索

陳俊典

臺灣好果子

15:30-17:00

人文關懷

賴瓊杏

美感教科書

15:30-17:00

發現探索



莊惠秀

空間記憶

13:30-15:00

人文關懷

林旭初

好果好茶好風景好運道

15:30-17:00

人文關懷

林旭初

好果好茶好風景好運道

13:30-15:00

人文關懷

李惠雯

台灣好果子

13:30-15:00

發現探索

李惠雯

台灣好果子

15:30-17:00

人文關懷

林旭初

好果好茶好風景好運道

15:30-17:00

發現探索

王敏慧

臺灣好生活

13:30-15:00

人文關懷

高秀霞

彰顯老臺灣

13:30-15:00

發現探索

高秀霞

彰顯老臺灣

15:30-17:00

人文關懷

王敏慧

臺灣好生活

15:30-17:00

發現探索

王敏慧

臺灣好生活

13:30-15:00

人文關懷

陳芳蘭

臺灣森情故事

13:30-15:00

發現探索

陳芳蘭

臺灣森情故事

15:30-17:00

人文關懷

王敏慧

臺灣好生活

15:30-17:00

發現探索





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

經典雜誌二十週年《壯遊》攝影展現場

‧人文關懷講堂

‧發現探索講堂

‧活動專線:

+886-2-2898-9991

‧期 間:2018.7.27(五)-8.26(日)

週一到週六 10:00~19:00 (有講座則延至21:00,參加講座者,離場緩衝至21:30)
週日 10:00~19:00

地址:

110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交通訊息 (連結至松山文創園區網站)


  │經典雜誌經典專書網路訂購聯絡我們│ 建議以1920x1080解析度, IE11 以上版本瀏覽
  Copyright©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經典雜誌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