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 撰文/潘美玲 / 第136期2009.11 【環保大視域】適當科技 小就是美 災後重建的新思維 台東金鋒鄉的重建工地上,災民齊心架起中繼屋的大梁,以適當科技理念協力造屋,也提醒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的人類,撙節有度的「中道」思維。 0
撰文/居芮筠 / 攝影/徐安隆 / 第136期2009.11 【環保大視域】生態工法 從心出發 還自然於山川 雲林古坑鄉草嶺村的坍塌邊坡,以自然的方式做水土保持。意識到工程開發過當、環境千瘡百孔後,應將敏感生態棲地重新納入整體規畫考量。 0
撰文/居芮筠 / 攝影/陳弘岱 / 第135期2009.10 【環保大視域】回歸自然 德國農村再生 有機農場的插秧車,夏末初秋時植入新的菜苗。歷經戰爭、兩德統一和都市化建設,德國農村逐日崩解。有機農作讓農村回歸自然、迎向新生。 0
撰文/居芮筠 / 攝影/陳弘岱 / 第134期2009.09 【環保大視域】島嶼借東風 展望台灣風力發電 太平洋和台灣海峽給了台灣一雙風的翅膀,讓它有充足的風能夠產生潔淨能源。我們更應該善用天然資源,為台灣的永續努力。 2
撰文/楊駿北 / 攝影/徐安隆 / 第133期2009.08 【環保大視域】天外飛來的「禮物」 印度電子廢棄物回收現況 達拉維的回收工人沒有專業設備,以手工方式拆卸廢電線路,取出銅與其他金屬。印度工資低廉,加上查緝不嚴,成為他國傾倒電子廢棄物的新興市場。 0
撰文/楊駿北 / 攝影/陳弘岱 / 第133期2009.08 【環保大視域】綠色思維從頭做起 企業生產者延伸責任 淡水河邊,遊客優遊在MP3、數位相機創造出的影音樂趣。科技充斥日常生活,也製造出無數電子廢棄物,現代進步的消費與製造觀,環境應該被擺在較優先的順位。 1
圖片/綠色和平 / 撰文/孫敏 / 第133期2009.08 【環保大視域】電子廢棄物的世界墳場 中國廣東貴嶼 堆積如山的電子廢棄物,被跨境運來中國貴嶼,等著進行拆解。每年有超過一百多萬噸的電子廢棄物,繞過半個地球運抵小鎮,嚴重汙染當地環境生靈。 4
撰文/趙家緯 / 攝影/安培淂 / 第133期2009.08 【環保大視域】科技寵兒vs.環境公敵 台灣資訊社會的回收難題 浙江台州的青嶼,是繼貴嶼的「後起之秀」。祖傳田地已成電子垃圾山,台灣在電子生產與廢棄回收上,曾以不同角色與面貌呈現,亦可以過去的汙染與環境修復之經驗作為歷史的借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