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反對軍人干政」的「野百合」社會運動於一九九○年五月在中正紀念堂前沸騰開展。相對於戒嚴期的封閉壓抑,解嚴後的大學生開始走出校園,以行動關注和參與社會議題。
一八九五年,三百萬台灣人被迫臣服於太陽旗下,這趟政治苦旅卻讓福爾摩沙加速與西方文明接軌的腳步,台灣社會捱過乙未年的戰亂流離,以嶄新的面貌迎向摩登的二十世紀。
在以台灣為日本「內地」延伸的政策指導下,新式教育的根苗,與各項建設同時在島上扎根、茁壯。技職教育的引入,也為島內的教育規制開出新氣象,依殖民地經濟型態所規畫的課程,是當政者的主要考量。
一六八四年,清朝將台灣收入版圖,一波波閩粵農漁民孤身渡海,島嶼的大拓墾就從這群無宅無產的「羅漢腳」開始。原鄉的風俗、信仰與戲曲也隨之在這島嶼上扎根。
一六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發兵征台,鄭氏的遺民王國維持明朝的衣冠制度,也同時開創了一個移民家園。德國人海卜脫出版了《台灣旅行記》,書中收錄的銅版畫詳實描繪了鄭荷交戰的場面。
從思想文化的蘊潤與文明教育的滋長中,《經典》探訪著今日多元台灣的風貌與民間記憶的譜系。每一次穿梭古今的嘗試,每一篇再現歷史的報導,都是當代台灣的重新定義;歷史座標圖上交錯的偶然與巧合,在在都對應著當下閱讀者的意識。《經典》雜誌希冀以「文教台灣」專題,開啟您的時光旅程與未來的豐富對話。
荷蘭人於大員沙洲上築堡後,大員成為荷蘭在台的行政中心。傳教士也以大員為中心傳教推展教育,並以羅馬字母拼音將原住民語言文字化,原住民用「字」寫下的文書被漢人稱為番仔書,成為荷蘭在台教育的見證。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首先占有大員,隨之而來的殖民與傳教,開啟了台灣史的文字時代;歷經鄭氏攻台的戰爭與近兩百載的清朝統治,年久失修的安平古堡,飄搖迎接島嶼新一波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