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彈丸台灣對碩大中國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從未像現在那樣突出,中國出口前三大由台資企業包辦,二○○五年廈門還要打造一條統一台灣街!這樣特殊的「島」與「陸」的關係,是世界史上少見的歷史圖像。
一九四五年,當中國陶醉於告別百年來淪為次殖民地的悲情時,卻是台灣另一個悲情的開始。兩岸史上首度出現的「台灣進唐山」風潮,也就此然而止,當毛澤東成為成為北京城的主人時,則是兩岸史上罕見的黑暗期的開始。
日本統治台灣,是兩岸互動的劃時代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台灣先民乘時代巨輪湧入台灣,在此之後,他們的子孫踩在時代巨浪之上,反向西進昔日故土,開創更勝於先人的「台灣進唐山」歷史風潮。
當軍艦駛進基隆港時,甲板上的乘客百感交集,彷彿反映了國民政府痛失江山的遺憾與悔恨,這種「反攻大陸」的鄉愁,於台灣人生活中無處不在,強勢主導了台灣文化發展的走向,時至今日,族群間的扞格與融合仍考驗著台灣人。
港灣裏帆檣成帷,碼頭上販夫走卒摩肩擦踵,羅漢腳群聚著等待討生活的機會,而剛剛渡過黑水溝的新到移民,生怯地尋覓未來的方向。老港口曾是台灣的門戶與生命動脈,歷經了繁華和港運的衰落,如今又成為人們懷古與親近自然的福地。
飛機在微雨中降落金門機場,大甲鎮瀾宮媽祖的分靈神像由此前往碼頭轉搭遊輪,準備循小三通路線,經廈門進泉州天后宮安奉。這個源自福建海濱湄洲島的海上女神信仰,不僅在海島台灣上發揚光大,熱潮更回燒因文革而沉寂多時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