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印尼日里河 孕育棉蘭子民之母

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船沿棉蘭(Medan)日里(Deli)河逆流而上。陽光亮晃晃照射下來,在渾濁的河面映出波光粼粼。午後時分,徐徐熱風,讓人特別慵懶,但這條棉蘭的母親河正熱鬧呢!漁民正出海歸來,狹窄的河道上不斷有漁船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更多時候迎面而來的是漂浮的垃圾。此時,漁船被什麼東西卡著,動彈不得了。船夫布迪老神在在,熄了引擎,跳下河檢查,不一會兒就找到問題所在:「沒什麼,引擎被垃圾卡住了。」他隨手把拔出來的垃圾往旁邊一丟,俐落地翻身上船,還不忘補上一句:「河裡很多垃圾,經常會這樣。」

日里河是印尼蘇門答臘北部省分首府——棉蘭最長的河。河水從上游的卡洛高原縣城(Kabupaten Tanah Karo),流經日里塞當縣城(Kabupaten Deliserdang),在棉蘭市與巴布拉(Barbura)河匯合,一路向北往勿佬灣(Belawan)方向奔去,過程中又與無數支流交匯、分開,最後抵達下游,匯入麻六甲海峽,才走完它七十二公里的漫長旅程。「坐船從頭到尾走一遍至少要六個小時。」已有七年開船經驗的布迪,領著我們航行在寬僅五點六公里的河面,放眼兩岸,漁民用鋅片、木板或棕櫚葉搭建的房子,歪歪斜斜擠在河堤,咫尺對望。房子前停泊著三三兩兩的漁船,一群男孩赤裸著身體,把漁船當作跳板,熟練地重複跳躍、翻身、游泳的動作,還能隨時靈活閃躲疾馳而過的漁船。我不禁在旁捏了把冷汗。

布迪一家子住在河口一個叫巴干日里(Bagan Deli)的印尼村落。因靠近麻六甲海峽,人口特別密集。在村子的咖啡店裡,我們遇見一群來自丹絨峇禮(Tanjung Balai)的漁民:「我們那裡已經沒有魚了,只好來這裡碰運氣。」離開家,他們就生活在船上,只在夜幕低垂時,到咖啡店喝茶聊天,小賭一番。如此日復一日,每隔一兩個月再把存到的錢拿回家。日里河畔人家數以萬計,家家戶戶卻複製著相似的人生。布迪白天捕魚,晚上抓蠔。所謂抓蠔,就是把船停在較近的海域,帶著簡單的工具, 潛入四公尺深海底找蠔。布迪熟練地操控船槳:「我小時候的志願是當警察,可是家裡沒錢,只好中途輟學。」他父親也是漁夫,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後不用再當漁夫。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日里河畔千千萬萬漁民的希望呢?像布迪這樣勤快的漁民,漁獲多的時候一天大約有三十萬印尼盾(折合約新台幣一千元)收入,扣除成本和一家大小日常開銷,已經所剩無幾。孩子若要升學,縱然學費全免,可是學雜費仍是一筆負擔,更關鍵的是,孩子去念書,就不能工作貼補家用了。

古尼亞(Kurnia)村是典型的日里河漁村。很多九、十歲的孩子已經輟學當童工——到船上挑魚蝦或在岸上洗船。一名外地魚商慨嘆:「漁民沒受過教育,不懂長遠打算。孩子不去上學,家長也樂得讓他們去工作。要知道,洗漁船一天可有三萬五千盾收入呢!」望著那些正奮力洗刷漁船的孩子,我想起布迪的願望——日里河的子民, 似乎只能重覆他們父輩的命運。

當村子裡的男人出海捕魚,女人也沒閒著,她們在家看顧孩子,還得忙裡偷閒切魚、醃魚。烈日下,一位婦女邊翻動著鹹魚,邊和我聊天:「曬好的鹹魚有人會來收,數量多的話有五萬印尼盾,少的話只有兩萬,省吃儉用,才夠一天生活。」在這裡,大一點的男孩得到船上幫忙;女孩則留在家清理父親晚上抓回來的蠔。在這裡,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勞動生產力的一份子。

日里河畔每個漁村都有說不完的艱辛,每戶漁家都有數不盡的磨難。位於日里河與旺布(Wampu)河交界處的小漁村內,每個家庭都孩子成群。一位華裔村民用帶著印尼腔的福建話表示:「有些家庭生了十幾個,就為了可以多幾雙手到海上幫忙。」一家大小十幾二十口人,全擠在窄小殘破的高腳屋裡。由於長年受海水及海上生物腐蝕,每隔五、六年,房子就會腐朽,需要重建。重建費五百萬盾,這對漁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只好繼續住在破房子內。老村民指著一所坍塌的房子說:「像這間,房子倒了人才搬走。女主人怪可憐的,她男人到馬來西亞非法工作被抓去坐牢,現在她家又塌了。」

近幾年海水汙染,魚量驟減,漁民還得與大漁船競爭,生活日益困難:「大漁船有雷達裝備,大網撒下去魚都被抓光了,我們只抓到不值錢的小魚小蝦。」有人到小碼頭當搬運工人,一天也只能賺到二十萬盾。於是,越來越多居民偷渡到對岸的馬來西亞打工。時光倒退到十六世紀,日里河岸開發的初始,卻吸引世界各地商賈和勞工。一五九○年代,來自蘇門答臘高原卡洛(Karo)部落的巴提布斯(Guru Patimpus),決定在日里河及巴布拉河交界處的日里之地(Land of Deli)落腳。卡洛巴達(Karo Batak)族群尾隨而來,漸形成棉蘭村——這便是印尼第三大城市棉蘭的雛形。這個地理位置特殊的三角洲,很快成了各國貿易通商的交通路線。雄霸一方的亞齊國王更派遣將軍進駐此地,建立了後來興盛一時的日里伊斯蘭王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醃製鹹魚 ↑ 傍晚時分,古尼亞村漁民忙著搬運漁獲,一旁載滿鹹魚的卡車正要離去。村裡四千五百戶人家,幾乎都以捕魚及醃製鹹魚為生。
高腳屋 ↑ 日里河與旺布河交界處的漁村,貧窮人家生育率高,一家人擠在岌岌可危的高腳屋上,艱苦度日。
河畔嬉水 ↑ 日里河畔嬉水的孩子,原該是充滿希望的。但幾年後,許多人或將被迫輟學。偏低的升學率,使河畔人家難以擺脫貧困的惡性循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