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現場】走出難民營 斯里蘭卡戰後紀實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色代表除雷人員、黃色代表組長、橘色代表隊長⋯⋯早晨六點半,當街頭仍是一片寂靜,一群以制服顏色區分職位的男女,已經坐上休旅車準備出發。我們跟隨丹麥除雷集團(Danish Demining Group)的第四隊伍,從斯里蘭卡的北方城鎮加夫納,前往距離約六公里處的離島──曼大提烏(Mandaitivu)。跨過連結兩島之間那道坑坑洞洞的路,沿途一片荒蕪,豈料在進入曲曲折折的林間小道之後,竟開始出現零星的帳棚及小木屋。而路旁,卻是圍著鐵絲、標示著骷髏頭、寫著「Mines」的地雷區。

「這些住戶去年十月就搬回來了,原則上距離地雷二十五公尺就算安全。」技術顧問特朗特表示,清除地雷是項緩慢的大工程,此處的地雷由於是政府軍所埋設的,所以比較容易掌握,有些難民迫不及待地想要返家,政府亦想加快遣返的腳步,這種情況在所難免。

一九八○年代,斯里蘭卡爆發了因族群衝突所引起的內戰,分離主義的坦米爾伊蘭解放之虎占據北方。一九九○年當戰況如火如荼時,曼大提烏的三百多戶人家全體被迫遷居加夫納半島的難民營。在二○○一年的短暫休戰期,有些難民率先搬回島上,而眼前的村民,則是在去年內戰正式落幕之後搬回來的。

「當然也有人還無法或者不願意回來。」穿上防爆衣、戴上防護鏡,我們全副武裝地進入地雷區,麥可指著一塊雜草叢生的田地說:「你看這一帶房子全毀了,而且田地裡又埋著地雷,如何生活?」

其實曼大提烏的難民僅是冰山一角,全國各地分布著逾三十萬名難民,其中超過二十萬名集中在南北交界的瓦烏尼亞。五百多公頃大的馬尼克農場戒備森嚴,帳棚搭起來就是營區、板子釘起來就是臨時廁所,每天要供應幾百、甚至上千人。

這段日子,一輛輛的紅色巴士忙進忙出,載著一批批的難民返鄉。政府原本期望能在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完成難民安置,而今又逾期半年,距離目標仍然遙遠。地雷的清除、經費的不足、累積多年族群情結,重建是條漫漫長路。

重建北方家園

沿著通往加夫納的A9公路,除了密集的崗亭及漫天塵沙,時而可見帳棚及鐵皮屋。返鄉,有時是從一個帳棚到另一個帳棚,殘留路邊的瓦牆彈痕累累,許多村落早在烽火摧殘下成了廢墟。

「好久沒有好好泡澡了!」一群稚氣的男孩們興奮地在混濁的黃土水裡嬉戲,並熱情地邀著艷陽下的我們下水。「水很冰涼、很舒服喔!」

這些孩童才從難民營返鄉不久,住在奇林諾奇(Kilinochchi)鄰近的村落,由於那裡沒有河水,在炎炎夏季裡,這池湧自橋道水管的濁水,對他們而言卻似甘霖一般。

在一間臨時搭起的木屋裡,一位額頭中央抹著白粉、打著赤膊、纏著白色「托蒂」的葛拉瑪協瓦卡(Grama Sewaka,即身兼祭司、村長及警察公務的職稱),指揮著幾位年輕人搬運石材。在後方的空地上,殘留著一間小神廟,透露著這裡原來有一座小有規模的印度神廟。

「印度廟只要主廟遭毀就得重建,我們需要二十萬盧比(折合新台幣約五萬八千元)建廟,但我相信自然會有功德主。」葛拉瑪協瓦卡樂觀表示。南埔里亞庫拉瑪(Puliyankulama South)的居民在離開了七、八年後,於去年年底陸續返鄉,自己仍住在簡陋的臨時屋裡,首要之務竟是重建神廟。

而在帕賴(Pallai),打赤膊、穿迷彩褲的年輕軍人正在搬運木頭,替額頭上點著硃砂的老婦人搭建臨時屋,通常一個簡單的避風處,三、五天即可完成。

「我們先搭臨時屋,將來會蓋大房子,政府有給我們一點補助金。」背脊微駝的老婦人說,附近站哨的軍人,都會主動來幫忙。難得一見外國佬,村民們好奇地圍了過來,年輕軍人卻面有難色地說:「你們動作要快,如果被長官看見你們在拍照就不妙了。」

畢竟這條歷經滄桑的北方要道,尚未正式開放給外國遊客,每張笑容的背後氣氛凝重。在接近加夫納的途中,可以看到一座雕刻著雙手捧著菩提葉狀的紀念碑,上面刻著「拯救斯里蘭卡的手」(Hands that Saved Sri Lanka)。難民安置尚未完成、族群問題尚未解決,這一路上,時而可見的藝術性戰爭紀念碑,似乎有意粉飾太平。

「國際社會希望看到戰爭和平結束,但許多事情難以論斷是非。政府軍的手法固然激烈,但這次他們如果沒有鐵下心來,戰爭不知又要拖上幾年?」同樣歷經過內戰,來自愛爾蘭的炸彈拆除專家麥可平心而論。

戰爭讓許多婦女失去了丈夫或兒子,挑起養家的重擔。加夫納的丹麥除雷團隊大多採用當地居民,其中有百分之十五為女性,每個人曾在戰爭中歷經失去親人之痛,卻能化悲憤為力量,以除雷行動來幫助同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雷區掃雷 ↑ 在斯里蘭卡北方外海的曼大提烏島,除雷人員正於雷區掃雷,豎立的警告牌,看來令人怵目驚心。
領袖看板 ↑ 一海相隔的印度坦米爾納德邦,一向同情斯里蘭卡的坦米爾人,儘管坦米爾之虎已被剷除,在當地仍可見組織領袖普拉巴卡蘭的看板。
輔導受創孩童 ↑ 斯國東北過去飽經烽火,經濟停滯,街頭罕見新款汽車。居民普里拉加辛漢拿著昔日全家福照,與車齡近五十的英國古董車合影。
經濟停滯 ↑ 非官方組織活躍於斯里蘭卡,在巴替卡羅亞,保羅神父全心輔導受創孩童。
難民營 ↑ 隨著戰爭落幕,過去住在難民營,以帳棚為家的難民逐漸陸續返鄉。(圖片提供/達志影像/AP)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