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國誌】斷與續 原民織布文化新機

撰文/江涵真
攝影/方紹能

塊紅黑條紋的,是泰雅族上衣的織片,那塊八角花是魯凱族頭目的繡花,你別小瞧這一片菱形紋,那原來是排灣族的喪服披肩,代表著貴族的徽號喲!」

「你要的話,我袋子裡還有阿美、布農、卑南的,都是不久前才從部落裡收來的。」「如果你不要,下午我就拿去裱框賣給藝品店,外國觀光客很喜歡這些東西的……。」

一九七五年初春,台灣某位知名文物商,口沬橫飛地介紹他的最新斬獲。以搶救文物心情來此,輔大織品服裝系的老師羅麥瑞修女(Maryta Laumann S. Sp. S.),看見桌上擺滿一片片被剪成二、三十公分,彷彿才被大卸八塊的原住民織品時,她的頭開始發暈、心也不禁在淌血,心疼這些珍貴文化財,居然被人秤斤論兩地叫賣著。

服飾會說話

屬南島語族一支的台灣原住民族群,共計有十四族,分別是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以及從二○○一年至二○○八年之間,陸續獲得承認的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

由於過去並沒有文字,在漫長歲月中,服飾就成了原住民一種無聲卻有形的溝通語言。從形制、材質、色彩到裝飾紋樣,不僅傳達了族群認同意義,彰顯社會組織、男女分工、也蘊涵豐富的習俗信仰和文化內涵。從某方面來說,外觀簡樸、觸感厚實的衣飾風格,其實也表現出山海子民質樸的內心,和強韌的生命力。

保留古老方衣形態的原住民傳統服裝,上衣以兩片同式方形織布縫合,僅留袖口和前襟;片裙和披肩,僅以二、三塊織物連縫而成,這大概是遠古披裹式衣衫的遺風。清朝以後,受到漢人的影響,也出現剪裁的風尚,最典型的如魯凱、排灣族貴族階級穿著的漢式大襟衫,在領沿、衣襟、肩袖、衣背上,還附以十字繡、綴珠、貼花作裝飾。

早期原住民的布料,大都由天然的苧麻製成,經過績麻、捻線、漂白等工序後才用於織布,之後再以薯榔、薑黃與黑泥來染色,以增加色彩上的變化。大約在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占有台灣以及漢人移入後,陸續帶來了棉、羊毛、綢緞,以及絨布等材料,因而增加選材的豐富性。其中毛線常與苧麻交織使用,形成一種特殊的工藝風格。

除了衣飾外,有些族群也運用山上獵得的雲豹皮毛、羌角、豬牙、鳥羽來裝扮自己,突顯自己貴族的身分和勇士的事蹟。與外界大量接觸後,他們也採用對外交易來的印花布、螺貝、貝珠、琉璃珠、鈕釦、瑪瑙、銅鎳等金屬品來綴飾衣裳,難怪有人說,原住民身上所穿的,就是一部文化變遷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護佑的眼睛 ↑ 泰雅族南澳群女性身著長衣及護腳布,衣上的菱形紋象徵祖靈護佑的眼睛。
原住民刺繡圖案 ↑ 輔大織品服裝系蔡玉珊教授所設計,靈感源於原住民刺繡圖案的披肩、配袋與腰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2則 留言

  1. ox9923 說:

    編輯先生您好

    經典期刊本期所出版的網路介紹中有關精選影像的攝影人及提供者有錯誤

    例如本網頁上方的兩張圖:泰雅南澳女披兼 及輔大蔡教授作品都是方紹能先生所拍的 (非林為道先生),且上圖是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提供 (非南天書局) 請查證後更正之 謝謝!

    ox9923

admin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