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寫真】鶴鳴冬原 雲南越冬黑頸鶴觀察

撰文/蔡文村(經典雜誌執行主編)
攝影/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晨,天未破曉,四驅車沿崎嶇的山徑盤繞而上,車行於泥濘濕滑的路面備顯蹣跚,車窗雨刷全速來回擺動,為的是在黑暗裡、迎風撲來的大雪中,替駕駛爭取極其有限的視野。很難想像,同樣的地方,昨日午間迎接我們的,還是萬里無雲、春陽高掛的宜人氣候;孰料才一夜光景,大地已然敷上一層濃厚銀妝。

由昭陽區中心走上七十九公里的蜿蜒土路,再爬上五公里山路,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大山包保護區大海子管理站。
大山包自然保護區,位在中國雲南省東北的大山包鄉,在行政區劃上屬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此地平均海拔約三千二百公尺,屬高原草甸地貌,因境內連綿無盡的渾圓山頭而取名「大山包」,高原特殊的濕地環境,嚴酷的氣候與惡劣交通條件,都為此地的生態提供絕佳屏障。這裡是中國目前海拔最高、以越冬的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登上大海子鳥類監測屋,在二樓的觀鳥台,我們頂著風雪架好攝影裝備,靜待主角「黑頸鶴」的到來。

黑頸鶴,是由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Nikolai Przevalski),於一八七六年在中國的青海湖首度發現並命名,是現今存世十五種鶴科鳥類中,最晚被發現且唯一在海拔二千五百至五千公尺高原地區棲息的鶴種。

數量稀少的黑頸鶴,在中國有「鳥類貓熊」之稱,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上午九點多,由黑夜到天明的屏息等待,終於,在觀鳥台右側的遠處山頭,隱約有一串豆大的身影凌空而來,再近些看時,是排成人字形的黑頸鶴飛行群,輕柔款擺的飛行姿態、井然有序的飛行隊列,讓現場首度親見如我者,均不自覺發出讚嘆。

鶴群維持一定的高度飛行,在大海子的上空沿山周匝盤桓,在觀察地面無安全疑慮後,才整隊迴旋準備依序降落。隨著鶴群飛低飛近,優美的身形也全然映入眼底。遠望以大山包粉妝玉琢的銀色世界為背景,襯托以黑白色為基調的黑頸鶴凌空,恰似在原本沉靜的山水畫境中,點染出一片盎然生意。

凌空而降的精靈

隨著鶴群準備著陸,原本收在身下的雙足也往下向前伸出,動作猶如飛機放下起落架一般,狀似謹小慎微的模樣,乍看顯得有些笨拙。然而在即將接觸地面前,只見那輕柔舒展的雙翼、微屈的纖長雙足,又顯出一派優雅的體態;而其定點著陸之精準,直追極限運動的跳傘高手。

即將接觸地面剎那,鶴群陸續將平展的翅膀高舉、而後逐漸內收、接著腳著地、最後收翅降落,這一連串動作在轉瞬間即完成。

透過望遠鏡,我費力觀察著遠在觀鳥台二百公尺開外、降落在大海子濕地的黑頸鶴集群。

現場的黑頸鶴以成鳥為主,間有成鳥帶領未發育成熟的亞成鳥。成年鶴的體羽以灰白色為主,翅膀外緣的初級、次級飛羽為黑色,當翅膀收攏時,次級飛羽會蓋過灰色的尾羽,而在尾部形成蓬鬆黑羽。

冬天正是成年黑頸鶴談戀愛的季節,當公鶴逗引母鶴,跳起求偶舞,就如身穿燕尾禮服與俏麗短裙的舞者,在天然的舞池中翩然起舞,模樣煞是好看。

而乍看之下渾身灰撲撲的未成年鶴,在經過越冬地洗禮,體羽將漸趨黑白分明,明顯初具成年鶴特徵。鶴的成熟期約三至六年,性成熟的黑頸鶴在飛返繁殖地後將展開新生活,自組家庭以繁衍後代。特別的是,牠們會由異巢(非親族)的鶴中擇偶,以避免近親繁殖,確保種族繁衍的優勢。

在整體以灰白色為體羽基調的鶴群當中,我發現到有少部分的鶴體色偏黃,當時對此心存疑惑,日後就教於雲南大學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帆,他以多年觀察研究黑頸鶴的心得說:「那些應該是會從澤飛過來的。」

原來,在雲貴交界的烏蒙山區越冬的黑頸鶴,因為越冬點的不同,體色會有些微差異──貴州草海因鄰近開採鉛鋅礦及冶煉廠,空汙粉塵較嚴重,因此當地的黑頸鶴體羽偏黑色。大山包因高海拔,空氣品質佳,又有大海子、跳墩河兩座水庫,沼澤面積大,黑頸鶴可以經常洗浴,因此體羽偏白。雲南會澤的長海子水庫,因四周山坡坡度陡,沼澤地較少,不便於黑頸鶴洗浴,體羽因沾染紅土地的灰塵而偏土黃色。由體羽的顏色差異,推斷來自不同的越冬點,這是長期觀察得來的論據。

中國黑頸鶴之鄉

我仔細觀察鶴的頭部,除了眼眶後側及下緣有一小塊灰白色,其餘部分和頸上三分之二均為黑色,難怪會取名為「黑頸鶴」。在大山包當地,除了俗稱之為「雁鵝」之外,還有極為傳神的「黑腦殼雁鵝」別稱。而其頭頂裸露處的皮膚,則如丹頂鶴(Grus japonensis)一般呈朱紅色。

九點半,雪勢稍緩。保護區管理局鍾興耀局長為我們說明,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保護區有四個觀測點:大海子、跳墩河、長會口和勒力寨。今年來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據統計有一千二百多隻,其中大海子濕地就占了九百多隻,是鶴群最集中的地方。

問到要如何統計鶴群數量,擔任第一線保育任務的管理員劉慶說:「保護區設有管理員十七名,我們輪流在這四個點巡邏,除了保護區域內的動植物種之外,還要調查區域內動植物的數量,以及棲息環境等等。」

作為黑頸鶴最重要的越冬點,獲「中國黑頸鶴之鄉」美稱的大山包,「最主要的保護、調查對象,自然非黑頸鶴莫屬。我們會利用鶴群在沼澤、草甸群聚時數算,再將四個觀測點的鶴群數量加總,就可以大概得出整體數量。」

鶴群大約在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開始陸續到達,在十月左右達到最高峰,在隔年三月三日左右陸續返回繁殖地,平均在大山包越冬地的時間約二百天。對此,大山包當地有「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的說法。

降落的鶴群先昂首四顧,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會分頭進行覓食的動作。

黑頸鶴生性非常機警,在低頭覓食時,仍不忘時時昂首警戒,或以高昂的「咕⋯嘎⋯⋯」鳴叫聲與同伴互通聲息。

我細數大海子的黑頸鶴,大約有五十隻,劉慶說,今天整個大山包的鶴數約九十隻,再要不了幾天,所有的鶴都會飛回繁殖地了。

關於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後北返的路線,據「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發起人孫德輝研究發現:大山包的黑頸鶴出雲南省境後,經四川省境一路輾轉往北至若爾蓋縣,而後部分往甘肅省南部,部分往青海省東南,還有一些則停在若爾蓋的松潘草原。

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的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是由熱心護鶴的人士所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據協會副主席牟延安說明,成立保護區之初,首要解決的是「人鶴爭地」與「人鶴爭食」的問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採團體生活 ↑ 繁殖地的黑頸鶴,以家庭為單位,占有一定範圍,領域性強。越冬點的黑頸鶴則採團體生活,鶴群由數十至數百隻不等。(攝影/和之雪)
鶴不畏人 ↑ 陳光會在為鶴投食時,原該機警畏人的黑頸鶴,卻群聚圍繞其身畔。「鶴不畏人」的故事,在大山包傳頌一時。(攝影/和之雪)
幼鶴 ↑ 約經三十天孵出的幼鶴,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當牠能獨立自組家庭,將會在繁殖地產下新生命。(攝影/張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7則 留言

  1. xiufang 說:

    若要對黑頸鶴有更多的了解可以直接定一份經典雜誌來看有詳實的報導或是請教專家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西藏專家)
    他非常了解喔!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