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58

撰文/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天晚上,聽到熟悉的樂聲,很習慣地將家中的垃圾打包帶出,在街邊等候並擲入垃圾車,垃圾被鐵鏟壓入車體內,彷彿可以永無止盡地吃掉各種廢棄物。我丟掉了自己的垃圾,雙手一拍滿身輕鬆,但這些垃圾往哪裡去了?

撰述陳芛薇從台北市的垃圾車路線一路探詢到南投鄉間令人震撼的垃圾山,嘗試梳理台灣垃圾處理的實際情況,並找出一帖處理垃圾的良方。北市運作完善的隨袋徵收與定點定時收運,實施後雖有一段磨合期,如今成功減少了三分之二的清運垃圾量,不過在其他地區推動卻有種種阻礙,她發現台灣雖不大,各地卻有迥然不同的環境與資源差距,無法有單一的清運模式可以完美適用。

爆量且無處可去的垃圾堆置在轉運站的景象就在眼前,其中許多未被妥善分類與回收,根本之道還是要回到源頭減量,丟垃圾前再多一點刻意,確實做好分類並減少一次性使用的用品等,或許犧牲了一些便利,但也呈現另一種減法美學。《現代垃圾危機》版面上滿滿的垃圾畫面,令人看得不舒服,然而這個滿出來的「醜」,不正是提醒我們去正視並改善嗎?

相對地,畫面轉到本期封面故事《白海豚的未來?》,作者黃佳琳努力從各方搜集來的照片中,灰白色身影從海中躍起,引起編輯室一陣驚呼,感歎白海豚美麗的同時,也才驚覺我們很少有機會看見白海豚的全貌。因此編輯特意在版面中放入許多得來不易的白海豚影像,希望讓讀者感受這個獨特物種的魅力。

但藏在美麗底下,卻有滿滿的哀愁,從發現確認族群後,台灣漁民暱稱為「媽祖魚」的白海豚知名度愈來愈高,被列為瀕危動物並喚起保育呼籲,但研究單位紀錄明確顯示,近年的白海豚數量已經從八十幾隻下滑至五十隻左右,一路減少的族群數量,更顯示其存亡岌岌可危。

白海豚習於在近岸活動,夠幸運的話,站在岸邊就能看到牠們,但這個讓人倍感親切的「近」,也讓白海豚的生活環境,彷彿是一個闖關遊戲。沿岸多年來的人為汙染與開發、漁船捕撈與貨輪航行,離岸風機等,都讓白海豚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在遊戲的世界中,失敗了可以重來,對白海豚來說,卻是一趟禁不起失敗的求生過程。

這首白海豚的生存哀歌,主旋律唱著的正是台灣一路追求經濟發展下,被犧牲的西海岸生態,如果白海豚族群的減少可能是不可逆的未來,至少我們要更加緊尋找人類與環境共好的可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