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系列】風之島 丹麥珊索島的能源自主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若有人問:世界的中心在哪裡?答案也許是地心,或者是赤道,也可能是南北極,或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首都。但幾乎不會有人想到一座島嶼,位於丹麥中心,面積僅一百一十四平方公里,住著四千多位居民;因為在世界地圖上,它連個名字都沒有。不過,當島上一起風,即宛如巨大的磁鐵一般,吸引全球各地的訪客。珊索(Samsø)是小島的名字,它訴說了一篇,關於風的故事。

隨著火車遠離哥本哈根,一路西行,穿越丹麥的西蘭(Zealand)島,眼底的風景逐漸由快轉變為慢動作;在卡倫堡(Kalundborg)港等候渡輪時,空氣中似乎已飄來了珊索島的慢活節奏。約莫一個鐘頭的航程後,十座白色的海上風車,在遠方的煙雲中,若隱若現地轉動著扇葉;當距離步步逼近,它們更形同一列挺拔堅毅的戰士,捍衛著兩、三公里外的珊索島。以戰士比喻風車,雖為擬人卻很寫實,因為它們的確保障了小島的能源自主與經濟發展。

一九九七年,丹麥政府選定珊索島作為「再生能源島」,預計於十年內,達成全島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當十一座功率一百萬瓦的陸上風車設置後,其發電總量足以供應全島居民使用,多餘的還能賣回本島;另外又設置了十座功率兩百三十萬瓦的海上風車,以製造更多潔淨能源的方式,彌補島上交通工具所造成的碳汙染。原本從本島輸至珊索島的電力,如今竟然倒著流;原本家中向前轉的電表,如今竟然倒著走。

風力可以發電,這不足為奇;但「擁有」一座私人風車,卻似乎異想天開。直到我氣喘吁吁地攀上五十公尺高的風車,機房門敞開迎接藍天清風時,關於珊索島的祕密,才深深了然於心。看著風車的主人湯貝(Jørgen Tranberg),像是在操縱遙控飛機般,讓風車頭三百六十度轉動,我們則如同站在露天旋轉餐廳裡,讓眼睛和相機,飽餐一頓難得的風光。

風車新產業

這樣一座陸上風車,一年可製造兩百五十萬度的電,足以供應三十五座農場與五百個家庭所需。而湯貝也與另一位居民,合資購得一座海上風車,一年可製造約八百萬度的電。如果將這些抽象的數據換算成收入,他倒背如流:「一度的電可賣零點四三克朗(約折合新台幣三元,所以光靠賣電,一年就可賺大約三百萬克朗。」湯貝笑言:「現在我賣電,賺得比賣牛奶還多。」

擁有一百五十頭乳牛的湯貝,以往賣牛奶,年收入是一百五十萬克朗;如今,只要島上的風不止,他就可以坐收原收入兩倍的進帳。一座風車,想當然爾所費不貲,湯貝九年前向銀行貸款,花了六百萬克朗,買下陸上風車,數年後又以雙倍的價錢,投資海上風車。

他大概沒料到,當年的決定,如今竟讓他成為頻繁接待各地媒體的「忙碌農人」;而我也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一位年過五旬,長年居住小島上的普通老百姓,有著如此「前瞻」的視野。笑聲爽朗的湯貝,給了我一個直率的答案:「風車是好生意,而且也是未來,因為我們不能一直使用煤和石油,我們必須做些什麼。」

得力於丹麥政府對風力發電的保價政策,讓平凡的農人,看得見再生能源的未來。啟用風車的最初十年內,政府給予每度電零點四三克朗的保價,前五年也保證維修風車的費用,湯貝因而得以確定,投資陸上風車七年後,就能夠回本。穩定的政策,使湯貝並非唯一願意投資再生能源的島民。

買風車需要執照,當年約有五十名農人申請購買大型陸上風車,但根據地理位置和生態保育等各項條件評估後,全島僅需十一座陸上風車,即能提供電力所需總量,而湯貝的農場範圍廣大,離住家四百五十公尺以上,符合規定,同時也不在候鳥的遷徙路線上,因此有資格購置風車。至於無法擁有整座風車的居民,也能夠擁有風車股分,而這些股分,正是珊索島成功的祕訣所在。

據統計,珊索島上約有四百五十人擁有陸上風車股分,當年有志人士的遊說,讓銀行同意貸款給居民購買股分。人人有能力投資,加上政府有保障,風力發電才得以在珊索島成功扎根。珊索島能源學院(Samsø Energy Academy)院長赫曼森(Søren Hermansen)理所當然地說:「風車如果在我家附近,我必須每天看著它,而它不屬於我,我就不喜歡風車。但如果我持有股分,看著風車時,我就會覺得:『嗯,風車不錯嘛!』」

能源再生,小島重生

赫曼森是推動珊索島再生能源計畫的靈魂人物,並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八年世界十大環境英雄,也於今年甫拿下瑞典獎勵推動永續發展的「哥德堡獎」 (Göteborg Award)。約訪當天,同行的媒體還包括法國電視台和丹麥當地的電視台,縱使已在眾多場合闡述過能源小島的理念,赫曼森仍然在細雨冷風中,熱情又耐心地介紹各個新能源的機具和概念,以及回應各家媒體的需求,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理想主義者的特質。

然而,赫曼森也十分明白,理想主義在這座以中高齡居民為主所組成的保守社會,是行不通的。他採取的策略很務實:發展新能源就等於拓展商機和新興產業。「我認為島嶼應是其中一個最先改變的地方,因為我們『需要』。島嶼很難吸引公司投資,也難創造新工作;年輕人離開小島,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社區多多少少都逐漸消失。」

長年欠缺穩定的油源,讓赫曼森深刻體認到島嶼能源自主的必要性。他繼續說:「如果倚賴進口燃料,就等於受制於石油漲價,這會讓島嶼更失去競爭力,出產的東西無法與其他地方競爭。而能源產物若能讓小島自給自足,就不錯了,若有餘力可以出口,那更好;再生能源可望成為新產業。」

一九九六年左右,珊索島上的屠宰場歇業,許多工作機會流失,島民更加體認到,必須齊力創造新工作。雖然根據珊索市政府的估計,島上居民的數量總括而言是減少的,但珊索市長布魯恩(Carsten Bruun)告訴我:「若沒有發展新能源計畫,或許人口會流失得更快。」珊索市政府也以公家的力量,撥出一億兩千五百萬克朗,投資了五座海上風車。

利用陸上風車供應全島電量,又設置海上風車作為碳排放的補償,上下齊心,打造碳排放負百分之一百四十二的新家園,聽起來始終猶如神話。珊索島能源與環境局(Samsø Energy and Environment Office)主席拉森(Inge-Dorthe E. Larsen)見著我的狐疑狀,思考半晌後答道:「珊索島居民曾經是自豪的族群,出海至世界各個角落。一九五○年末至六○年代初期,人們搬至城市,留在鄉下的是所謂『剩下的人』。漸漸地,自尊心消失,人們自問:五十年後,珊索島還會有人嗎?但現在,某件事正在慢慢發生,我們感覺自己做到了,那代表著一種勝利。」

贏得勝利,對於曾經由興轉衰的珊索島而言,似乎更具意義。公元七百二十六年,維京人在珊索島北邊最狹窄的地方,開鑿了工程浩大、技術精湛的坎赫芙(Kanhave)運河,控制了東西向的海域。中世紀時,當時的丹麥國王將珊索島納入版圖,並於今天的燈塔處,建造島上最大的城堡維斯堡(Visborg)。由於珊索島位於丹麥海域的中心,在戰略位置上極為重要,雄偉的城堡向外人宣告著:此為丹麥國王的地盤,大權在握、威震四海!

十九世紀初,英法作戰期間,傾法的丹麥人須捍衛珊索島,才免受英國威脅,於是在散落外海的小島上,設置堡壘和大砲,以防珊索島遭攻陷,造成丹麥分裂。這顯示出,當時的珊索島,在交易和軍事上,仍然非常重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珊索島小檔案】

  • 位置:丹麥,卡得加特(Kattegat)海峽內,西距玉蘭(Jutland)半島約20公里、東距西蘭島約16公里
  • 所屬轄區:中央省區(Region Central Jutland)
  • 面積:114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
  • 人口:4,300人
  • 村莊:22個
  • 主要村莊:湯那比亞(最大),貝倫(主要度假村),諾比(評選最美村莊)
  • 年均雨量:556公釐(本島為664公釐)
  • 年均溫度:約攝氏8度(本島為攝氏7.5度)
  • 年均日照:1,800小時(本島為1,730小時)
  • 主要產業:農業(穀物、馬鈴薯、蔬菜)
  • 次要產業:觀光業
  • 全島年均發電總量:1億零500萬度
  • 全島年均耗電量:2,700萬度
  • 年均出口電量:7,800萬度
  • 陸上風車:1MW/座,共11座
  • 海上風車:2.3MW/座,共10座
  • 區域熱能工廠:4間(3間燃燒麥稈,1間燃燒木片結合太陽能板),供應約1,000戶人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海上風車 ↑ 設置於珊索島南部距海岸約三公里的大型風車,每年可產生近八千萬度的電,出口至丹麥本島。十座海上風車中,五座由珊索市政府撥款購置,三座由私人投資,另外兩座由島民合資建造。大家齊心協力開發潔淨能源。
風車機艙 ↑ 從風車機艙內飽覽小島風光,風車主人湯貝販售電力,一年進帳新台幣一千九百萬元。
太陽能傘 ↑ 能源學院院長赫曼森,促使學院和丹麥科技大學(DTU)合作研發太陽能傘,遮蔭的同時,還可供手機充電。
自動管控鍋爐 ↑ 麥稈透過真空吸入鍋爐,燃燒後將水加熱,送至各簽約用戶家中。鍋爐採自動管控,只有當住戶使用暖氣或熱水時才會運轉,因此可以節約耗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2021 年 07 月 21 日

    […] 【大島系列】風之島 丹麥珊索島的能源自主 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p=7163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