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駿北(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這是一個享受電子產品的年代,也是一個被電子產品危害的年代。
根據環保署資料,至去年十一月止,台灣約有兩千五百萬支行動通訊門號,而廢棄手機單在二○○七年,就產生了九百五十萬支。若未經過妥善回收,這些廢棄手機裡的鎘、銅、鉛等物質,隨時威脅環境與健康。
危險重金屬也存在於電腦裡,根據資料,一台電腦所需的各種化學原料如汞、鉛、鎘等等,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對人體有害。電腦周邊產品亦然,以印表機為例,耗材品若經不當銷毀,粉塵等物質恐將危害健康;而環保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廢棄的碳粉匣超過三百萬個,但回收率只有兩成。
人們享受電子產品的便利,卻甚少想到產品報廢後,可能輾轉落腳在其他開發中國家,毒害他國百姓的健康,傷害他人的家園生態。
經由環保團體的揭露,電子垃圾的危險性已逐漸為人所知,也促使越來越多人檢討,究竟,人們可不可能治標之外,還能治本,減少電子垃圾氾濫成災?強調從根本做起的「生產者延伸責任」觀念,在此檢討聲中成為許多人談論的出路。
何謂「生產者延伸責任」?「看守台灣協會」理事沈弘文妙喻,就像是從各種汙染源中,「找到一個頭,知道問題在哪個階段發生,從那個階段就能開始預防問題產生。」更嚴格來說,「生產者延伸責任」是指產品從無到有,再到報廢的每一階段,皆竭力減少各種危險因子。
為產品注入綠色思維
一般來說,「生產者延伸責任」要求製造商所需擔負的責任包括:設計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延長產品壽命、確保商品拆解時不會危害地球,並且提供回收管道。如同「綠色和平」不斷倡議,企業在獲利之餘更應阻止電子垃圾產生的後遺症,這是生產者應盡的責任。
資訊電子業生產鏈中的參與者,正以不同方式回應這股綠色思潮。例如代工生產電腦周邊商品與其他辦公室產品的致伸科技,在「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 RoHS)二○○六年正式生效前,就已經達到要求,讓產品符合國際法規標準。
還有製造商甘願多做一些,主動回收不在政府公告廢資訊物品中的項目;好比台灣愛普生公司除了回收印表機之外,也自主響應環保,為消費者回收耗材品。
還有企業直接從體制面著手;例如華碩電腦制訂「四支綠色安打」政策,從前端的設計、採購、製造,到後端的行銷與服務,導入綠色思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你好,因課程報告需要,
參考及引用您的一些篇章資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