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台灣】淡水河 文明啟示錄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八年年底,就在台北市長郝龍斌宣稱,淡水河水質創下三十年來最優紀錄,而舉辦了一連串重返淡水河的水上活動後,在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的視聽室裡,淡水河守護聯盟的成員陳建志,基隆河守護網的成員張錫塒等,也藉由播放不同河段的影片,分享他們以民間團體的身分,巡守淡水河後的實際所見。

聽完各方建議,台下一字排開的官員,包括環保署水保處處長、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官員,和台北市水利工程處副處長等,紛紛上台,認真地回應他們的談話。我在台下靜靜聽著這場以《河川解嚴,民間活化》為名的淡水河系汙染整治論壇,一邊忍不住心想,比較起台灣其他的河川,淡水河算得上是備受關注;然而這份關注,卻是它長久來無私的付出,所換來的。

全流域絕大部分在台北盆地的淡水河,主流長一百五十八點六七公里,是全台灣的第三大流域,第三長河。包括它的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與新店溪,長度都在八十公里以上,動輒媲美中、南、東部等地區的主要河川。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在今天匯合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於淡水河出海的淡水河系,原本各自獨立出海。

大約四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蓬萊造山運動發生,古新店溪與大漢溪孕育形成,分別由泰山與石門水庫附近出海。爾後,基隆河也誕生於地表,從今天的瑞濱一帶流向大洋。但又到了約三萬年前,另一次地質的巨大變動下,「河川襲奪」發生了,三條原本互不相干的河流,終於匯聚成一堂,並且不斷地將上游山區的砂石沖刷而下,使底部原本呈丘陵狀起伏的地形填實舖平,大台北盆地,也逐漸形成今天所見的模樣。

但淡水河除了在地質上堪稱古老外,另據考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在七千到兩千年前,沿著淡水河流域,盆地內陸續出現了大坌坑、圓山、芝山岩、植物園與十三行等不同的文化群,分別以採集、漁獵、以及農耕等維生;其中十三行文化的後代——平埔族的一支「凱達格蘭族」人,更在漢人進入盆地之初,依然活躍於盆地之內。

「現今大台北地區的許多地名,都是依凱達格蘭語翻譯來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表示,包括台北市的大龍峒、北投、唭哩岸、八里、艋舺,和台北縣的秀朗等,過去都是凱達格蘭族的社名。可惜的是,歷經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短暫統治,後來與漢人的互動,屈居弱勢的凱達格蘭族人,不是輾轉移入丘陵和山區,就是透過通婚,漢化為漢人的一員。

漢人初入墾,光榮河運史

在今天,有關凱達格蘭族人的遺跡,幾乎無從尋覓。倒是八里本身,有了博物館的加持,再加上淡水河的美景,不但沿岸多了景觀住宅、咖啡館、餐廳、協力車出租店,連慘遭祝融之禍前的雲門舞集,也曾將夢想,安置在這裡孵育。

看八里從一個小漁村,蛻變成今天的模樣,一般人絕難想像,早在三百多年前,它竟是北台灣的政經中心。除了史前移民千百年的累積外,只因八里扼守淡水河口的南岸,從大陸沿海或從南台灣北上的移民,都要先在這裡登陸,在北台灣的發展史中,它不但是清代巡檢與海防機關的最早所在,更是淡水河流域中,第一個繁榮的市街。

淡水河造就八里迎向海口,成為一波波移民湧到時,第一個敞開臂膀的港灣,同樣的,當漢人來得越來越多,並且往盆地的內陸遷移時,淡水河的魔法棒,也再度點石成金。

「緊接在八里之後的,是新莊。」李順仁是台北縣文史學會的主要成員。熟悉台北盆地發展史的他表示,乾隆、雍正年間,位在淡水河與大漢溪交界處的新莊,占盡河運之利,不但千帆林立,郊行無數,還取代了八里,成為主宰盆地內經濟的新霸主。

遺憾的是,儘管在這段期間內,漢人已完成了以塯公圳為主的水圳開鑿;盆地內的稻米豐收自足外,還可以回銷到缺糧的大陸沿海地區。但隨著大台北盆地對內、對外的貿易更加興盛,新莊卻因為河港淤塞,大船再也無法靠岸,霸主的地位,只能拱手讓給船隻尚無擱淺之虞的艋舺。

從八里到新莊,新莊到艋舺,再由艋舺到大稻埕,當時盆地內各個城鎮的興衰起落,誠然摻雜有漳泉械鬥、族群消長等因素,但淡水河的變化、變遷,還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八六○年,自淡水被指定為對外的通商口岸後,北台灣也正式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一環。像一條四通八達的水上高速公路,也像是盆地內綿密的微血管,對內,淡水河系聯繫不同的聚落;對外,也將盆地內盛產的稻米、大漢溪中游的樟腦,新店溪、基隆河上可提煉染料的菁樹,還有盆地邊緣丘陵地帶上所產的茶葉等等,全都打包裝箱,外銷到中、日、英、美以及歐洲等國家的同時,也從這些地方,進口各式各樣的華洋百貨。

想像在煙波浩瀚的河面上,就在一艘艘小帆船滿載貨物,運抵內陸的各大港口包裝,再由港口轉乘巨大的戎克船,頻繁往返於河口與大洋時,整個台北盆地,也一步步發展成,或許連它自己都未曾想像過的境地;這當中,看中台灣的富饒、地理位置的優越,為了分一杯羹,先後更有西班牙與荷蘭、法國與英國、日本與美國等強權,無數次交手、百餘回惡戰於河口;至此,淡水河除了是北台灣的淡水河外,更是全台灣的淡水河!

只是,由淡水河一手拉拔長大的台北盆地,在今天雖已是全台灣的政經中心,但淡水河本身,卻因為河道的淤積日益嚴重,到了一九四一年,繼一艘三千噸的荷蘭籍油輪進港便不再有大船入港後,它漫長而輝煌的河運史,也自此畫下句點。
時光回到六十多年後的今天,除了八里外,淡水碼頭也熱鬧如昨,「要到關渡嗎?要到漁人碼頭嗎?這裡有賣票喔!」船票的叫賣聲此起彼落,但靠岸的船隻,卻不再是往昔的戎克船,而是藍色公路的渡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淡水河流域及源頭】

貫穿台北盆地的淡水河系,主流範圍自淡水河口至台北縣板橋市江子翠,長僅二十三點七公里。但若包含三大支流: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在內,全長達一百五十八點七公里,是台灣第三長河、第三大水系。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主管淡水河的第十河川局資料,淡水河源頭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境內的品田山附近,但無高度與經緯度等確切數據。而在《經典》的實際探勘中,除在海拔2929m,北緯2426′ 67″,東經12115′ 43″的位置抵達最高源頭的支流,即大漢溪支流塔克金溪眾多的上源之一外,另在海拔3109m(此行所溯三源頭中最高源),北緯2426′ 11.3″,東經12115′ 56.6″以及海拔3023m,北緯2426′ 17.2″,東經12115′ 58.4″的位置,分別找到兩個源頭。

海納百川而成其大,淡水河雖非海非洋,卻與海同具包容特質。崇山峻嶺中的塔克金溪,細小支流極為眾多,豐沛的水量更令人意外。從上游以下,塔克金溪一路蜿蜒與另一支流薩克亞金溪會合後,改稱馬里闊丸溪,再流至桃園縣復興鄉境內與另一支流三光溪會合後,始稱大漢溪,並在江子翠附近注入淡水河。

至於新店溪上游為北勢溪,發源於鶯子嶺,向北轉西流至龜山附近,與支流南勢溪會合後,始稱新店溪。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再向北轉西流,同樣在江子翠附近注入淡水河。

最後基隆河最遠源流為支流芊蓁林溪,發源於平溪鄉獅公髻尾山東偏北側,朝東北流至嶺腳寮匯集基隆河本流後,往東北東流經瑞芳鎮,在基隆市暖暖附近轉向西流。穿越汐止市後進入台北盆地,橫貫台北盆地北側後,於社子北端注入淡水河。

  • 源頭:位於新竹縣尖石鄉之品田山附近(經濟部水利署官方網站)《經典》所探最高源:海拔3109m,北緯2426′11.3〞,東經12115′56.6〞
  • 主流長度:158.7 公里
  • 流域面積:2,726 平方公里
  • 入海口:在台北縣淡水鎮與八里鄉之間注入台灣海峽
  • 主要支流:照長度排名,依序為大漢溪、基隆河與新店溪
  • 流經地區:台北市全境;台北縣之三峽鎮、鶯歌鎮、樹林市、土城市、板橋市、三重市、新莊市、蘆洲鄉、五股鄉、八里鄉、淡水鎮、新店市、深坑鄉、汐止鎮、瑞芳鎮、平溪鄉、泰山鄉、石碇鄉、坪林鄉、中和市、永和市、基隆市;桃園縣之復興鄉、龍潭鄉、大溪鎮、龜山鄉;新竹縣之尖石鄉、關西鎮
  • 年平均降雨量:約3000公釐
  • 年平均逕流量:5800百萬立方公尺(《經濟部水利署二○○四年水文年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天燈 ↑ 淡水河支流基隆河的沿岸,因富藏煤礦,一度使平溪等內山城鎮繁華一時。但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此地就有漢移民。當時為因應盜匪騷擾,做為告知平安用途的天燈,如今已成備受喜愛的祈福活動。(攝影/陳弘岱)
活化淡水河 ↑ 在政府推動「活化淡水河」的同時,淡水河的許多河段,卻淤積嚴重。距離忠孝橋不遠的華江賞鳥區,近處有俗稱「粽子」的消波塊,遠處是淤泥,「活化」兩字,顯得格外諷刺。
二重疏洪道 ↑ 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間,三重蘆洲地區在疏洪道完成前,中正路與光華路交叉口仍有嚴重淹水。二重疏洪道完工後,防洪之外,台北人每人平均綠地增至一點五平方公尺。這數目雖不及紐約人的十三點九,卻仍對民眾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攝影/齊柏林)
源頭 ↑經過一連串的攀爬,在海拔三千一百零九公尺,北緯二十四度二十六分十一點三秒;東經一百二十一度十五分五十六點六秒的位置,溯源隊伍一行人,終於來到地圖上的源頭支流——結成冰河的塔克金溪的上源。(攝影/王志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好書推薦


川流台灣 福爾摩沙水經注
二○○八年起,《經典》重新歸返台灣島嶼的山川,從出海口到源頭,逐一上溯十二條台灣河川。
一千兩百多公里的路程,採訪團隊重新界定台灣溪河的源頭,記錄下不同海拔的生態實相,也書寫了從過去到今日,島嶼的人文繁茂。

.金鼎獎最佳雜誌專題報導.金鼎獎最佳圖書.扶輪公益新聞獎


相關文章

3則 留言

  1. 尚婷 說:

    我住台北,看完莫拉克颱風的報導,再回頭看這篇淡水河的報導,感慨特別深。聽說新的颱風又要來了,希望不管是台灣的東西南北部,都不要有災情才好。

  2. 曾姊 說:

    透過文字工作者的智慧發掘,,讓我們身處這塊土地上的人知道要惜福知福,因為美麗的國土是要靠每一個人去珍惜的,否則人間淨土中會在人類的貪婪下消失殆盡。

  3. 188 說:

    非常喜歡這一系列的報導,不過希望貴社可以多放一些照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