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印度電影 平民的春秋大夢

撰文/柯義凌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以印度為主題的獨立製片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榮獲八項奧斯卡金像獎時,整個孟買樂瘋了。

影迷們緊盯著頒獎典禮,他們的電視機上綴滿金盞花及茉莉花環。鐵路的月台上,人們歡欣鼓舞,街上的陌生人互贈印度節慶食用的「拉度」(ladoo)藉以慶祝。拉度是種充滿糖衣,如網球般大小,帶著玫瑰香味的甜點。初次品嚐者恐怕很難領教,但如果你想要一同分享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的喜悅,倒是值得一試。

同樣地,《貧》片以及其他印度電影,對局外人來說,若只看表面,恐怕僅得皮毛,若看肌理,則是相當有趣,甚至富有挑戰性。一旦了解印度電影的文化脈絡,不論是社會、歷史或經濟層面,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是何種背景,打造出這擠進世界市場的印度電影。

某種程度上,現在正是全球認識印度電影的好時候。印度電影工業的膠卷消耗長度居全球之冠;光是去年就出產了一千部電影,將近好萊塢產出的兩倍。它的觀眾群分布遼闊,從印度本地,到南亞鄰居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更分散在西伯利亞、阿拉伯世界,甚至東至印尼。

雖然印度電影早已打出名號,但囊括八項奧斯卡的《貧》片還是跌破不少人眼鏡。上一次以印度為主題而得奧斯卡獎的電影是一九八三年、帶有西方色彩的《甘地》(Gandhi),這部片以大卡司與充足預算,成就了一齣得獎的歷史鉅作。相對之下,《貧》片則是由一大群無名演員扮演底層社會的無名小子,整個製片只花了一千五百萬美元,遠低於好萊塢或寶萊塢的製作規模。

電影中的印度熱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不錯,」印度電影史專家、印度電影評論人巴格達地(Rafique Baghdadi)說,「該片的中心情節符合印度電影的標準模式——男孩遇上好女孩,失去她,又找到她;受難的母親、遺留的孤兒,兄弟不斷地在善惡之間交手,窮小子戰勝惡勢力,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寶萊塢素材;但是英籍導演鮑伊(Danny Boyle)大手筆地將食譜改良,變出一道享譽國際的佳餚。」

對於《貧》片這般皆大歡喜地討好觀眾,享譽全球的英籍印裔作家盧西迪(Salman Rushdie)並不以為然,直言這部電影「情節忽略現實」。其他的印度影評人還認為,這部電影貶低了窮人,根本是在消費窮人。古加拉特邦的一位社會工作者甚至提出控訴,要求電影將貧民二字從片名去除,但最後仍被高等法院駁回。

後續效應的陣陣漣漪,甚至連「殖民」字眼都出籠。「採用印度題目及人才去製作一部英國片又怎樣?」紀錄片製作人提瓦利(Pragya Tiwari)認為,這就像在英屬印度時期,大英帝國用印度的棉布在英國曼徹斯特加工,再丟回印度市場、壟斷印度本地的產品一樣。

可是電影「異花授精」的文化混血風潮,糾纏到某種程度後,恐怕早已搞不清楚,究竟是誰殖民了誰?

憑著電影的爆紅,美國籍導演伍迪艾倫已經網羅《貧》片印度籍女主角參加下一部電影的製作;還有一位印度籍女演員,今年也因為一齣《從印度到中國》(Chandni Chowk to China),讓印度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獲得提名;就連澳洲籍的超級巨星,也在印度的土地上,親自宣布參加寶萊塢歌舞片演出。

一股鎂光燈下的印度熱,儼然在世界舞台上演。莫非,印度早以電影作為媒介,殖民了全球影迷的心?

即使是中國,在其官方刊物《中國英文日報》(China Daily)上撰寫影評的周黎明,也認為《貧》片是一部沒有惡意的電影,還將電影在印度受到歡迎的程度,拿來和李安的奧斯卡得獎片《臥虎藏龍》在中國受矚目的程度相提並論,雖然電影都帶有些西方色彩,但「從局外人的角度來拍?新鮮又充滿好奇感。」

印度電影能獲得商業與藝術上的成就,並非跳一場寶萊塢舞蹈的時間就達成的,而是跟隨影史的腳步,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電影這門藝術,進入印度的時間和電影發展的起源大約相當。當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一八九五年創造「電影」一詞後,一年內,盧米埃的助手歇斯特(Marius Sestier)就將電影介紹到亞洲,選擇在孟買公映了一個月;接著,電影又經由中國傳向澳洲。隨著世紀交替,約在二十世紀初,印度商人開始購買攝影機以及放映機,製作自己的電影。

一九一三年,第一部印度電影《哈里許昌德拉大公》(Raja Harishchandra)推出,雖然只是一部默片,但新鮮的事物很快在英屬印度造成轟動,導演與製片人法爾奇(Dadasaheb Phalke),更成為印度電影之父。

從早期的默片時代開始,印度電影的內容開始不脫神話故事、歷史英雄、家庭鬧劇、喜劇、偵探故事與舞踏等等。觀眾也無處不看,上至戲院,下至鄉村裡的活動帳幕,都有殷殷期盼觀影的民眾。

從「默片」到「有聲」,直到今日我們看到的印度電影,故事走向幾乎是千篇一律,劇情中免不了穿插豪華的歌舞場面。綺麗幻想的內涵還包括眾神顯蹟,華麗的影音背景,而且充滿感性;滿滿三小時的放縱誇張,帶來感官刺激,就是為了確保觀眾獲得值回票價的娛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開鏡祈福儀式 ↑ 片場舉行開鏡祈福儀式,吸引清奈當地民眾與媒體蜂擁而至。
深入民間 ↑ 印度影壇巨星身影深入民間,從大型電影明星立像矗立在南方城市麥索爾(Mysore)街頭、影迷展示印有偶像明星的冰淇淋杯蓋,到摩托計程車司機在窗前貼著紅遍印度的阿米塔巴強。
電影院 ↑ 不管有錢沒錢,看場印度電影編織美夢。達拉維貧民區的一處電影院,入場費在十至十五盧比之間。
收藏電影藝品 ↑ 孟買一間收藏電影藝品的家庭,展示寶萊塢拍攝道具、原版電影海報等物件,很多電影拍攝小組還會向他們商借藏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