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吃水果,拜樹頭」

撰文/王思熙

一些朋友聊天,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的社會似乎逐漸失去了台灣先民曾經擁有過的那顆最可貴的心,那就是「感恩心」。

「感恩」不是口號,更不是口頭禪,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親善的行動。台灣過去有一句諺語:「吃水果,要拜樹頭。」意思就是要我們不僅要有感恩的心,也要有感恩的行動。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飲水思源、才懂得謙恭自持、才懂得彼此尊重、才懂得相互關懷、才懂得付出助人、才懂得與人為善。如果人人能時時心懷感恩,時時善解包容,社會當然就會繁盛祥和,家家當然就會安和樂利。

可惜我們的社會再也不說「吃水果,要拜樹頭」了,我們的社會現在處處劍拔弩張,處處利益對峙。政治掛帥,功利第一的結果,藍綠對立升高了,族群衝突尖銳了,人際疏離嚴重了,倫常親情不再了,社會秩序正在崩解,民心士氣正在渙散,傳統的價值觀念也搖搖欲墜,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壓似乎呼之欲出,孰令致之?無他,缺乏感恩心而已矣!

由於我們的社會逐漸喪失感恩的心,所以許多人總會認為自己的匱乏,是由於別人的虧待;自己的擁有,是由於自己應得的報償。說得更明確一點,一個缺乏感恩心的人,容易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容易貢高我慢,蔑視別人;容易待人冷漠,缺乏熱情;容易你爭我奪,唯利是圖。

記得曾經在《讀者文摘》上刊登過這麼一則故事:那是發生在洛杉磯的一家旅館裡,三個黑人小孩,每天早晨都在餐桌上埋首書寫感恩的信。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由於他們年紀還小,表達出來的感恩之情,不是什麼大恩大德的事,而是些他們在生活中所知、所見、所聞的日常瑣事,即便如此,看了這些信,都讓我們感動不已。

因為年紀小,大兒子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字,最小的弟弟才只寫了二、三行字。仔細看他們寫的內容,無非是:「路邊的野花真漂亮,感恩大自然的賜予。」「昨天吃的披薩很香,感恩老闆的用心。」「昨天晚上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感恩媽媽的愛。」「這次考試得了滿分,感恩老師的教導。」「小鳥在樹上吱吱地叫,感恩牠們唱歌給我聽。」「小草又發芽了,感恩春天又來了。」諸如此類的話。在他們心目中,似乎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任何草木花鳥,游魚走獸,都是他們的感恩對象。

有了這樣的感恩心,當然就能成為善良的孩子,這三位黑人小孩的媽媽要求他們每天寫一封感恩的信,並不是要孩子向她表達感恩之情,而是要他們記錄下小小心靈中感覺幸福的點點滴滴,希望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出對每一件美好事物的讚美,對每一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心存感恩。

感恩父母辛勞工作,感恩同學熱情幫忙,感恩兄弟姐妹相互理解,感恩春花秋月,感恩夏風冬雪,感恩物換星移,感恩夕陽西下,感恩旭日東升,感恩每一個人,每一天,感恩順境,也感恩逆境。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都懷著一顆「得之不易」的珍惜,懷著一顆謙和善意的「感恩」。

從小培養出孩子的「感恩心」,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禮物,也是孩子從父母那裡所能得到的最大資產。反觀我們的社會,朝野上下,鼓吹的不是感恩的心,而是猜忌的心;所建立的不是正向的思維,而是負面的思維。父母教孩子「不要相信別人」,師長教孩子「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媒體教社會大眾「為自己的權益而爭」,於是孩子對一切事物不是心存猜忌,就是認為「理所當然」;父母養育他們,是理所當然;師長教導他們,是理所當然;有一碗飯吃,是理所當然;有一件衣服穿,是理所當然;有一棟房子住,是理所當然;有一部車子開,是理所當然;馬路兩旁百花盛開,是理所當然;廣袤夜空,星光閃爍,是理所當然;生活平順,無災無難,是理所當然;心無煩惱,身無病痛,是理所當然……;他們不知道,也沒有被教導知道,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他們眼中所謂「理所當然」的事物,是多少人耗盡心血的恩賜,是多少大自然眾善和合,得來不易的給與。

有一位哲學家說:「上帝給每人一個杯子,你從裡面飲入生活,品嘗人生。」上帝給人的杯子都是一樣的,而我們每一個人所飲入的生活,卻是千差萬別。是什麼造成千差萬別的生活?是什麼產生千奇百怪的人生?是我們的價值觀,是我們的生活態度,是我們內心深處是否充滿感恩的心。「想飲入什麼樣的生活,想品嘗什麼樣的人生,決定權在你,而不在杯子。」只要將「感恩的心」注入日常生活中,溶入內心深處裡,人生就變得五彩繽紛,社會就變得和諧溫馨,台灣要想力挽「衝突有理,抗爭無罪」的風暴陰霾,倡導彼此「感恩」的人文,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應是當務之急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