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家】追鳥 台北市野鳥學會志工

撰文/馮雙
圖片提供/關渡自然公園

「今天『親子DIY』要做的是什麼?」
「百變貓頭鷹貼布卡!」
「貓頭鷹是鳥,那麼牠與其他的鳥有什麼不同?」
「鳥的眼睛在頭的兩邊,貓頭鷹的眼睛在前面!」、「牠的眼睛好大,而且牠有臉,牠還有耳朵!」、「我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看過!」……
「今年關渡自然公園好幾次在夜間記錄到分布普遍的貓頭鷹——領角鴞(Otus bakkamoena),牠到公園來覓食,還發出特殊叫聲,也被拍攝到,那你覺得牠會停在園區哪兒呢?」

似的對話,常發生在參加賞鳥活動的孩子們與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簡稱鳥會)志工之間。無論大人或孩子,鳥兒總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我開始進行今天勞作活動的說明,材料方面,多虧了開窗簾店以及布莊的兩位義工同仁的慷慨捐贈。我請大家剪下各樣花色的布紋,設計拼貼在紙卡上,貓頭鷹就有了頭、眼睛、嘴喙、耳羽;牠們停棲在樹葉茂密的大樹中,或是正啃食著一隻小老鼠。
小孩說,躲在樹葉裡的貓頭鷹該有大大的眼睛,媽媽們笑說:「用這塊黃色的布剪眼睛,好嗎?」

對鳥兒的感情,就這樣一點一滴融入作品。一小時後,一件件的成品完成,孩子們珍惜地捧著回家。身為志工的我,盼望他們能好好珍藏,也許有一天可以舉辦「DIY作品回娘家」的展示活動!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必須將最新的親子DIY活動順序及材料構想好,若未能思考周延,過程中可能發生危險或是互動不佳,那就太可惜了。

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期望引發親子們對周遭的生物產生好奇進而探索;期望親子們能在互動中,湧出更多的創意,我為活動所製作的成品,只是一種引領;期望親子們的創作是經過嘗試修正而後完成,因為這過程也會是這活動最珍貴的一部分。

由於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和關渡自然公園之間長期以來一直互動密切,親子DIY活動當初就是經公園推廣部的邀約,希望來園的小朋友能坐下來動動手,享受浸淫在大自然的樂趣。

志工們於是每年推出十二個主題,以關渡出現的動物、植物、資源回收物作為創作素材。六、七年來,活動一直頗受好評,吸引許多民眾一起動動手、動動腦,完成了一件件帶回家做紀念的作品,成就一段段人生美好的記憶。

最終,獲得最多的仍舊是我。我收藏了數十件自己珍貴的手工作品,它們成為我贈予朋友們獨特的小禮物,成為我吸引小朋友認識鳥兒的小法寶,更吸引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豐富的鳥類世界,我的生命也跟著活躍起來。

我開始熟悉賞鳥,是因在鳥會工作開始培養出來的興趣;若再追溯起來,我參與志工是在多年前參加了第一屆動物園之友服務隊,那時台灣剛開始在政府機關設置義工組織,我因喜愛動物而加入,心中更高興能常常進出動物園。

有了動物園的解說經驗,雖然帶起賞鳥活動更加順手,但還是有一些難度。因為,帶領戶外賞鳥的困難在於野鳥不會安分地停在籠舍。

以留鳥而言,牠們會有一定範圍的棲所或覓食區,但到底範圍多廣多寬,卻無更詳盡的資料可供查詢,能彌補此缺憾的方式只有以勤補拙。

持續進修導覽技巧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一群小學生到大安森林公園賞鳥,像進行「鳥」口普查一般,遵循固定路線與固定時間,觀察鳥兒依習性與季節變化而有不同的活動表現,牠們也許出現在草地上、樹叢間;或是瞬間飛過樹梢,或者,有時就只是在池邊緩緩地覓食。

某個星期帶團時,總能看見兩隻金背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在池邊的草坪區漫步。小朋友透過望遠鏡輪著觀察,突然間,我發現其中一隻是亞成鳥(鳥類從第一次換羽,至長出成鳥期羽毛之間的階段),體背覆羽的金紅色斑紋尚不明顯,在牠前面的,是牠的親鳥,不時回過頭來看看牠是否跟上。

又有一隻成鳥飛向牠們,與另一隻親鳥同時關注著後頭的鳥兒。孩子們互相提醒「不要出聲喔」!我們靜靜地觀察仍帶給牠們壓力,這金背鳩家族仍決定遠去。觀察約莫有十多分鐘,孩子們回味無窮,不停地談論著親鳥如何照護幼鳥,那一刻真是令人十分感動。

除了熟悉環境,賞鳥也得有敏銳觀察力與極好的視力。就像你走在公園不斷地聽見熟悉的鳥鳴卻遍尋不著,敏銳的小孩卻能指著大樟樹的樹梢說:那兒躲著一隻圓圓胖胖、綠色的鳥。

究竟是哪種鳥兒?不就是五色鳥正圍著樹枝採食紫黑色的樟樹果實!還有好幾隻嘎嘎亂叫的樹鵲(Dendrocitta formosae)來摘果子,白頭翁不甘示弱也參一腳。孩子們的結論是「原來果實成熟的大樹,就是看鳥的最佳場地」。

往後,我從鳥會的正式員工,轉為解說服務,一方面因家庭考量,另方面那時鳥會正接手關渡自然公園經營管理的工作。我也算奉獻一己之力吧,當時園區積極籌畫溼地環境教育課程,鳥會在這領域努力了好長一段時間,如今終於有了保護與教育的公園,可以有教育研究的專人進行有系統的統整。我們趁這個機會,歡喜地接受許多專業課程,以提升生態知識與解說能力。

身為賞鳥導覽員,我每次帶隊總是滔滔不絕,好高興能將所有的知識都傾囊相授,太興奮的結果,就是每次總結時都散亂無章法。

我想起在上研習訓練課程時,讓我最受衝擊的那堂課,就是老師要我們為平時溼地導覽解說的內容下一個標題,由起始至結束都圍著標題轉,或可延伸幾個副標題。這般演練後,帶給了我很大的刺激:我必須有明確的解說目標方向,內容更應有所取捨。

我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學習吸收,再從帶隊中實際操練。就像有一次,我帶著一群教師進入「心溼地」,這塊區域必須要申請才能進入,人員更需團進團出。這些老師們都有賞鳥經驗,對進入心溼地積極又渴慕。溼地中水資源的重要不在話下,而我選擇溼地的生物多樣性作為導覽主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成為賞鳥義工】

撰文/劉新白(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簡稱鳥會)成立近三十六年,剛成立時只觀賞野鳥,當時社會氣氛還處於戒嚴時期,膽敢帶著望遠鏡上山下海到處看,的確需要相當大的熱情和勇氣,義工笑稱,想加入鳥會,也的確需要這些特質。

鳥會成立不久就引起官方相關單位的重視,紛紛委託自然調查,讓鳥會多了一項研究的角色。十幾年前,因照顧在颱風中受重傷的領角鴞寶寶「得得」,更確立了鳥會「欣賞、研究、保育」的定位。

早期沒有固定的場地,又請不起專人看管,曾經借用水電行的一角擺上價目表和販售的賞鳥設備,再擱一個奶粉罐,自己算帳自己找錢,義工隔一段時間才去盤存結帳,但物品從來沒有少,反倒常常多出錢來,義工直說這是「奶粉罐傳奇」。誠實和慷慨,想來應該也是鳥會義工的特質。

每個公益團體都有夢,關渡自然公園,可說是鳥會朋友們,大夥兒齊心協力築夢的田野。此處曾經是北部賞鳥者的天堂,民國六十五年之後卻逐漸變成了傾倒建築廢棄物和垃圾的地獄。

鳥會花了約二十年的時間爭取,終於由台北市政府委託經營管理。鳥會首創台灣生態保育區委託民間社團經營管理的先例,更責無旁貸地承擔了沒有任何補助款,還要將盈餘全部回饋給市政府。多年來,關渡自然公園為台北市爭取到了無數的榮譽,更為台灣立下了第一個產官學和非營利組織合作成功的典範。

當時台灣沒人具備經營自然公園的經驗,鳥會募來的資金,永遠不夠應付龐大的開支和建設費用;更別提SARS和禽流感,甚至颱風期間帶來的巨大損失。雖然關渡自然公園是鳥會最甜蜜的負擔(鳥會每年都要撥錢給公園應急),卻也是義工們的驕傲。因為經營關渡自然公園的成功,讓台北市政府再將芝山公園指定由鳥會管理。責任和榮譽,成為鳥會義工們的第三個特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黃頭鷺 ↑ 黃頭鷺(Bubulcus ibis)常尾隨牛隻,以啄食因牛隻經過時受到驚嚇而亂竄的小生物,因習慣隨著水牛出沒,民間俗稱牛背鷺。(攝影/邱盧素蘭)
緋秧雞 ↑ 生性害羞的台灣特有亞種緋秧雞,以溼地為主要居所,因時常見於稻田而得名,尤以一雙紅腳最富特色。(攝影/郭耿光)
漁撈 ↑ 在關渡溼地「月池」畔的古早文化體驗活動——漁撈。活動的內容,是模擬早年魚蝦豐沛、鳥類豐富的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惟惟 說:

    您好:想請你幫忙確認這隻究竟是不是金背鳩?
    先向您致謝^^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