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13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灣的環境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

以我這個五年級前段班的學員來講,兒提時代當過「家庭即工廠」的童工,空閒時在菜園後的小溪捕魚蝦,目睹著小溪變色、變濁,終至枯竭。

退伍入社會時,看到左鄰右舍的全民「大家樂」,然後也去採訪過桃園因鎘米汙染而遭遺棄的家園,同時是親朋好友蜂擁地爭先投入操縱痕跡極為明顯的股票市場,而因此遍體鱗傷的更是不在話下……。

我們經驗過台灣從貧窮到富裕的兩極,經濟的好轉,家庭的普遍富裕,但口袋鈔票的增厚,似乎並沒等同於心靈的富裕。經濟總體好轉更不等同人民素質跟著提升。在經歷過大壞後,對著大好並無太多的期待與希望。我們似乎習慣週遭環境的破壞、習慣公共空間的雜亂,更習於諸多的負面資訊。

全球暖化的議題,在二○○七年是顯學,也因著這個趨勢,我們試著歸納學者專家對台灣的環境觀察與隱憂。其中水資源不足、空氣汙染、生態系統改變、洪水加劇乾旱惡化等五項被公推為生態環境警訊,依這些共識,我們再派遣隊伍深入採訪與報導。

令人訝異的是,在這次近半年的總體檢,我們發現諸如洪水受災、空氣品質等原本預期的災情或是污染數字,竟然都在減緩中,換句話說,台灣在進步中,也就是說台灣在變好中。

但為什麼變好的環境,老是有著愈來愈壞的錯覺?這是媒體之錯?這是長期以來批評多於建設之果?是不是我們不習慣對自己所生存的土地有有著美好的描述。簡言之,我們是沒有自信的台灣人,潛意識裡,我們仍囿於被強灌輸的蕞爾小島思維:小就是缺,即是不足。

當然,我們生態環境在進步中,但進步的幅度夠不夠快?快過毀滅的速度?這仍待各方面的努力與共識,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你我內心仍不能對這塊土地給予肯定與認同,那再多的努力也是另一種耗損。

踏在這塊數百年前祖先博命渡海而來,胼手胝足的「應許之地」。台灣變好與變壞,除了硬體外,更重要是存在你我心中的那一念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