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年代】台灣生態失衡警訊 生物多樣性現況速描

撰文/楊駿北(經典雜誌撰述)

小鎮的一角,一株巨大的老樹伸長了枝葉,茂密而濃盛,如撒網般向四周擴散。綠蔭裡,忽然傳出「唧啾、唧啾、唧、唧」的鳥鳴,仔細搜尋,才在枝頭發現是繡眼畫眉(Alcippe morrisonia)正在高歌;另一頭,頸部鑲著白色斑點的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發出細長的「咕、咕咕、咕」聲,像是和樹上其他的鳥兒彼此競唱。

老樹的根莖直驅地表,黝黑的土壤中,屬於台灣保育類動物的貢德氏赤蛙(Rana guentheri)也不甘示弱「苟、苟、苟」地低吼起來,而台灣特有種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則靜靜蹲在暗處,身上的突疣讓人不敢輕忽其毒性。

忽然,摩托車聲響蓋過這群動物蹤跡,接著是小孩圍繞老樹周遭,此起彼落的笑聲與玩耍聲,大人呼喊準備吃飯,還有幾位居民在老樹旁談天說笑。老樹就像是宇宙天體的中心點,牽引著圍繞四周的人、生物與社區活動。

這裡是農委會南投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生命樹劇場」。在這以模型老樹營造出的生態情境裡,我驚訝著,只是一棵大樹,就有各種稀奇古怪,甚至少見的生物藏匿其間。這不過是一株依照比例縮放的假樹,而我不禁臆測,若是在戶外,還會有多少生物在真實老樹建構的「家」中,活靈活現。

負責指引導覽的解說員黃俊源告訴我,即使只是社區中的一棵老樹,也能視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即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集合,因為許多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此生活,它們都扮演著生態系中重要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角色:鳥類在樹林間捕食蟲子、果實或嫩葉,松鼠因為有了林子而跳躍其間,蝴蝶與昆蟲因為大樹而飛舞。植物既是動物的食物來源,同時是動物的庇護所;而動物幫助植物授粉與傳遞種子;微生物更居中分解地上落葉與動物的排泄物。

而人,也早已融入這生態系。「大樹不僅對生物的生存環境很重要,對社區來說,大樹是居民情感交流的地方。大家在樹下閒話家常,誰家生了小孩,誰家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各種消息都在大樹下傳遞。」黃俊源解釋,由大樹形成的生態環境,不是單一群體才能共享。人類和所有生物一樣,無論是在情感或實際需求上,同樣倚重多樣的生態系與生物。

老樹只是台灣生態系與生物群萬花鏡中的一小塊碎花,台灣的生態圖像能夠如此豐富,得歸功於島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型態。由於位處亞熱帶,海拔高度最高可達三千九百多公尺,因此造就層次豐富的氣候特徵;加上地質殊異,多變地形培育出多樣生態系。

粗略來看,台灣島上至少包含了海洋、濕地、河川、湖泊、森林等生態系,每一種生態系若再細分,還能區分出更細微的生態系。豐富的生態系,意味著千變萬化的生物蘊藏其中,而用來探討生態系、生物與人類活動三者平衡關係的「生物多樣性」是否健全,也就可看出一地的保育程度。然而,生物多樣性所涉及的層面,是否只是「物種的數量」如此單純?

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應該包含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三種層面。」林業試驗所金恒鑣所長,笑著釐清我那原本似是而非的觀念。原來,生態系越多樣、多變,提供給生物的生存棲地,也就更為多元。而物種在適合生存條件的棲地下生長,呈現多元異質的旺盛生命力,並在各種時機提供人類生活所需的物質、營養,供給人類基本的生存條件。

「生命多樣性,其實就是一切生命形式的變異,包括系統間的變異、物種間的變異以及物種內的變異。」林業試驗所趙榮台副所長也以各種例子讓我更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奧妙。「好比某些特定的蠍子,一定得住在沙漠生態系,而特定的蠍子身上的特定基因,又有可能具有醫療效果;也就是說,每種環境孕育不同物種,這些物種帶著的基因又有可供應用的潛力。」

蠍子。沙漠。我們的生活中離這些場景似乎好遠好遠。其實,只要想想花店裡,情人費盡心思挑選一株耀眼的玫瑰作為示愛象徵的場景,生物多樣性就離我們好近好近。那小小一朵恣意綻放的花朵,飄送的是自然奧祕。這玫瑰,得在健康無汙染的土壤裡,才能長成嬌豔欲滴,才能化身為愛情的符碼、戀人的絮語;這玫瑰,還是遺傳學家與花卉業者的至寶,一朵運用基因重組技術而開展的藍玫瑰,藏著無限的科學知識與獲利產值。

然而,這玫瑰,若身在滿是瘡痍的土地上,不只失去光采,人類本身也難脫厄運。當土壤遭受化學藥劑毒害,田間的花卉蔬果,最終還是進入我們的生活空間,以反食惡果作結。就像浮游生物對人類少有用處,卻是魚類的營養來源,若浮游生物因水質不潔而傷害魚類,人類也會因食用魚群而受害。歷史亦有明訓,毛澤東時期的農村為了防止麻雀影響作物產量,曾有敲鑼打鼓趕麻雀的運動,誰知趕跑麻雀,蝗蟲少了天敵,隔年便大舉入侵,農村反而損失更甚。

生態系、物種與基因同等重要

生態系與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但「基因多樣性則在基因工程與生物科技的興起帶動下,成為生物多樣性受人看重的原因。」趙榮台表示,商業利益讓生物的基因研究成為業界寄望深厚的顯學,儼然蓋過其他生態研究層面。

基因多樣性是指存在於生物間遺傳基因的豐富程度,基因選項越是豐富,越有助於人類面對與解決各種生態變遷帶來的隱憂。何以了解生物基因,可以應用在人類陌生的危機情境?以動物界為例,人類在面對新興疾病時束手無策,找不到立即可用的疫苗,或相關研究資料可供對比,但往往有些動物在演化過程中,早已「訓練」出一身「百毒不侵」的基因,此時,這些原本是動物專屬的保命基因就可以應用於流行病學上。

再將視野帶向全球暖化現象,台灣原本以中、高海拔地帶為主要棲地的鳥類和蝴蝶,近幾年有往更高海拔地區遷移的現象,而這些生物體內是否帶著適應不同氣候地帶的基因,對不同學科領域的人來說,都是珍貴的資料庫。事實上,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動物界眾多的基因組合。若是人類在還未知曉這些動物的基因前,物種就先滅絕的話,以後就再也不可能憑空生出這些生物的基因,再也無法運用基因進行「創作」。

植物的基因世界同樣迷人。在飄著細雨的午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的賴國祥組長帶領我們,步行在今年七月一日才開始植栽的「水生植物區」,這兒種植不少台灣的特有植物,沿途所見,盡是一圈又一圈的生態系縮影。

「維持植物的基因多樣性,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許多的植物可能含有藥用基因。」賴國祥告訴我們植物基因所蘊藏的奧祕。「而人類可以從植物的基因中,研究可以對抗腫瘤、癌症等疾病的解藥。」

基因多樣性的附加價值意味著商機無限。單以台灣的動物來看,目前的哺乳類超過七十種、鳥類約有五百種、超過三十種的兩棲類,以及超過一百五十種的淡水魚,這些動物的基因序列總和將是一個可觀的天文數字,商業界就是從這無盡的數字中尋找可供投資的資源。

這就是為什麼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三者恆為同等重要的主因:人類維護生態系,保存各式各樣的生物種類,再從成千成萬的生物基因中,隨時加以應用組合,也是面對不可預測的生態危機年代時,未雨綢繆的遠見。

有情人希望玫瑰繼續為愛情代言,商人希望玫瑰繼續炒熱市場,但一旦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失衡,誰也不敢亂下妄言。根據學界與實務界觀察,玫瑰花以至萬千萬物所面對的生存威脅,主要源於自然變遷、人為破壞以及外來入侵種。

轟隆巨響,九二一大地震在多年前造成地表環境變遷,原本的秀麗景致,一夕間轉為斷岩殘壁,綻放山頭的濃綠樹叢,也隨之陷落山谷。累積多年的植被,在這場自然浩劫中付諸流水,影響所及是表土流失、森林生態系改變;與林地共生的生物,也因棲地破壞而頓失家園。

氣候變遷對許多生態系與生物來說,更是敏感的變動因子。國內部分縣市內的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其布氏指數(病媒蚊指數)與氣溫有密切相關;海岸沼澤面臨海平面上升與強烈暴風雨時,會影響鳥類遷徙、改變固有航線,而河口與三角洲也會因而受損,內陸的農田與都市跟著少了前方屏障;又如濕地,平均年雨量若是失衡,水文循環的不規則變動會讓濕地乾涸、物種減少;又如島嶼生態系,隨著海平面逐次上升,人類對生活棲地的需求增多,可能導致族群間的爭鬥。

棲地受到自然環境的變動,生物因而流離失所。但對棲地影響甚鉅者,經常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很多生物不是沒有環境的適應能力,往往都是棲地受到破壞才面臨生存困難。」賴國祥正色強調,並以池塘邊的台灣特有植物大安水簑衣(Hygrophila pogonocalyx)為例,解釋人類行為對棲地的殺傷力。

他指出,以濕地與出海口為棲地的大安水簑衣,曾經因為養殖漁業將棲地改為漁場、或是鄉鎮地方為了鋪設水泥溝而剷除棲地,使得物種在人為因素下,面臨生存威脅。又如二○○七年夏天,中油在桃園觀音鄉沿海,進行天然氣管線興建工程,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報告指出,這項工程已經嚴重破壞了沿岸累積了數千年歷史的珍貴藻礁,就是人類行為侵入生物棲地的近期例子。

類似的現象,反應出生物棲地在現代化的發展下,原本是大片的草原、林地和濕地,轉而成為商業區、住宅區、農地與道路。完整的棲地越經切割,越喪失對生物的居住誘因,進而流失生物多樣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生物保育Q&A】

◎政府成立幾處保育區域?
透過公部門成立專屬區域,為物種規畫生存空間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近年來,政府成立七處國家公園、九處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十七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十九處自然保留區、三十一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總計含括台灣約百分之十九點五以上的土地面積,即是希望將生物棲地保持在最安全的處境。

◎動物保育的法源依據?
於一九八九年六月頒布,並歷經多次修改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可視為生物棲地保護、設置保護區、飼養及利用管理、進出口等保育層面的重要法源依據。該法將野生動物區分為「保育類」及「一般類」,透過刑罰與罰金等方式,嚇阻與懲罰各種非法危害野生動物行為。

◎何謂生物多樣性公約?
一九九二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及開發大會(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參與的國家代表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生效,截至今年四月,已有一百九十個締約國或經濟共同體參與。此公約主要精神是推動「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和「公平合理分享從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坪林鄉 ↑ 台北縣坪林鄉擁有典型的低海拔亞熱帶雨林林相,著生植物林立,其中又以蕨類與蘭花為主,而一叢蕨類,也能是一處獨立的生態系。(攝影/陳應欽)
長鬃山羊 ↑ 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正為疑似誤觸捕獸器的長鬃山羊療傷。當物種在原棲地遭受生命威脅時,暫時移地復育、養傷療病是可行的方式之一。(攝影/杜志剛)
樹蛙 ↑ 人工營造的生態池環境,也是動物喜愛出沒的棲地,例如棕色的白頷樹蛙和綠色的莫氏樹蛙,在人工的生態環境皆能發現。(攝影/杜肇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