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觀察】太魯閣國家公園

撰文/蔡文村(經典雜誌執行主編)
攝影/齊柏林

跨台中、南投及花蓮三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西起合歡山群、東至清水斷崖、南抵奇萊連峰、北接南湖大山,總面積九萬二千公頃。公園三面環山,東面與太平洋毗鄰,境內海拔二千公尺以上山地約占全境面積之半;名列「台灣百岳」的高山,有二十七座之多。公園除以崇山峻嶺見特色,並有圈谷(冰河侵蝕後凹谷地形,又稱冰斗)、峽谷、斷崖、河階(因河流營力作用所形成階狀地形)及環流丘(曲流的彎曲度變大,其上下河段愈近則形成曲流頸,當彎曲更大致曲流頸被截斷,曲流心則成為環流丘)等特殊地形,共同構成渾然獨具的地理景觀。

國家公園內河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往東西向流。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和合歡山之間的立霧溪,流域面積占公園全境三分之二,是最主要的河川;河川向東從花蓮新城入海,在經年的下切及河蝕作用下,上游因岩質較軟,河蝕作用劇烈,形成開闊谷地;下游岩質堅硬,河蝕作用較緩,下切形成陡峻峽谷。其中,由天祥蜿蜒至太魯閣的河段,兩岸年代可溯至二億五千萬年前的大理岩層(變質結晶石灰岩俗稱),因地殼、河川及風化等作用,刻鑿出瑰奇壯麗的峽谷景致,即中外知名的景點——太魯閣峽谷。

台灣位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接處,地層活動頻仍,地殼因之經年隆起。太魯閣峽谷所在的山地,平均每年即抬升零點五公分。流經其間的立霧溪,由海拔三千四百多公尺的源頭至出海口,總長約僅五十五公里,水位落差極大;加以終年豐沛的水量,下切侵蝕作用急速且劇。長此以往,地殼不斷上升,河流不斷下切,峽谷因此不斷「成長」。歷經多次的地殼運動,形成質量與外形各異的岩體,再經河水沖刷切鑿,就形成具多變岩層褶皺與紋理的峽谷景觀。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由最高的南湖大山(標高三千七百四十公尺)到立霧溪出海口,地勢高低起伏大,具明顯的垂直溫差及氣候變化。表現在植被上,有低海拔闊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高山針葉林及高山寒原等生態系,不同的林相生態,豐富多變的植物,提供動物絕佳棲息環境。據統計,公園內動物達一千二百餘種,植物則近二千種。豐富的地質環境、多樣的氣候植被,孕育此地無限盎然的生機。

除了巧奪天工的山川美景,及複雜多樣的生態物種,此地還有著豐厚的人文與歷史。本區有七處史前遺址,其中以位於立霧溪口河階地的富世遺址最著名,推測距今二至三千年前,第一批住民即在此生息。而後約在公元十七世紀,原居濁水溪上游、屬東賽德克群的太魯閣族先民,越中央山脈往東進入立霧溪流域定居,繁衍至今,成為當地主要的原住民族群。

分布面積最廣、屬台灣原住民第二大族的泰雅族,依語系分泰雅、賽德克二個亞族,而賽德克又分東、西二群。太魯閣人屬東賽德克群,其傳統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以狩獵、採集及漁撈為輔;農業是採山田焚墾的輪休方式,作物則以小米為主。傳統工藝以女子的紡織和男子的藤編最具特色。在民俗上,有紋面、拔齒及穿耳等特殊風習:族人在七、八歲時,刺額紋以為族群識別;十四、五歲時,男子獵得第一個人頭(「出草」習俗禁後改用山豬),可刺頤紋,女子嫻熟紡織可刺頰紋,以示男女具備成家立業資格。而將門牙兩側各一或二顆牙齒取下,以便舌頭從縫隙露出。以及將耳垂割開,以細竹或獸骨穿耳洞,皆是族人審美標準。凡此,隨著現代化的入侵,許多原民保有的生活方式已產生巨變,往昔風俗亦不復存在。

國家公園成立的歷史,最早可上溯日治時期。早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之前,日本勢力尚未進入太魯閣族領域。然因剽悍的太魯閣族時與日人發生衝突,為有效統治,日方乃制定理番計畫,並於一九一四年六月至八月中旬,發動所謂「討伐太魯閣」的軍事鎮壓,摧毀立霧溪流域原住民的反對勢力,並順勢統治太魯閣族部落。一九三七年,日方擬將太魯閣所在的立霧溪流域,以及雪山、大霸尖山、霧社、谷關等,劃為面積達二十七萬公頃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擱置。而後,到了民國時期,由於中橫公路的開築(一九六○年通車),使得農業、遊憩活動等順勢進入當地,造成沿線生態環境的衝擊。

一九八○年代,又有台電籌備立霧溪發電計畫及台塑預定開設崇德水泥礦區,在當時引起環評上極大爭議,最後由行政院決議終止所有開發,並於一九八六年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歷史的過往與煙塵,未曾思索將來的開發,雖因國家公園的成立而暫時畫下句點。然而,昔日的築路殖墾,對於自然環境已造成戕害!或許,藉由公園相關的規定與管制,能讓大地的傷口慢慢復原;以期成為兼具環境保育、歷史文化及觀光遊憩等功能的生態樂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南湖大山主峰 ↑ 南湖大山主峰 24°21’40″N 121°26’25″E 3100m
王者
雄踞中央山脈主稜線北段的南湖大山,氣勢恢弘的磅礡山體,是山友間口耳相傳的聖域,素有「帝王之山」美稱,與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並列為台灣五岳。南湖著名的圈谷地形,早期推測為冰河遺跡,後來認為是風化或河蝕作用產生;儘管爭議未決,但未能撼動其王者地位。

清水斷崖 ↑ 清水斷崖 24°13’14″N 121°41’4″E 930m
臨海
花蓮和平至崇德間,綿延二十一公里的斷層海岸,即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東界、東海岸著名景點——清水斷崖。本區岩石結構主要為大理岩,在地殼抬升的作用下,當表層較鬆軟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崩落後,裡層堅實的大理岩層便逐漸露出地表,形成峭壁參天、俯臨汪洋,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

谷關至德基段 ↑ 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 24°14’57″N 121°5’35″E 310m
地殤
九二一地震,嚴重摧折島嶼中部,中橫谷關到德基段,更因路基崩壞封閉至今。滿目瘡痍的地表,儼如國畫披麻皴山水。封路除截斷西部直抵太魯閣的捷徑,對當地居民的聯外與生計影響更深。早年公路的開通,是為台灣的基礎建設著力。而今,或許該靜心反思,人類與自然的共生之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