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路】斷裂的長廊 中部橫貫公路

撰文/林日揚(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在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往外望,眼前盡是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從大甲溪的沿岸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綿延成一幅巨大的屏風,遮住了絕大部分的天空,而大甲溪就從它們的山腳下蜿蜒地流過。

寬闊的河床裸露出空蕩蕩的一片荒野,除了到處堆積的砂石和雜草之外,別無他物,僅在中央的河道上奔流著一道湍急的溪水,在盛夏的陽光照耀下,仍顯得汙濁不堪。連那陽光經過深山溪壑的篩濾,都顯得十分的幽暗。整個溪谷依舊籠罩在水患摧殘過後的陰影之中,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無常與險惡。

將近八年了,自從九二一大地震後即封閉的中部橫貫公路,至今依然無法暢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卡在谷關到德基這段路,因歷次颱風水災肆虐,坍塌嚴重,路基流失,經多年搶修仍未能打通,使得這條橫貫中台灣的交通大動脈為之中斷。

一斷就是八年,原本繁華一時的梨山,也從產銷高級水果的重鎮,一夕之間淪為市場的棄兒,從此一蹶不起。八年來對外的交通,或北上走北宜支線,或南下走霧社供應線,經埔里與外界聯繫,必需多耗費五、六個小時的車程,沿線的產業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當地居民的生計也面臨了難以為繼的窘境。

梨山的沒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影響所及,更是區域性的經濟蕭條,包括中橫的起點東勢在內的新社、石岡、和平四個「山城」,經濟不景氣加上人口外移,八年下來,市況一年不如一年,居民們眼看中橫通車遙遙無期,地方產業也無法轉型或提升,基於對於未來的憂心忡忡,部分地方人士於是便出面籌組「中橫復建協會」,提出了恢復中橫通車的主張,並在地方引起熱烈的迴響。

九十六年五月十六日,「中橫復建協會」在東勢鎮成立,該會義工陳德祥曾任兩屆和平鄉鄉長,基層實力雄厚,他一馬當先,登高一呼,山城各鄉鎮立刻群起響應。兩個多月來,在該協會積極奔走、造勢之下,引起媒體及中央民代的關注,並獲得地方熱烈的迴響,已形成一股可觀的力量。

陳德祥今年七十二歲,出生在環山的原住民部落。民國四十一年初中畢業那年,他從谷關走到和平鄉,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千折百迴,崎嶇不堪,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但四十九年中部橫貫公路通車時,他正在空軍服役,從台中搭車回環山部落,公路局的班車一路疾馳,不到半天就回到了老家。

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通,是梨山一帶的部落劃時代的大事,當地的原住民隨著輔導會在自己的保留地上種植蘋果、水蜜桃和二十世紀梨等高級水果,不到十年時間,果樹茂密成林,梨山也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榮景,造就了梨山的黃金時代,並贏得了「水果王國」的美稱。

那種榮景,陳德祥曾親身經歷過,誠如他所說,當年,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部轎車,外加另一部貨車。家裡的冰箱和電視都是高檔貨。這番榮景持續了十多年,直到民國六十八年開放蘋果進口後,梨山才開始沒落。

陳德祥這樣形容,假如開放蘋果進口對梨山是霜害,那麼中橫封路便是雪災了。雪上加霜的結果,梨山一帶的果農只能勒緊褲帶過日子。即使在水果盛產期的六、七月間,每天早上他們從家裡搬了一百斤的水果到梨山賓館前的市場擺攤,到了晚上搬回家的也是一百斤,意思是一斤也賣不掉。

沒有遊客,市場買氣不振,他們終年辛勤,卻都是在做白工。 來自外地的果農或包商,眼看入不敷出或無利可圖,二、三年來已陸續離開,回到平地另謀出路。

恢復中橫通車的訴求

影響所及,梨山周邊的旅館、餐廳等觀光旅遊業,也顯得門可羅雀。產業已經沒有了,只剩下無處可去的原住民住在裡頭,靠著過去的積蓄勉強渡日,一邊苦候中橫復建之後,或許還能給他們帶來一線生機。

和平鄉甜柿產銷班班長魏松森和副班長張壯槍,在烏石村各自擁有一座二甲多的果園,因為海拔高,他們所種的甜柿甜又脆,廣受市場歡迎。但在中橫的交通中斷之後,由於進出不便,運輸成本增加,價格不斷下跌,每年的總收入,較之以往少了三成。

魏松森和張壯槍都是東勢鎮人,想起中橫開通後那幾年,果菜市場和夜市總是擠滿了人潮,逢到週末更有許多外地的遊客前來遊覽,居民只要開家雜貨店,或隨便擺個水果攤,生活都可以過得很好。但九二一之後,人口已從七萬人降到四萬人,市井一片蕭條,晚上八點之後,商店一打烊,街上便少有人影了。

除了生活、生計及財產生受影響外,當地居民的生命及醫療環境也備受威脅。就在今年四月,一位住在佳陽部落的老榮民,在山坡上開搬運車時車子不慎翻覆,傷勢嚴重到埔里及東勢的醫院都不敢收,連夜送到台中榮總時已拖延了四個多小時,差點連一條老命也保不住。

和平鄉鄉長陳斐晏、同時也兼任復建協會理事長,談起鄉民所受的待遇,就有一肚子的苦水。她說,老百姓應有基本的生存權利,七百多年前原住民就在梨山一帶生活,好不容易中橫開通後,才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卻又因九二一地震而遭到封山斷路的命運,使他們幾乎難以為生。因此他們強烈提出中橫復建的訴求,為的就是要政府還給他們一個生存的環境。

其實早在今年二月,她就邀孔文吉、徐中雄二位立法委員,及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林豐喜等人,到谷關及德基段之間的坍塌處探勘。公路總局評估,打通這處坍塌,需要六億九千萬的經費;但是否執行,尚需報請行政院核准。

魂斷光明橋

在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明欽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張放大的轄區地圖,清楚地標示著重要景點的位置和相距的里程數目,其中尤以青山至德基段之間標示得最為一清二楚。這個路段的距離為十六公里,距青山二點四公里處,即是光明橋的所在地。

張段長外表十分年輕,鼻梁上架著一付眼鏡,透露著一股書卷氣,卻有坐鎮第一線工程主管的精明與幹練。民國八十七年時,他被調到谷關工務段擔任副段長,此後十年一直長駐於此,負責處理復建工程的相關事宜,與中橫成了名符其實的命運共同體。

張段長回憶說,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時,中橫受到重創,多處路段嚴重坍方而被迫封閉。但在工程人員全力趕工之下,以臨時便道開通,翌年一月中旬即全線搶通,但同年五月十七日,德基發生規模五點三級的地震,釋放出的能量比九二一地震還大,受創的坡面多達十一處。地震發生後工程人員前往梨山搶修,有一部工程車在谷關電廠附近被落石擊中,其中一位工程人員當場罹難,搜救人員步行了四公里才抵達現場,早已回天乏術,使得工務段的士氣大受影響。

由於災情嚴重,加上有工程人員殉職,便有學者專家建議暫緩復建,並引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為例,經歷過七級地震後,公路邊坡需要三十年才能復育。當時台中縣長廖永來順應此呼聲,便對外宣布中橫將暫時封路,好讓大地休養生息,早日恢復生機。

民國九十一、二年間,地方要求開放區域性通車的呼聲愈來愈高,公路總局考慮邊坡仍不穩定,風速過大時仍有落石之虞,只同意該路段以便道通行,而不開放觀光,中橫乃成為區域性公路。

九十三年六月,谷關工務段完成了路面舖設,也完成了排水系統和擋土牆,萬事齊備,原本七月要對外宣布通車,誰知七月二日又遇上敏督利颱風來襲,強風豪雨把邊坡的土石全部沖入大甲溪,造成河床高過路面的奇特現象。八月,艾莉颱風接踵而至,殘存的路基全被沖毀,谷關對外的交通全部中斷,公路總局不得不對外宣布中部橫貫公路正式中斷。

如今三年又過去了,其間台電曾以堆積的砂石回填公路的缺口,日積月累,如今只剩下光明橋下五公里的坍塌尚待處理。

張段長說,這五公里路段沒做邊坡,也沒做排水系統,其中有二公里只是河床便道,完全沒有路基。他最擔心的是邊坡落石對車輛及行人的威脅,尤其有上次同仁罹難的慘痛教訓,讓他對居民要求開放便道更是謹慎,深怕會重蹈覆轍。即使中央同意「中橫復建協會」的訴求,這五公里的工程,從設計、發包、一直到施工完成,最快也要兩年的時間。因此「中橫復建協會」的訴求,在他看來,短期內並不容易達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中部橫貫公路小檔案】

     
    總長
    起迄
    主線(台八線) 192.78公里 東勢-谷關-梨山-大禹嶺-天祥-太魯閣-新城
    支線(台七甲及部分台七線) 111.55公里 梨山-環山-思源-棲蘭-宜蘭
    供應線(台十四甲線) 42.23公里 霧社-鳶峰-昆陽-大禹嶺

    ‧主線興建時間: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動工,四十九年四月完工
    ‧特色:台灣第一條貫穿中央山脈的省道,也是將東部與西部相銜接的橫貫公路。所經地形複雜,從海平面到三千多公尺的合歡山區,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雄偉壯闊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谷關到德基水庫一段路基崩毀,迄今尚未恢復通車。故以台十四甲線、台七甲線及部分台七線,作為替代的聯外道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大興土木 ↑ 清境農場近年大興土木,蓋了許多豪華的民宿,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衝擊。
合歡東峰 ↑ 從霧社支線往合歡東峰望去,茂密森林中蘊含無限生機。
燕子口 ↑ 透過燕子口的老照片,不難想像當初築路的艱辛。(圖片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 ↑ 太魯閣的石灰岩峽谷地形,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