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鹽井報告 瀲瀲鹽池上主恩

撰文/孫敏
攝影/王牧

族作家唯色跟我說過一件事。有一年的雪頓節,哲蚌寺展佛的那一天,當巨大的佛像徐徐展現在第一縷霞光中的時候,法號、海螺、鈸鐃和鼓聲的間隙裡,擴音器裡突然傳來基督教聖詩的歌聲。她說,那種感覺很特別,成千上萬的人在兩個世界、兩種宗教的聲音中,感受著神佛與上帝的慈悲和博愛。

西藏,這個在探險家的故事裡,常被形容是荒涼寒冷的地帶,其實並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西藏佛教從一開始就是寬容、接納與開放的,對不同宗教也是如此。早在公元八世紀佛教進入吐蕃的動盪年代,吐蕃的贊普們就以辯論方式決定皈依哪一種新教理。那個時代,來自漢地的顯宗、印度與尼泊爾的密宗以及來自中亞的各式各樣的神祕儀軌,都在吐蕃的歷史上影響著西藏文明的進程。

最早傳入吐蕃的經文是本地學者與漢人、印度人和中亞人合作翻譯的,顯見此區文化交流之早。圖齊在《西藏宗教之旅》一書中也寫道:「無論如何,吐蕃對思想和生活的新形式是自由開放的。後期,那裡曾有來自印度、又有來自中國的大規模傳教活動。而吐蕃對中亞的征服,又導致在吐蕃和具有相當文化水準的民族之間,形成了一個持續的生活共同體。其後果是開始了長期傳播佛教的歷史。」

最終取得決定性地位的,是來自印度的大師們。但他們也不只是一個教派,這就使得藏傳佛教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派別和體系。圖齊描述:「吐蕃主要教派最有聲望的大師們,一般都開誠布公地承認這類分歧不會影響教法的統一性。各式各樣的觀點同時存在,都是正確的道路,有的比較容易通行,有的則稍困難一些,有的筆直,有的崎嶇。但它們都通向一個目的地:解脫苦厄。」

這就是西藏的可愛之處。在諸多教派裡,沒有人聲明自己是唯一。雖然在民間流傳著各派祖師的鬥法故事,但你會在同一個寺廟裡看到他們相安無事聚集一堂,大師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拜訪其他教派的智者,沒有任何門戶之見。西藏東部的類烏齊的查杰瑪大殿裡,即有達隆噶舉派的祖師密勒日巴,也有寧瑪派的創始人、長著彎彎小鬍子的蓮花生大師。

帕確活佛解釋說,類烏齊信寧瑪派的人很多,寺廟供奉的神像大多是滿足群眾的需要。西藏的寺廟為教派而建,卻為民眾而存在。查杰瑪大殿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供有俗界的神靈類烏齊的守護神紮紫山神。接受古老的世俗神靈進入佛教的萬神殿,允許土著儀軌和神話遺產存在於喇嘛教的世界裡,這也是藏傳佛教的神祕和深奧之處。藏學家們窮盡畢生精力,都難以考據神殿裡數不盡的神靈魔怪,祂們的淵源、系世、變身和複雜的儀軌。

神佛與天主相遇的高原

西方宗教比起印度來是來得遠了點,文化差異也大了點。但在西寧、成都和雲南西北部偏遠荒涼、少有人煙的角落,到處都有傳教士的足跡,但進入神佛世界的西藏就另當別論了。強調一神論的天主教能在西藏立足,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但這個奇蹟的確存在一處,那就是瀾滄江邊的鹽井。我們如今已經不知道當年的傳教士們如何來到這個遙遠的角落,但肯定的是,對於那些希望把福音傳給每一個民族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

鹽井,人稱昌都一帶的小江南,位在芒康縣境內,坐落海拔二千二百公尺的瀾滄江邊,就在滇藏公路線上。若拜訪鹽井的天主堂,主人遞上來的第一杯飲料,必定是教堂自己生產的葡萄酒。如今這「上帝的血」已經成了鹽井的知名商品,許多村莊都開始種植葡萄。

葡萄之外,天主教仍是這裡的核心。一八五八年,第一位法國傳教士鄧得亮神父來到鹽井,獲准建立天主堂,教堂屬於康定教區,直到一九四九年,先後共有十七位外國傳教士在鹽井傳教。這期間雖然也有教難事件發生,但經過近一個多世紀的交流,西方宗教與佛教在瀾滄江河谷中共存下來,延續著上帝的榮光。

如今鹽井有五百多名天主教徒,大約占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大部分是藏族,少數是納西族。現在的神父名叫魯仁第,藏族,三十多歲,出生於上鹽井村。他的父輩很早就皈依了天主教,在他幼年的時候,讀《聖經》是躲在被子裡學的。一九八○年代恢復宗教活動,他到北京天主教聖哲學院學習後,晉升為神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馱運 ↑ 等待馱運往雲南較偏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販售或換取日用。
開鑿架高 ↑ 沿瀾滄江邊開鑿架高、頗見規模的鹽田,是此間日常風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