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觀察】 雲嘉南 海之濱

撰文/蔡文村(經典雜誌執行主編)
攝影/齊柏林

冬澎湖,豈止淒清。這季節一望無垠的平野,更空曠、荒涼了。

在馬公最繁華的中正路遊蕩,一個小時後就不知如何打發。七、八個人,坐在街角的餐椅,點了仙人掌果汁,在這個夏日時可能最熱鬧的位置,無聊地殺時間。只是九點多而已,好些店家都已打烊。街坊寥落,我們似乎是唯一的遊客。假如我們未出現,這家店恐怕也早收工了。

我們來此場探一項叫「青青草原」的綠色景觀計畫。早先,從獲取的官方簡報中,只是看到一些綠色草地的圖片,著實看不出此一生態景觀的特色。抵達菊島,凝望著馬公人煙稀少的市區,更加困惑。那荒涼彷彿在暗示著,明天將有一趟失望的旅程,或者提醒我,不要期待過高。

四百年了,不,比漢人開拓台灣歷史更為綿長的澎湖,恐怕還是過去認知的枯寂內涵。一座沒有森林,海拔不過四、五十公尺,海風所向披靡的小島。我們不止習慣它的疏離,連心情都是這等荒蕪。

回想著簡報的內容,我更有著纏繞不去的困惑,深深地懷疑著,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和風茹草(Gllossogyne tenuifolia)的低矮乾旱之地,如何改變為密覆著濃厚的綠色草皮。但是,摒除圖片,從報告的字裡行間,我隱然感覺到,一些過去造訪時不曾有的經驗。整個馬公悄然地在進行一項罕見的綠色革命。幾年下來,似乎想要交出一個可以樂觀的成績。
長期以來,菊島地區,因為地形平坦,土質不良,加上冬天時東北季風強勁,造成此地植物生長困難。再者,人口大量外移,土地開發度較低,連馬公市區都殘存著不少畸零地。這些地方往往因未經整理,造成地表裸露、棄物堆積等等雜亂不堪的景象。過去來此旅行的遊客,常有荒涼之情境,多少也來自這等經驗。

「青青草原」的計畫大抵是這樣。五年前,縣政府先進行一項調查,確立了島上荒廢閒置的公有地和私有地內容。接著,先在馬公市區推動,以每坪四百元補助綠化,協助市民消除這些閒置空間的髒亂點,栽植園藝花草。有些地方,甚至藉由當地創作者的作品,為綠地添增藝術感。

這些綠化之地,若是公有地就容易處理。但一遇到私有地,麻煩的狀況便接踵而來。縣政府遂嘗試以減少地價稅的方式,耐心地說服民眾進行環境綠化。這個想法執行後,隨即獲得熱切的回響。

但綠化並非一時之事,除了維護,還要有持續的堅持。這個計畫便成立糾察隊,時時監測土地的利用。另外,還推動基地認養工作,由機關、社區民眾負責,清理垃圾、雜草等,確切達到島上處處都有綠地。這一樁想望,也很快達成初步目標,改善了市區的整體環境面貌和空氣品質。

晚上,沿著市街散步,便看到好幾處私人空地,已然綠化。還豎立告示牌,解說著認養的內容。據說,這樣的環境已有五十來處,未來還會繼續擴充到各地。

只是,這等綠化風景在台灣司空見慣,隨便民間團體和社區單位似乎都能執行,哪需如此嚴肅地論述,甚至吸引我們迢迢到此一遊?我想重點在於大型空地的處理方式,以及長遠的見識和等待。隔早,我們便有機會,目睹這樣的環境和決心。

掙扎於氣候間的公園

那是一塊剛剛爭取到的大綠地,位於馬公國小對面,叫「相對公園」。綠草如茵開闊地銜接著馬公重要的觀光動線——觀音亭海岸。公園內原本有八九戶老舊狹隘的宿舍,形成環境視覺的髒亂和落後。

經過協調後,全部拆除,只保留原有的大榕樹,增設木座椅和小型廣場,依高低落差的坡度地形,分層漿砌石塊,再植栽天人菊美化之,延伸了觀音亭步道的散步路線。很快地,相對公園成為馬公市民重要的休閒空間。

公園鋪上綠色草皮後,還得定期澆水除草,持續維護。在台灣,這種後續工作並不難維持,但菊島生長條件遠遜於台灣,克服的因素不只在人,氣候的不利條件更是主要因素。

公園旁邊有一小小木麻黃林,長期在海風吹颳下,遠看形成風剪的低矮樹型。可見海風的強烈,任何樹都難以高大,並蔚集成繁複的森林。外來的木麻黃公認最耐鹽害和海風,都長得如此辛苦,更何況是其他喬木。其實,光看這一景象大概就知道,當代論述都會森林公園的精闢理論,在此都會顯得高調而不自然。

緊接著,拜訪草蓆仔尾;此地位於觀音亭北側海堤,過去是垃圾山和陰宅的位置。縣政府嘗試規勸當地人,改變過去傳統的土葬,遷移至納骨塔。這塊不毛之地,正嘗試形成綠色森林和溼地。我走到海堤,觀看生態池的溼地,或許因海風長期吹襲,這一計畫看來功敗垂成,缺乏悉心整理下,多數已經恢復昔時的荒涼。

不過,稍內陸的荒原,許多空曠草地都在按步就班地造林。一排排綠色籓籬,有序地栽植適合海岸生存的植物。籓籬內黃槐、欖仁、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和台灣海棗(Phoenix hanceana Naudin)等植物小苗,正顫危危地努力生長。

其實,過去的歷史文獻一直存有某些美好的傳說,比如商周或更久以前的年代,甚至更早之前,澎湖可能曾有蓊鬱林木的存在,只是經過長年耕作和濫墾,導致森林的消失,不再恢復過去的景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嘉義外傘頂洲 ↑ 嘉義外傘頂洲 23°28’52″N 120°3’43″E 244m
浮島
主要由濁水溪泥沙沖積而成的外傘頂洲,近年因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入海沙量減少而面積縮小。原本在雲林縣境外海的外傘頂洲,因侵蝕後退作用,並在東北季風及沿岸流帶動下,漂移至嘉義縣外海。漂移中的外傘頂洲,未來恐將沒入水中變為淺灘。

台南七股鹽山 ↑ 台南七股鹽山 23°9’17″N 120°6’0″E 183m
蛻變
七股鹽田的歷史,恰是一部台灣鹽業發展史。五○年代,台灣工業起步,鹽田積極投入生產設備,盛極一時。而後因鹽村勞力人口流失,遂引進機械取代人工。二○○二年,台鹽七股鹽場正式停產,轉型觀光產業,如今的七股鹽山,已成熱門景點。

台南青鯤鯓鹽田 ↑ 台南青鯤鯓鹽田 23°11’35″N 120°5’22″E 183m
扇形
宛若大地上開展的摺扇,是昔日七股鹽場的鹽田作業區之一。海水導入扇形外緣後,漸次往頂端推進,經過由大至小的蒸發池曝曬,再引入扇形頂端的結晶池,進入成鹽階段。三十年前開始營運的青鯤鯓鹽田,依隨七股鹽場更迭的腳步,變換角色重新出發。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