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路】北台灣的時光走廊 北橫公路台七線

撰文/林日揚(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蕭耀華(經典雜誌攝影組召集人)

國五十二年三月,北部橫貫公路正式開工,其中成敗的關鍵在三座大跨徑的鋼拱橋,分別是大曼大橋(後改名為大漢大橋)、巴陵吊橋及復興吊橋,因為它們都橫跨大漢溪上游的溪谷,地形險峻,人跡罕至,人員器材進出極為不便。更困難的是,台灣從來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對負責施工的單位來說,確實是一項嚴酷的挑戰和考驗。

當時擔任大曼、巴陵二座大橋施工所主任的嚴啟昌回憶說:「大曼大橋為一跨長七十一點五公尺的鋼拱橋,也是當時台灣跨徑最大的鋼拱橋。二岸懸崖峭壁,溪谷深達八十多公尺,剛開始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只好先參考國外的專業書籍,大膽地採用索道架設法,在橋址二端分別架設了木構架,用來支持鋼索。另在木構架後方設置混凝土錨座,用來固定支撐拱橋用的鋼索;利用索道自二端同時向中央分節吊裝橋面與鋼索,最後在拱頂處接合。」

理論上容易,架設索道也不難,但如何精確地定出鋼拱二端支撐點的橋座位置,使它的水平距離恰好與橋面同長,就困難重重了。嚴啟昌和施工所的同仁絞盡腦汁,先用三角測量法定出二岸橋座的位置,再用經緯儀做角度測量;基座測定後,他們仍不放心,一再互相核對,深怕有任何差錯,在架設鋼拱時就無法在中央拱頂處接合了。

有一天,他偶然在一本書上讀到一種直接量度距離的「鋼琴線法」,心中一陣狂喜,立刻驅車下山,到開封街的一家五金行買了一盒鋼琴線;回到山上後立刻用來度量二岸基座間的水平距離,證實了測量的結果無誤後,他們才真正放下心來。

等鋼材運到工地,他們立刻架設鋼拱圈,不到一週即架設完成,拱頂接合時沒有任何誤差,高度與原設計圖相差不到二公分,歷盡千辛萬苦,大曼大橋總算如期完工,為我國的公路橋樑工程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有了大曼大橋成功的經驗,巴陵吊橋的施工便順利多了。但巴陵吊橋長達一百六十公尺,施工時以固定主索二端的錨座工程最為重要,光是為了安置縱橫交錯的鋼材,施工人員即需在岩壁上挖出一個十公尺立方的大岩洞,日以繼夜的灌注混凝土,錨座工程方告完成,整座吊橋共耗時一個月才告竣工。

嚴啟昌勞苦功高,日後曾出任省公路局長及省交通處長等要職。在回憶建橋過程的艱辛時,他特別推崇當時工務所的工務員巫嶙,因為巴陵吊橋最複雜的變更設計工作,是由巫員一手完成的;巫嶙的學歷只有高工畢業,但他認為巫員對土木技術的精湛程度,遠超過高級工程師。而巴陵吊橋的承包商林枝木,更是一位橋樑界的奇人,雖然只讀到初中畢業,後來他在台灣所承建的吊橋總長度,據說有中山高速公路的一半長。

今日的台七線,即是通稱的北部橫貫公路,西起桃園縣大溪鎮,東迄宜蘭縣壯圍鄉公館,全長一百二十九點七公里。除了主線之外,還有甲、乙、丙三條副線,分別連接棲蘭到梨山,三民到大埔,以及牛鬥到利澤簡三條道路,涵蓋了桃園及宜蘭二縣山區重要的鄉鎮。

大嵙崁文化餘緒

民國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日人治台後為了加強對原住民的管制,開發山地資源,開始修築桃園廳(今桃園縣)角板山(今復興鄉)至宜蘭廳(今宜蘭縣)圓山之間的山地道路,特稱為「理蕃道路」。由桃園起,經大溪、頭寮、三民、角板山、棲蘭,至三星,全長一二二公里,屬於警備道路,由沿線居民以義務勞役的方式完成,全線於民國五年竣工。

道路雖已開通,但以當時的工程技術及施工品質,路面狹窄彎曲,多是砂石路,橋樑的載重亦小,顛簸難行,安全堪虞,無怪乎僅能供警備理蕃之用。

二戰後,山地道路之維修開闢工程改由省公路局接管。自民國三十九至四十一年止,先完成大溪至角板山道路開鑿及加寬工程;其餘路段因年久失修,或崎嶇不平,或坍方嚴重,導至沿線道路時斷時續,難以通行無阻。

台灣省公路局為改善路況,便利東西二岸間之交通,乃有修築北部橫貫公路之議。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完成全線之踏勘、測量,決定自復興鄉溯大漢溪,經羅浮、高坡、榮華、蘇樂、巴陵、萱原、四稜、西村,入宜蘭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分水嶺,經明池迄棲蘭,全長七十一公里。

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北部橫貫公路正式開工,於五十五年五月完工通車。總工程費為一億零五百萬元。象徵日本殖民時代屈辱的「理蕃道路」從此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國人自行開闢的北部橫貫公路。

今日的台七線,即是沿著大漢溪而建的。大漢溪是淡水河上游,原名大嵙崁溪,淵遠流長,流域廣闊,其源頭可上溯至雪山與大霸尖山之間的塔克金溪,流經巴陵後始稱為大嵙崁溪。崇山峻嶺,谷高澗深,自來就是人煙絕跡之地,要在這片榛莽荒野鑿山開路,穿越雪山山脈,到達彼端噶瑪蘭平原,是前人不敢想像的艱鉅工程。歷經百年持續的開發,累積前人的努力,一條橫貫北台灣的高山公路畢竟開通了。

而對世居在此的原住民泰雅族人而言,早期的漢人及後來的日本人的開墾和入侵,以武力逼使他們退隱至窮山惡水,過著幾近原始的生活,更是一頁悲慘的歷史,使他們一直處於艱苦的生存環境之中,至今仍屬於弱勢的族群。

因此一部北橫的開發史,不僅是交通的發展史,更是一部種族之間的抗爭史,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泰雅族文化、日本的殖民文化,以及以大溪為代表的漢文化,三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呈顯出的激盪和衝擊,至今仍可看出一些餘緒。走一趟台七線,恰好可以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和文化。

大溪的歷史風貌及演變

大溪是台七線的起點。這裡不僅是早期原住民聚居之地,也是漢人最早拓墾的據點,老街上巴洛克式建築和中正公園內的水池庭園,都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遺跡。七○年代台灣掀起的一股懷舊熱,曾使得大溪擠滿了尋根的人潮。台七線從這兒出發,有濃濃的歷史文化的風味。

大溪古名「大姑陷」,是從原住民語直接譯過來的,原是對「大水」的稱呼,而後改成「大嵙崁」。大水,指的當然是大嵙崁溪的流水,二百多年前的原住民面對那豐沛的溪水,很自然地給他們居住的土地取了一個這麼美麗的名字。

清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清廷大力「開山撫蕃」,並在此設立撫墾總局及腦務總局,因為大嵙崁溪航運的方便,漢人開始大舉進入大嵙崁開墾,外國的洋行也跟著在這兒設立分行,從事茶及樟腦的交易,總數達三、四百家之多,使得當地的商業發展盛極一時,大嵙崁溪上帆檣林立,航行在淡水和大嵙崁之間的商船絡繹不絕。

日本治台之後,日本的公司行號為了從事樟腦生意,相繼來到這兒駐點發展,所招募的工人高達數千名,一時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大嵙崁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呈現一片繁榮富庶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常,因為大嵙崁溪的流水逐漸枯竭,再加上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蕭條的影響,河川航運盛極而衰,大嵙崁開始沒落了。到了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船隻已無法行駛,航運不得不宣告中止,此後大嵙崁溪上再也看不到船隻的影子了。

四年之後,日本政府將大嵙崁改名為「大溪」,此地名一直沿用迄今;而大嵙崁溪也改為「大漢溪」,但已難以喚回那滔滔如湧的溪水了。

如今的大漢溪仍從中正公園外流過,寬闊的河床上盡是壘壘的石頭和河沙,看起來既空曠,又荒涼,只有一灣淺淺的溪流自砂堆石隙中緩緩流過。而橫跨在上面的吊橋,也因年代久遠而無法通車,只能供行人步行其間,誰能憑空想像當年「孤橋臥波」的美景?又何以想像昔日商船列隊沿溪上下的盛況?

走過大溪的大街小巷,最醒目的市招便是各種品牌的豆干店了,從「黃日香」到「萬里香」;從「大房豆干」到「廖心蘭」;乃至其他大大小小的品牌,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說大溪是豆干的發源地,一點也不為過。它振興了地方的產業,也帶動了觀光事業,多少觀光客慕名而來,走的時候手上帶的都是大包小包的豆干。
下午一點多的光景,原本是商家休息的時刻,但位在和平老街的「黃日香本店」,依然不時有顧客上門。走進裡頭,樸實無華的店面,顯示的是本店的原本面貌,比起其他分店或門市光可鑑人的櫥櫃,來這兒的顧客更可感受到老店傳統的風味和親切的服務。

「本店」的主人黃淑君,是黃家的第四代,談起老店的歷史如數家珍。她說「黃日香」不是人名,而是商號。她的曾祖父黃屋(綽號大目仔)才是創始人,因為曾祖母跟隔壁一位阿婆學做豆腐,一家人才做起豆干的生意。

到了她祖父黃伯鴻時,為了防腐以延長販賣的時間,在原料中加了焦糖和五香,無心插柳卻製出了黑豆干。由於風味獨特,大受歡迎,「黃日香」的名號不脛而走。為了供應市場的需求,民國六十年黃家在信義路上開設工廠,經營的方式也從家庭副業性質,逐漸轉型為半機械化。

到了民國七十二年,第三代黃文尚接棒後,正式與人合組公司,以「黃日香」做為商號,進入企業化經營的時代;不但加入休閒產品,還大量向中南部乃至國際市場外銷,形成今日集團化的規模。

至於她所負責的本店,仍採傳統的經營模式,店面樸實無華,以親切的服務以廣招徠。因此民國八十年間,政府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她即熱烈響應,配合和平老街再造,積極參與小朋友的戶外教學活動,使得顧客的年齡層大幅降低。她認為這種扎根的本土教育,才是產品乃至企業能永續經營的根本之計。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七線小檔案】(北橫公路)

  • 位置: 北起桃園縣大溪鎮,南至宜蘭縣壯圍鄉公館,途中尚經過桃園縣復興鄉、宜蘭縣大同鄉、員山鄉、宜蘭市等
  • 長度: 全長為129.7公里(根據終點省道標誌)
  • 特色: 途有奇偉壯闊的高山地勢,大漢溪曲折彎延的溪水,及錯落有緻的梯田景觀。全線多數地區為泰雅族主要居住地,亦為北部地區熱門旅遊路線。拉拉山等為台灣水蜜桃重要產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黃日香本店 ↑ 「黃日香本店」樸實無華的店面,顯示的是老店的原本面貌,來這兒的顧客更可感受到老店傳統的風味和親切的服務。
慈湖 ↑ 全省各地被拆下來的蔣中正銅像,如今全保存在慈湖的紀念雕塑公園,桃園縣政府準備在這兒營造二蔣觀光園區。
蘭陽溪淤塞 ↑ 由於蘭陽溪淤塞嚴重,大同鄉崙埤村正在進行河沙的清理工程,以防雨季或颱風來襲時,洪水氾濫成災,奪走村民的生命。
鳥瞰上巴陵 ↑ 從上巴陵空中鳥瞰,台七線進入雪山山脈後,一座座陡峭的巨峰,從大漢溪河床拔地而起,氣勢磅礡雄偉。(攝影/齊柏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大雄 說:

    此篇文章的片頭「橋上站了一位泰雅勇士」老照片,位置應該不在桃園縣境〈北橫公路〉,是否是在宜蘭境或其他?

大雄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