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看見繁星皓月的美麗

撰文/王思熙

一、闊別三年,舊地再臨

疫情捆綁了溫情、友情與對泰北清邁學校的關懷之情。泰國疫情管控鬆綁了,台灣也跟進了,二○二二年十二月四日終於有了泰北走動之行。

闊別三年餘,泰國曼谷國際機場人潮,從疫情嚴峻的低谷到現在鬆綁的湧現。熙攘來往間,我們發現:東西文化有別,防疫作戰也不一樣。

西方人絕大多數態度開放,選擇與病毒共存,口罩不戴上。東方人幾乎近100%選擇與病毒保持距離,口罩不離口鼻間。

「病毒雖可怕,自由價更高」、「不自由毋寧死」,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個人主義盛行,我行我素慣了,不喜歡受社會群體制約,普遍認為身體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所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東方人較重內歛自省與群體利益,認為:健康不僅是自己的事,也是別人的事。犧牲自己一點自由,保護自己,同時保護別人,是自覺,也是應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明顯表現在戴不戴口罩的行為上,不知道誰是錯,誰是對。

從曼谷國際機場,轉國內Vietjet廉價航空到泰北清萊,機票便宜,但行李按重量計費,旅客是否占到便宜,取決於行李的輕重。

曼谷到清萊的旅客不是太多,出關還算順利。機場等候領取行李區的正前方,用黃金色絲布與黃色鮮花布置的巨型泰國九世皇挺拔站立的遺照,相當引人注意。原來隔天十二月五日是泰國九世皇生日,也是泰國國定的父親節,全國放假一天。所以,從週六到週一泰國民眾有連續三天的假期。

闊別泰北三年,今日重臨,適逢泰國父親節,感受到泰國人民對九世皇的愛戴。一代明君果然不同凡響。

三年不見,泰北依舊,像多年不見的老友重逢,又如沉睡三年,大夢初醒,景象既熟悉又陌生。

今日泰北已非昔日可比,增添了不少現代與傳統競相疊加的風華。鄉村草綠花豔,尖斜涼亭,高聳寺廟,泰皇掛像,處處彰顯泰式佛國風情。而基礎建設的更新,多元廠牌轎車的騁馳,便利商店的林立,速食餐廳的流行,又突顯西風東漸莫之能遏的態勢。

二、葡萄園的親切偶遇

從清萊機場到清邁慈濟學,車程約二個多小時,途中在一家觀光葡萄園作短暫息休,經介紹,才知道這家葡萄園老闆的名字叫劉志興,兩個女兒都是清邁慈濟學校的學生,每天必須一大早搭乘交通車通勤往返於學校之間。

「什麼!從這裡到學校將近五十公里,坐車到校要一個多小時!」我驚訝地問:「為什麼要老遠讓女兒每天從孟安村來回二個多小時車程,到芳縣慈濟學校讀書?這可是遙遠的路程啊!」

劉志興爽朗笑著說:「因為清邁慈濟學校重視品德教育和人文涵養,孩子懂得感恩、尊重、愛。」

他表示:「自從女兒到慈濟學校上學後,變得不一樣了,懂得感恩、體貼父母的辛勞,主動幫忙分擔家事。氣質有了明顯變化,而且學校的環境幽美安全,家長放心不少。」

為了放心把女兒送到學校就讀,他不諱言,曾多次明察暗訪,悄悄親自到校參訪,確定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才決定把大女兒送到慈濟學校,之後又把二女兒也送去了。

劉志興表示:「雖然來回學校的交通花費,比學雜費還要多得多,但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切都是值得。等過二年小女兒到了上學年齡了,還是會把她送到慈濟學校就讀。」這就是學生家長對清邁慈濟學校的信賴和肯定。

這一天,我們看見就讀慈濟學校小學五年級的劉家安正在店裡忙進忙出,幫忙招呼客人,也會負責收錢結帳,對客人親切有禮,時常面帶笑容,個性非常陽光,贏得客人好評。而就讀慈濟國中二年級的姊姊家恩,正在幫媽媽洗衣服。

對這兩位姊妹,慈濟學校校長殷文仙印象十分深刻。她說:「劉家姊妹在校成績非常好,對師長很有禮貌,也很認真,是乖巧的女孩。學校以她們為榮,父母也應該會以她們的傑出表現為榮。」

三、看見不一樣的學校

劉志興把兩位女兒送到慈濟學校就讀的因緣,不得不從他的太太談起。

他說,是他的太太先發現清邁慈濟學校的,確定是所好學校,就把她的妹妹魏常紅(也就是劉家恩姊妹的小阿姨)轉學慈濟,從四年級讀起,那時,清邁慈濟學校才剛創校的第三年。魏常紅小學畢業後,先後又直升慈濟學校國中與高中,高中畢業考上好的大學。學業有成,回歸家鄉,經營自己的家族企業。

也因為劉志興太太一路看到妹妹在學校的成長,見證到清邁慈濟學校的老師是如何用心教導與陪伴學生的成長。等到自己結婚生子,又把大女兒與二女兒送到慈濟就讀。由此可見,清邁慈濟學校的好,確實被看見了,十七、八年的努力辦學,在當地已獲得良好口碑。

四、偷得校園片刻閒

離開葡萄園,車行一個多小時,已近黃昏,始抵達學校。

因國定連續假日,學生都放假,校園非常安靜,夕陽已落,校區路燈昏黃,但聽蟲鳴竹聲,享受一晚塵囂城市所沒有的寧靜。

隔天,仍然是假日,有足夠的時間和殷文仙校長與重要主管坐談,就校務與決策性目標做了討論並取得共識。

抽空漫步校園,校樹扶疏,技葉青茂,一校的奼紫嫣紅,迎風弄鳥,好不幽雅清淨。言教、身教、境教,加上慈悲為懷的宗教信仰,清邁慈濟學校能夠獲評為泰國全國為數極少的特優學校榮譽,實屬難能可貴。

五、飄浮朦朧的晨霧

泰北清邁慈濟學校的晨霧,朦朧得像仙境,飄浮無定,移步換影,時而濃,時而淡;舞姿曼妙,時而疾,時而慢。有唐詩的韻味、有宋詞的婉約、有元曲的淒美。訴說的都是歷史的滄桑歲月,演義的都是代謝的生離死別。

人生的際遇,是禍是福,永遠都是個謎。謎底其實跟自己的心態與作為緊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按圖索驥,謎底就分明歷歷。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成功就必須努力。人生既然有過去、現在與未來,就會有無盡的後悔、感嘆與期待。不經歲月催化,人生永遠是個謎。謎底是喜是悲,都有自己的參與。

六、學生的第一堂課「感恩」

學生到校的第一堂課是感恩。下了校車,整理好隊伍,畢恭畢敬向司機敬禮,感恩他安全送他們到學校。這時老師早已在進校的台階前迎接學生。學生向司機敬禮道感恩後,依序自成縱隊向老師行禮說早安。

學生經過老師面前,老師除了和學生打招呼外,會仔細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主動幫忙整理服裝儀容,師生之間情誼如兄如父,如姊如母,這是彼此相互感恩的第一堂課。

早上八點準時,學生集合準備升旗,隊伍莊嚴隆重,面對升旗台先唱國歌,後唱校歌。先升國旗,後升校旗與佛教旗,這是孩子學校生活教育的日常。

今天是小學一到五年級學生的升旗,稚子雖小,歌聲不小,舉手向冉冉升起的旗幟敬禮,三隻指頭舉在額旁,代表童子軍的智仁勇,真誠而純潔,動作細膩,天真而無邪。

這升旗典禮的場景,喚起年長吾輩的記憶,當年台灣中小學生亦曾行禮如儀,這景象隱隱約約,既模糊又清晰,但已逐漸隱沒於歲月。

七、社會的造血工程

育才是一項非有不可的造血工程。血液循環健康了,人就健康。人才輩出了,社會國家才會進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大的心力投入培育人才工程的原因。

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學校,國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一個強盛的國家,都有輩出的人才。教育既是國家的育才工程,也是社會的造血工程,更是一項打造未來盛世的希望工程。

這項希望工程的工程師,必須要有遠見、有決心、有毅力、舵掌得穩,才能朝正確的方向堅定前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不僅僅是口號,而是務實的真理。

慈濟在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後,深知教育對山鄉、窮鄉、偏鄉孩子的重要,便積極的籌辦中小學校,用教育落地生根的方式,翻轉弱勢孩子的未來。

八、泰國的特優學校

清邁慈濟學校在偏鄉辦學,即將邁入第二十八年,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學到國中高中,從毫不起眼的小建築,現在校舍成群,校園盎然,「慈悲喜捨」的校訓,「感恩、尊重、愛」的校風,優質教育已在泰北芳縣這個小縣城蔓延,不僅成為清邁省的典範學校,更被評鑑為泰國全國的特優學校,震撼了泰國教育界,各地學校慕名爭相到訪取經。

證嚴上人對在泰北辦校甚為重視,並給予最大支持,對辦學的方向和目標做出定海神針的指示:「我們不一定要辦出學業成績最好的學校,但一定要辦出人文品德最好的學校。」

九、校友成就非凡

把學校辦好必須有堅強優秀的教師團隊,為培養年輕的師資,我們提供公費,讓清邁慈濟學校高中畢業優秀學生,申請到台灣慈濟大學深造,現在已有六位自慈大畢業,返回到泰北母校任教,增強了教學陣容,也強化了教學的活力。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才挹注,是股推動學校永遠不停前進的強大力量。

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非常重視尊師重道與社會倫理,說話輕聲細語,待人周到有禮,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藝術美學,吸引來自世界各國觀光客的青睞,是泰國經濟成長的主力。泰北清邁慈濟學校畢業的校友雖然尚少,但每位都已在各自職場逐漸嶄露頭角,出人頭地,從醫學到工程,從農業到商業,從創業到企業管理,都頗獲好評。

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看見泰北偏鄉弱勢孩子,因受到良好教育得以翻轉人生,是人生一大樂事,只要這項造血的希望工程能夠得到各界的支持,永續發展下去,一切辦學過程的辛酸苦辣都值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