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小,但重要的存在 繽紛的獨立書店

撰文/劉鋆
攝影/余郅(財團法人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二○年一月一日有個消息,報社編輯用了「是哪招?美女書店老闆南下恆春拆人招牌還開心留影」作為這則新聞標題,搭配的照片是兩家書店老闆四手合捧印有「書店」兩字的燈箱式招牌的合照。

內文大致陳述了原本是台灣最南端的春成書店,其實早已經在五年前永久歇業,美濃有間書店的主人朱毓萍因為相當心儀這個招牌,因此連絡上春成老闆希望能夠傳承接下這個招牌。當然同是愛書人也都是開書店的人心意相投,成就了一樁美事。今天,原本屬於春成書店的印有「書店」兩字的招牌放在了美濃的有間書店,搖身成為有間書店的另一個招牌,也成為兩地或者兩代人的某種傳承紀念。

跟多數地方新聞一樣,這個報導當然一閃即過,對不相關的人來說應該也沒留下任何印象。但這個新聞卻讓我思考了幾個問題:

第一,這樣溫暖傳承的故事為何到了記者的筆下,吸引人的重點就變成了美女書店老闆?是因為台灣社會裡美女的故事比書店的故事更加引人注意?

第二,春成書店的永久歇業,背後是否只是單純的雜貨店轉型書店的不成功?那麼,台灣目前有多少的實體書店將會面臨招牌不再亮起,或者直接拆掉的困境?

第三,像朱毓萍開的「有間書店」已非傳統書店,是「獨立書店」,相對於那些大型的連鎖書店,會更有經營者的角度;同時,在賣書以外,這些書店也是發動議題、公眾討論、與舉辦活動的場域;特別是在鄉鎮裡的獨立書店通常與社區關聯緊密。那麼,此時此刻,像這些獨立書店存在的重要性與意義又會是什麼?

我開始把眼光放在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對於散落在台灣各個鄉鎮的小書店充滿了好奇。

開在長濱的書店跟開在竹北的書店,有甚麼不一樣?年輕女孩自己一人的書店跟經營二十年的傳統書店,在選書上真的有所不同嗎?為什麼花蓮的那家書店,會讓台中人無論如何也要翻過中央山脈再續書緣?苑裡那家書店裡,小農商品是如何幫孩子們考上好學校?為什麼獨立書店裡的貓店長比狗多?鹿港的書店除了讓老屋新生,背後還有什麼動人的故事?目不識丁的老人,知不知道自己走進的是一家書店?書已經不好賣了,還把書店開在深山祕境,究竟是歡迎人來,還是不要人來?

從書店到地方到教育,苑裡教「芋」部——掀冊店

下過雨的午後,我抵達這家隱身在巷弄的掀冊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雨後的關係,書店所在的這個社區非常非常安靜,我心想,希望平常是熱鬧一點的,要不然該怎麼存活下去啊。

掀冊店由兩個空間組合而成,一邊是書店另一邊是餐廳。餐廳這裡以前是個紡織工廠,因此屋頂挑高開朗明亮。以前的土地公還被高高的安置在後門上方,繼續見證這個建築的再生。另一區是書店,雖然不大但是在書與書之間都有舒服的椅子可以讓人隨時坐下閱讀休息。尤其是靠著大窗邊的那張長沙發,舊式的綠色沙發,很符合我們對「苑裡」的想像。

書店主人劉育育說:「其實,在苑裡這樣的小鎮經營書店非常不容易,一定要跟鄰里鄉親搏感情,才能被接納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除了書店外,育育也重視地方小農,會協助販售所生產的農產品。在這裡,她說,閱讀不一定只是透過眼睛去看書籍文字,更可以透過五感,像是聽海的聲音、吃海的味道,去體驗苑裡的風土。

育育用非常歡喜的語調特別分享了苑裡教「芋」部這個計畫讓我們知道,她說:「這個計畫是在學測前兩個月幫學生開衝刺班,請老師免費為學生補習,請老師的經費是來自於幫小農賣芋頭所得。參加衝刺班的學生沒有條件限制,但之後必須作相對時數的社區服務來做回饋。」好消息是,店主劉育育甫榮獲文化部第一屆《社區營造獎》之青年行動獎,對這個書店為在地的付出亦是一大肯定。

「靠窗的那張綠色大沙發躺起來肯定很舒服。」朋友說。

到苑裡的掀冊店,記得找個舒服的角落,翻翻書,點一份友善農產的甜點,好好感受海線小鎮的特殊風土人情。

創造以書店為基地的游牧者部落——書粥

聽說,店長換宿申請每年一開放,立即秒殺,就連身為老闆的高耀威,也要狠下心才爭取到自己顧店的機會。這是台灣第一家打工換宿的書店,書粥目前已經成就了超過一百二十人當「書店老闆」的夢想。

書粥位於長濱唯一的那條街上,書店在一樓,地下室是書庫和店長留宿的地方。書店空間很小,滿牆的書架是以回收木或棧板製作而成,本身就是一個即興創作過程。這裡的「小時不讀書,長大開書店」和「水能載舟亦能覆粥」的標語幽默好玩,成為在書店內拍照的景點。

除了書店外,書粥在社區做的事,沒有太刻意,輕鬆自在,與鄰居感情也很好。「很多活動像是鄉親吃粥會、讀書會、演唱會這些,我都不在Facebook上宣傳,來參加的人都是長濱這裡的人,或者剛好來這裡玩碰上的人……我覺得匆匆到達一個地方,看見的都只是表象,快速拋出方案和選項其實是不負責任的。」高耀威說,只有先建立生活,才能跟地方有不同的生命連結,他有著發自內心甚至有點激進的分享性格。

說到打工換宿店長的模式,其實成了解決偏鄉人力不足的一個方案。長濱一些在地的個人或商家若有季節性的需要,也會請店長高耀威幫忙張羅人力,像是稻田的收割、黑糖的包裝、民宿、咖啡店小幫手等等。其實,最讓我覺得書粥特別的,是這家書店根本就是長濱中小學生的樂園,其中有一個孩子更自稱是書粥的副店長,經常幫忙新到的店長進入狀況。「我還開班教他們寫情書、做情歌呢,所以我才這麼受歡迎啊。」孩子們自己創作,自己利用這個書店做展覽,耀威說,他不多介入,只是在一旁陪同觀看。

「為什麼把書店取名書粥?」我問。「現在書市不好,或許有一天需要在店門口擺攤賣粥以支持後面的書店。還好,已經三年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他有點慶幸地說著。

「好啦,長濱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去吃義式冰淇淋吧,不只好吃還可以跟老闆聊天,是個有名的歌手開的店。」耀威就是這樣的一個書店老闆,想要跟朋友分享的不只是書粥,而是整個長濱的美好事物。

看見獨立書店之美

在台灣有兩百多家這樣的獨立書店,它們形成一道台灣專屬的文化風景。也許這些書店很小很安靜,但他們的存在卻很重要,在各自的扎根處散發出細小的光芒,點亮著我們對知識的渴望。這些書店不單純是賣書的店,更是人與人連結,人與土地與文化連結的場域,實體書店存在的必要與美好應該被更多人看見。這些書店紮實的從這塊土地生長出來,樣貌各有不同,成為台灣特有的文化果實。

這一趟尋找獨立書店之美的旅程處處充滿驚喜,最大的收穫是藉著這些書店的存在,讓我更加認同腳下這片土地且充滿自信。有人說「好的書店讓人想讀書,更好的書店讓人想買書,最好的書店讓人想寫書」,這趟書店之旅不僅讓我想重新開始創作,也對二十一世紀「開書店的傻瓜」有了更高的敬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小島停琉 ↑ 小島停琉空間雖小,但關於海洋的書籍非常豐富,特別是繪本,讓小琉球的學童透過閱讀開啟另一種視野。(攝影/蘇淮)
蕃藝書屋 ↑ 隱身在深山祕境裡的蕃藝書屋,不只是原住民與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和平共生的角落。(攝影/安培淂)
晴耕雨讀 ↑ 桃園龍潭田中間的「晴耕雨讀」,在閱讀區開了好幾扇大窗,讓窗外的稻田與室內的書籍相互呼應店名。
經營者個人風格 ↑ 與大型連鎖書店完全不同,透過獨立書店的角落,可以看到經營者的個人風格。
回鹿港開書店 ↑ 黃志宏是一位歷史學者,因修復一棟老建築而開了一家書店。每天在田裡耕作完後回鹿港開書店,耕種與書店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勇氣書房 ↑ 位於嘉義酒廠文創區二樓的勇氣書房,是陳秀蘭一人經營的書店。因為鄰近嘉義火車站,外地的客人比本地的還多,因此書店在意如何藉這個場域將嘉義特色與歷史讓更多人知道,舉辦的講座主題在地的連結性特別強。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