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美日常】台灣特「色」 繽紛與簡約的光譜之間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六節課下課鈴聲響起,新北市新莊區民安國小的學生開始整潔活動,教室、走廊、樓梯、操場上,一個個或認真、或調皮的身影一如往常,但手上的掃除用具其實正經歷一場看似微小卻又巨大的變革。

「阿公說他小時候的掃把也是『紅配綠』,跟我們之前用的一樣!」一名四年級小男生以稚嫩的聲音說著,手邊是這學期剛領到的黑色系掃具。

紅配綠掃把、紅色畚斗、紅色拖把、綠色水桶、藍色垃圾桶,這些不分老少台灣人都十分熟悉的日常用色,隨著校園裡黑、灰、大地色掃具的出現,終於讓這一代小朋友擁有不同於五十年前「阿公級」的選擇。

事實上,不只學校掃具,街頭的廣告招牌、小吃攤或集會的紅椅凳、奔馳路上的遊覽車、海邊的七彩遮陽傘……,生活中處處可見這類既鮮豔又強烈、高彩度與高對比的色彩搭配,一切皆以達到「亮眼」、「顯著」為目的。

長年以來,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集體創作出台灣今日的面貌。但為何是這些顏色?這些是最適合台灣當代環境的色彩表現嗎?

用五顏六色向神明致敬

「色彩是一個人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好不好看』。」由教育部委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編著的《美感入門》指出,這個「好不好看」的判斷,除了來自視覺感受對顏色的直覺反應,也與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等外在條件賦予的美感經驗息息相關。

若從歷史文化層面來看,四百年的台灣史就像是台灣人與景的變妝史,每歷經一次文化移植,即變妝為該統治者的色彩,多次變妝後仍能看出舊統治文化的色彩痕跡,尤其深受傳統中國影響。

「中國人注重的不是視覺美學,美落入『裝飾』的範疇,並將亮麗色彩視為高尚的象徵。」早年提倡美感教育的建築師漢寶德曾表示。古代以顏色區分階級,顯眼的顏色僅限官員穿戴:黃色專屬皇室,其次依序為紫、紅、綠、藍;至於老百姓只能著黑、灰或材料自然的顏色。服飾之外,建築也同樣受限。

日後商業及民主政治的發展,讓色彩逐漸突破階級化的戒律,不再是上流社會的特權。而台灣傳承了古代中國文化,喜愛使用鮮豔色彩於廟宇祠堂、民俗藝術或生活器物,正是過去「裝飾」傳統的延續。

像是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北港朝天宮等大廟,屋頂及牆壁皆可見到傳自中國南方的交趾陶與剪黏工藝,以貴氣的古黃、淺黃、脂紅,或者明亮的綠玉、海碧等繁複多色,組成祥獸、花鳥、人物、山林裝飾,色澤亮麗豐富且持久,成為「向神明致敬」之首選。

「信仰上的色彩使用,無法以美感完全概括,更多是為了耀眼奪目、稀有、虔誠與意義象徵,造就了台灣廟宇的高彩度絢麗色彩。」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名譽教授曾啟雄指出。台灣廟宇的裝飾性色彩表現,相較中國廟宇更鮮豔、有力、大膽,無論配色或意義,都極具「台灣色」的代表性。

隨著時間與空間的堆疊直至今日,這種五顏六色、繽紛熱鬧的呈現方式,從節慶祭典到生活器物都不難發現類似的用色邏輯,廣泛融入了我們的日常。

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股巨大力量影響著色彩樣貌的發展:市場機制,在生產、行銷、銷售的過程中,選擇可滿足市場需求、降低成本的顏色。

市場機制牽動日常選色

例如在機關學校、店家門邊或者公寓大樓牆角都能瞥見蹤影的紅配綠掃把,為何從顏色到功能「五十年如一日」不變,背後牽涉的未必是顏色好惡,而是整個產業鏈。

「你知道現在學校採購掃把的預算,一支普遍不到三十塊嗎?」美感細胞協會創辦人陳慕天這麼問。美感細胞九年前開始倡議「美感教科書」,去年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期盼多元美感設計不只融入教科書,也能融入校園掃具。

「很多廠商都說做這個不賺錢、早就想收掉。」他表示,過去為了讓人人用得起,不斷下壓價格,但壓到後來廠商沒利潤,也就失去創新的動力,導致校園掃具的選擇有限。

「所以我們挑戰的都是這類沒有利潤、沒人要做,但我們認為有價值、影響力大、具公共性的東西。其他有利可圖的,早就有人改變了。」陳慕天強調,唯有透過實際行動讓產業鏈動起來,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外牆彩繪 ↑ 新北市推動老社區美化,公寓外牆彩繪「遍地開花」。板橋區國慶路附近多面大型的主題彩繪牆,讓路過者看見豐富色彩,暫時忘卻後頭的鐵皮鐵窗。
紅藍塑膠棚 ↑ 野台戲舞台上,紅藍戲服與紅藍塑膠棚裡外相映成趣。(攝影/安培淂)
校園掃具改造 ↑ 美感細胞協會推動校園掃具改造,先從顏色著手,讓學校有更多不同選擇。(圖片/美感細胞協會)
台南孔廟 ↑ 台南孔廟的赤紅色牆面,這些傳統五顏六色的呈現方式,如今廣泛融入了台灣人的日常。
瀑布滑草場 ↑ 新北大都會公園的瀑布滑草場,利用堤防原有斜坡、鋪設人工草皮,以大面積的深淺藍色水紋營造「瀑布」意象。
基隆正濱漁港 ↑ 讓基隆正濱漁港一掃暗沉的「彩色屋」,並非隨意上色,是經過專家兩年計畫、與居民對話,創造出與大環境調和的配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