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90

撰文/黃世澤(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到夏天總要去海邊,對久居北部的人來說,位於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特別有夏日度假的氛圍,但沿途的交通過程,可能就不這麼迷人了。

即使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亦有高達六百萬遊客湧入恆春,行駛在恆春半島唯一主要聯外幹道屏鵝公路上,旅遊旺季的塞車是另一番南國光景,考驗著駕駛耐心。在地居民仰賴著觀光產業帶來收益,又受困於交通量能不足影響移動需求,凸顯出聯外交通的規畫與實際需求狀況似乎並未成正比,但恆春觀光鐵路、高鐵延伸到屏東與屏南快速道路等方案就是解答嗎?其相對可能帶來的生態危機,也引起不少人的擔憂。

特約記者游婉琪與攝影召集人安培淂的〈本島中的離島——恆春聯外交通困境〉,希望可以從生態、觀光遊憩、地方發展與在地需求整體理解恆春半島,以更宏觀的地理空間視角來討論這個議題,尋求可能的永續發展之道。

同樣是這塊土地上的精采,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在封面故事〈時代綠金——古往今來見真「樟」〉幫我們把視角轉成時間的維度。台灣人豈能不認識樟樹?歷史上,它為我們博得「台灣樟腦世界第一」的殊榮,各代統治者與先民紛紛從這個物種取得資材,製腦、煉油到牛樟芝,樟樹因其有經濟上的用途,受人所喜。

莊子說「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樟樹有用,百年來卻讓自己的族群因大量開採而足足減少了90%。而今因作為島嶼中低海拔主要造林樹種,樟樹的護土保水功能,儼然以另一個護國神「木」的姿態再次展現在我們面前,人們反而開始想辦法復育這個樹種。樟樹一直都是那個樟樹,但卻在不同的時代,對應人類的不同視角,說出迥然的故事。

「無用之用」的思考,讓我回想起拍攝〈微觀花攝影——穿透植物的表象〉,植物研究者林建融一邊切割野牡丹萼筒,邊提醒我們觀察表面的鱗片會讓昆蟲因口感不好而放棄啃食,「讓自己不好吃也是一種技能」,這類形態唯有剖開表層,深入植物內心才得以觀察到。特約撰述鄒欣寧在報導中從為何人們對於捕捉植物影像如此熱衷的提問出發,由鳥瞰走入微觀,從解剖到電子顯微鏡,這充滿空間縱深的微觀視角中,植物的世界有著無法想像的驚奇。

本期《經典》雜誌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在不同維度的故事間切換視角,體會這片土地的美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