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戰火下的日常 這一站,烏克蘭

撰文.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過波蘭東部邊界,一踏上烏克蘭國境時,你便已抵達主要大城,利沃夫(Lviv)。第一眼打量利沃夫,你幾乎渾然不覺這是個深陷戰火的國家。帶著幾分驚喜與迫不及待的熱情,瀏覽城內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後,你開始意識到,實情不若你想像的單純。比方說,好幾座老舊雕像與公共藝術作品都被厚重的油畫布層層包裹,底部則有沙袋包圍,那不是修復或重建,而是重重保護。警覺性立即提升,你開始和周遭的人們攀談,定睛注視他們的眼神,節制的笑容與客氣的言行背後,有些事不太對勁。

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布「特別軍事行動」(也被稱為「戰爭」)以來,交戰場域已逐漸轉移至烏克蘭東部與南部,首都基輔(Kyiv)已幾乎回到常軌。除了全國性的失業率仍高居10%,以及停滯的薪資仍未改善,放眼望去,咖啡館與餐廳一如以往地座無虛席,大部分人也一如以往地通勤上下班。當然,有些部分是回不去了,譬如大部分青壯年得參與保家衛國的軍事行列,許多年輕生命為此而捐軀殉國。這些青壯年的葬禮是全國各地最令人心碎悲慟的日常。此外,當中許多因戰事爆發之初被迫逃離至鄰近國家的老弱婦孺,這段期間已逐漸返回家園。中央政府班師回朝,坐鎮首都,大部分外交領事單位也重啟門戶。近日來,歐洲國家的領導人紛紛前來訪問基輔——這無疑是「國際支持」的重要表態。

民族主義造就的凝聚力

在一個舉手投足皆魅力不凡的首都城市裡,重要的名勝古跡俯拾皆是,但現階段最熱門的觀光「遺址」,是放在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Golden Dome Church & Monastery)前,醒目又毀不成形的俄羅斯坦克和裝甲車。每到週末,攜家帶眷的父母接踵而至,親臨無比真實的教學現場,以此「視覺輔助教材」,為孩子們上一堂彌足珍貴的歷史課,教導下一代何為國家尊嚴,與眾志成城。

確實,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急劇上升,但若為高漲的國族與捍衛情懷憂心,則大可不必,許多烏克蘭人同意,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凝聚團結力,舉國上下一條心,使公民安全與社會秩序更快漸入佳境。這段期間,就連輕微的犯罪事件,都幾乎銷聲匿跡。舉公共運輸為例——俄羅斯曾試圖癱瘓交通系統,以擾亂民生,但至今為止,火車與公車都不受侵擾似的,準時運行。每一次當鐵軌遭砲彈襲擊或炸毀時,火車車廂便迅速轉移至其他路線,人們依照火車站的變更調度,湧入其他車廂,很快便恢復線路暢通。我曾親身體驗,在一次鐵路襲擊後踏上一列火車,雖然軌道封閉無法使用,但執行單位立即「改弦易轍」,我竟還能準時抵達預定的目的地。

從基輔往北移動,我走訪幾個曾在戰役開打之初被俄軍嚴重砲轟與襲擊的城市。有些地方的破瓦殘礫已被清除,整修工程也陸續啟動。但有些區域遭摧毀的程度,則超乎想像,慘不忍睹。我在霍斯托梅爾(Hostomel)城——一個以軍事人員與退役軍人為主的基地——陣陣腐肉的惡臭,撲鼻而來。至於腐臭之「肉」,是活埋瓦礫堆下的腐爛屍體,抑或被迫倉皇撤退的人留下的食物,則不得而知。

烏克蘭往黑海的唯一渠道,得取道奧德薩(Odessa)城。奧德薩曾是俄羅斯帝國最重要的城市,許多歷史城區不久前才刊在最近的旅遊線路上,現在除了小部分濱海區保持開放,其餘區域全面封閉,嚴禁一切休閒參觀活動,包括海灘。奧德薩靠近南部交戰區的前線,好幾次在市中心行走時,我仍可聽到不遠處傳來的爆炸聲。空襲警報頻繁,生活步調緩慢而謹慎小心。在這裡,戰爭更近了,一觸即發。

我走訪過許多類似烏克蘭的國家,曾經屬於俄羅斯帝國爾後又併入蘇聯,我無法掩飾自己置身烏克蘭時那股四面八方湧來的強烈感受,千絲萬縷般的糾結。面對烏克蘭亟欲投入歐洲大家庭的熱情與迫不及待,身為一名盡可能被要求客觀中立的新聞工作者,我不願對當前政治局勢與各方牽連做太多主觀評論與假設,但我仍得承認自己能感同身受烏克蘭與其百姓的心情。除了無謂的生命犧牲與難以估量的國家毀損令人扼腕嘆息,另一憾事是見證一個國家和人民因意識形態、地域、思想與文化議題上,竟有如此天差地遠的分歧。許多人從一級戰區的東部和南部逃離,但他們的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父母,都選擇留守不走,同一家庭的成員之間,尚且對國家決策與政治立場如此迥然不同與分裂,更何況整個國家的百姓?這場戰事,不僅涉及烏俄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脈絡、地緣政治,還有太多結盟與分離、歸屬與認同、多數與少數、現在與未來的爭議。這些撕裂所導致的瘋狂行徑,終將付上高昂的代價,而最令人憂心的,是年輕一代——這個世界的逞兇鬥狠與動蕩不安,在他們的心中播下仇恨與對立的種籽,將伴隨他們成長。

挽不回之禍,不必要之惡

過去五十年來,整個世界被迫陷入兩場殘酷的世界級戰爭。人類社會理當從錯誤中學到教訓,找出一條解決爭議的出路。當全人類亟欲追求更理想的美好生活前,先追求和平,無疑是最基本的目標。如此老生常談又眾所皆知,但和平卻又如此難以企及,只能像個分隔戰爭的休止符,暫緩的平靜安穩永遠不持久,動輒被蓄勢待發的衝突,破壞殆盡。是沒有意願或沒有能力尋得和平共處之途徑?我們愈來愈放大彼此的差異,無視原有的共通性,在逕自謀求財富與爭權奪利的過程中,短視近利蒙蔽一切,短兵相接愈演愈烈,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戰禍;回頭看,都是不必要的邪惡。

翻譯/童貴珊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烏克蘭地圖 ↑ 烏克蘭地圖


包裹世界遺產 ↑ 利沃夫市名列聯合國等級的世界遺產都如圖中十八世紀的雕像,被層層包裹,底座還有沙袋防護,以防俄軍砲彈摧毀。
有軌電車系統 ↑ 利沃夫的有軌電車系統乃全國之最,總計九條充滿歷史感的線路貫穿全市,至今仍是老一輩市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機場附近的霍斯托梅爾 ↑ 位於機場附近的霍斯托梅爾則淪俄軍最初的襲擊目標。
煙硝城外的田園生活 ↑ 烏克蘭西部的伊凡-法蘭科夫,一望無際的稻穀禾田,藍天白雲下,與世無爭得令人忘卻不安穩的現世。農業產力貢獻烏克蘭百分之七十五點經濟收入,穩坐歐洲糧倉的寶座,其中小麥、穀物油籽產量排名世界數一數二。戰事爆發,俄軍封鎖黑海,成千上萬噸小麥等農產品出口不得,不僅牽動世界原物料供給,也引發燃料危機,一旦拖拉機與收割機無法發動,則提高採收的不穩定與風險。
黑海珍珠城:奧德薩 ↑ 奧德薩城是烏克蘭往黑海的唯一渠道,這座港灣都市是全國第三大城,也是重要物資集散與貿易港口,因其戰略性位置與出入黑海門戶而成為俄軍首要發動攻勢的目標。除了軍事與經濟上舉足輕重之地位,奧德薩也是個古意盎然又風情萬種的海濱度假勝地。濱海區戒備森嚴,目前除了小部分濱海區保持開放,其餘區域全面封閉,嚴禁一切休閒參觀活動,包括在海灘小憩或閱讀。由於整個區域布滿地雷,任何執意流連岸邊者,風險自負。奧德薩人民族自豪感高,從城市歷史淵源而言,他們幾乎是烏克蘭民族榮耀的代名詞。
利沃夫歌劇院 ↑ 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的利沃夫歌劇院,如期推出的藝術活動幾乎座無虛席,充分展現烏克蘭人從亂世中的復原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