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生】回歸竹筒歲月

撰文/釋證嚴

人都希望致富,富有的定義為何?其實有餘力幫助別人,就是富有;不在於金錢多寡,端視一念心。

俗云:莫因善小而不為。四十年前,因為有三十位家庭主婦,每日存下五毛買菜錢,以那段「竹筒歲月」為開端,累積點滴善念,日日行善,才能走出今日慈濟的道路。

以前我們教富濟貧──呼籲有能力的人幫助貧困的人;現在加上濟貧教富──教導貧困人家在接受幫助時,只要發心,一樣能付出己能,幫助他人,形成一個源源不斷善的循環。

無論貧富,有心布施都不難。佛典記載,迦葉尊者為讓窮人有機會植福田,經常走入貧民區接受布施。有一次,遇見一位貧婆,她很虔誠想供養,卻懊惱自己身無一物。

迦葉尊者說:「沒關係,即使是身上衣服的一角,也可以布施。」

貧婆立即撕下身上破舊的衣角,恭敬地供養。佛陀聞悉,向僧眾表示,貧婆能將她僅有的捨出,大家要感恩這念心。從此出家眾的僧衣裡有一塊「印」,就是紀念貧婆這分能捨的心。

現今也有同樣能捨的「貧婆」。馬來西亞有位孤老無依的婆婆,生活無援,長期依靠慈濟志工的關懷與協助。有一夜輾轉難眠,總覺得有件事情沒做完,突然想到,於是趕緊起身,從衣袋裡摸到五分錢投入竹筒,這才安心入睡。原來日存五分錢,作回饋之用,已經成為她的習慣。

泰國有個丁大村,居民普遍貧窮,多年來慈濟志工在村中扶困濟貧,最近已開始推動「回歸竹筒歲月」,村民紛紛響應每日投入一枚銅板。有些村民所得微薄,就利用工餘時間做資源回收,賺取微薄收入,將點滴愛心投入竹筒,回饋社會。

花蓮慈濟醫院的林欣榮院長也致力推廣這項運動,他出門隨身帶著竹筒,一有機會便向人宣揚「『五元』歡喜,結福緣」,因為台語的「有緣」音近「五元」,令人聽了就歡喜,投下銅板,真的人人都結了福緣。

這就是啟發人人的善心──做好事,說好話,發好願。一個小動作,在投下銅板的同時便生起善念;還要見善隨喜,彼此影響啟發,那麼社會將處處是好人,人人皆歡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