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美日常】街道家具 隱形的城市表情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果你拜訪一座陌生的城市,丟垃圾時並非嫌惡地伸手遠遠將垃圾拋向垃圾桶,而是帶著憐愛之心走近將垃圾準確放入,臨走還會欣賞垃圾桶的設計之美,你就可以告訴自己:來到了一座進步的城市。」前駐法國代表、現為駐愛爾蘭代表的楊子葆,曾聽聞一位知名法國建築師如此分享,自此成為他行走各國城市的另類檢視指標。

當你走在街頭,除了腳下的道路、手上的手機,是否曾留意身旁的街道設施物?也許是制式造型的路燈、有著山水畫的電信箱、公園裡的鋁製或仿石長椅、顏色與規格單一的罐頭遊具,或是閃亮跳動的里辦公室LED看板、不定時出沒的道路施工指揮假人……?

比起大家容易投以關注的地標建築,這些街道設施物平凡不起眼,少有人會視為都市景觀的一部分,思考在環境美學上的意義。然而,它們的設計與設置卻是顯露出城市表情的「隱藏細節」,甚至反映著城市的進步。

「街道」客廳裡的「家具」

都市景觀主要由建築、綠化、街道家具與其他(路面、天空、水體、人的活動)所構成;其中「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指的就是「裝置在公共空間裡,提供大眾服務的公共或私人設施物」。多為公家設置,包含範圍相當廣泛,既不限於都市,鄉村及偏遠地區也有;也不限於狹義的街道,廣場、公園、停車場、車站等公共空間都有大量的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其實不是學術兮兮的論述,也不是高端的設計產物。從很久以前一有街道產生,就有了街道家具。」建築師林淵源曾為文指出。他這麼形容「街道家具」:當我們走出自家,若將街道當成另一座大房子的內部,四周的建築即牆壁,我們就像站在大房子的客廳裡,而座椅、候車亭、街燈等各種讓人感到體貼與安全的生活必需物件,正是這座大房子裡的「家具」。

既然我們居家布置會講究家具家飾的風格及質感,裝設在公共空間裡的街道家具同樣也需要規畫設計。楊子葆在《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著書中指出,現今的街道家具不僅要求功能、數量、可及性、耐久性與舒適性,也愈發重視造形、顏色、材料以及與周遭環境的協調搭配,乃至於創意巧思、與民眾生活的互動關聯,甚至成為公共藝術創作的主題。

城市風貌的整體表現

「街道家具絕不是各自獨立的物件,而是城市風貌的整體表現。」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強調。像是光線來源會影響人坐在椅子上的感覺,各種街道家具互相影響,不能各做各的。

「不是設計得美美就好。一個好的街道家具,首先一定要滿足它的基本功能。」褚瑞基表示。比如導覽指標牌必須讓使用者看清楚,如果字太小、底圖顏色糊在一起,設計再漂亮都沒用。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鳳梨造型候車亭 ↑ 台東縣成功鎮八嗡嗡產鳳梨,公部門設置了鳳梨造型的候車亭。(攝影/安培淂)
水圳意象 ↑ 台灣大學新生南路段的人行空間重現舊時的水圳意象,步道燈、水邊圍籬融入環境。
玻璃圓柱狀候車站 ↑ 全球首個BRT系統出自巴西庫里奇巴,候車站為玻璃圓柱狀。(攝影/安培淂)
透明公廁 ↑ 日本東京涉谷由建築師坂茂設計的透明公廁,上鎖後會轉為霧面,民眾能事先確認整潔。(圖片/Gettylmages)
台中綠園道桌椅 ↑ 台中市綠園道的綠蔭帶不僅可散步,也規畫了桌椅,民眾經常相約此處或歇息。
隆恩圳親水公園 ↑ 新竹市隆恩圳親水公園並未採用傳統制式造型的柵欄、路燈、遊具,透過設計為逐漸被定型的城市增添質感及趣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