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美日常】城市的容顏 在都更成功以前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八年,德國記者白德瀚(Klaus Bardenhangen)第一次搭機抵台時,從機場到市區的景色,讓他誤以為自己是降落到了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因緣際會,不久他定居了下來,在有機會受邀到朋友家作客後,他所認識的台灣,又是另外一番景緻。這一來,他雖確認了台灣是個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但公、私空間的差異,對他來說還是太大了。

白德瀚的經驗不是什麼驚人的發現,只是在台灣,多數人都習以為常,有些麻痺,再不然,就是把都更當靈丹妙藥,期待它一次性地解決所有問題。

然而,都更自推動以來到現在,申請、通過且完成的案件少之又少。為此,少數公務單位、民眾與專業者,決定以地方上公共、半公共的空間作為起點,以色彩、繪畫,以及設計等作為手段,雖無法根治城市的沉痾,但至少將原本凌亂、單調、貧乏的市容,做了簡單的視覺轉換與基本改善,同時也喚醒了一些人對市容的重視。

城市的彩虹畫布

站在基隆市正濱漁港的碼頭旁,隔著停泊船隻的港灣,著名的色彩屋,赫然在眼前。

周美鈴是最早入駐彩虹屋的咖啡館老闆,也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她說,「港都多山,腹地狹小,加上常下雨的關係,房子除了又擠又髒外,港口也因為年久失修,一切都顯得沒有活力。」但二○一六年起,基隆市政府為了一改港都「老、醜、窮」的印象,發起一連串的再造活動,並透過對正濱漁港的改造,進一步塑造港都的海洋意象。

第一階段目標,就是找出城市的專屬色。但,什麼是屬於基隆的顏色?是海水正藍的藍色?雨霧濛濛的灰色?還是夏日夕照下,倚山靠海的港都,被染成一片黃澄澄的燦爛金光?

「很多學設計的人,一開始都覺得大片的空間要塗上顏色,素雅一點會比較安全。」一手催生此案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回想這段過程,臉上不自覺地露出笑容,「但經過熱烈討論後,大家悟出一件事,那就是基隆長期給人灰灰暗暗的感覺,加上在幾次時代的轉變中,地方產業並沒有適時地轉型,基隆人的苦悶,需要繽紛的彩色加以療癒,把酸苦,翻轉成甜味。」也是基隆人的徐燕興說。

所以在歷經長達兩、三年的時間,終於取得共識後,因為有前面充分的溝通,後續的一切,就變得沒那麼難了。

相對於在彩色屋的案例裡,以無比耐心讓民眾看到主事者決心的單位,主要是與都市改造有關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近年來雙北市後巷普遍推動的彩繪活動,卻是由一個跟美學、地方連結,乃至都市改造都沾不到邊的單位所發起。

一兼二顧的後巷彩繪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有鑒於台灣的汙水下水道埋設比例居低不上,為了提高居民的意願,以雙北市為首的各地政府,才有了以彩繪後巷作為誘餌的奇想。

「早年的房子哪會有汙水下水道?家庭的廢水,都是直接沖到水溝裡。也因為這樣,蟑螂、蚊子和老鼠,基本上,也是我們常走動的鄰居之一。」新北市三重區光田里的里長吳勝文,幽默地表示道。

「所以當水利處汙水下水道科跑來說要埋管時,我本人是很願意啦,但在這一帶,誰家的防火巷沒有外推?沒有堆放冷氣主機、廢棄傢俱或雜物之類的?這一來,要大家把該拆的拆,該收的收好,對門(後門)兩戶人家還要各自讓出七十五公分的施作空間,光是想到,就覺得壓力山大。」吳勝文說。

但營造衛生的環境,對大家都有好處,加上政府基本上是免費施做,所以他與鄰長們會談,請他們一家家地去了解狀況,再親自登門拜訪,確認各戶施作的條件,並請教眾人在完工後,對於後巷彩繪的看法。

「我都跟他們說,彩繪的難度不高,曝光效果卻很好,所以儘管溝通過程很累,大家最後還是被說服了!」於是,就在他的勤於奔走下,三年後,光田里的後巷有汙水下水道外,反映地方產業史的彩繪結果,也讓鄰居們滿意。

集個人美感而成就公共美感

近年來成為文青熱點的台北市赤峰街,最早是汽車零件拆卸、買賣的大本營。大約在十多年前,因租金便宜,包括台灣好的店、蘑菇、鹿皮等文創商店,於是陸續入駐。

「也是在那時候,我剛當選里長,發現這裡有很多問題,似乎只有從文化著手,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赤峰街所在的光能里里長陳靜筠說,「所以我先是去跟台灣好的店、蘑菇和鹿皮它們商量,希望能一起辦活動,」陳靜筠說,接著,她向台北市文化局爭取經費,並由當代藝術館派出展覽組副組長許翼翔與她合作,一個人負責找里民,另一個負責找藝術家。

因為沒有其他誘因,純粹只為了美化環境,後來每一道願意捐出來給畫家揮灑的牆壁,幾乎都是源於屋主被陳靜筠的熱情所感動。

而像是一個正循環,這些壁畫凝聚了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吸引了更多創意人入住,從甜品、皮革、古董、服飾、食器、算命還有獨立書店,彷彿進駐赤峰街就一定得要有創意似地,每一小店都卯足勁地妝點自家的店面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增添了赤峰街既獨立又多元,既新潮又懷舊的美感。

都更仍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在台灣,或許是利之所趨,每次提及都更時,多數人總是忘了它的初衷是為了居住安全與美化市容。然而在落實都更之前,除了談論幾坪換幾坪外,還是有些「基礎工程」是我們可以投入的。

藉由彩繪,找到社區的共識,只是第一步;但這一步,卻也是重建城市容顏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開端。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鐵皮屋頂 ↑ 隨處可見的鐵皮屋頂,常讓人誤把台灣當作第三世界國家。
雜亂的市容 ↑ 電纜、招牌、衣物或吊或掛在大樓的正面外牆,類似雜亂的市容輕易就能看到,但多數民眾卻選擇視而不見。
長頸鹿從窗戶探出頭 ↑ 創意點亮城市的容顏。一隻可愛的長頸鹿從畫出來的窗戶探出頭來,彷彿尋找著真假水管組成的樹上,有否嫩葉可食。
窗外窗 ↑ 當都更困難重重,彩繪成了現階段美化市容的方法之一;但一如圖中的窗外窗終究是畫上去的,城市的容顏,仍需要政府﹑民眾、建商攜手共同努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