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迷陣較戰陣難破

撰文/王思熙

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I. Kant,一七二四年至一八○四年)曾在生前預留墓誌銘,囑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這兩句話:

在我頭上,是眾星的天空/在我心中,是道德的法則。

這位崇尚理性的哲學大師對「道德」的看重可想而知。事實上,自從人類群居以後,「道德」這種概念抽象、但威力巨大的無形力量,就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自我制約角色。尤其對民眾思想觀念具有導向作用的新聞從業人員,社會的責任和道德的法則都不可或缺,所以我們要藉用康德墓碑上兩句話的語氣,以下列的座右銘,有求於新聞傳播工作的所有從業人員:

在我肩上,是社會的責任/在我心中,是道德的法則。

康德是哲學家,所以他的心中必須充滿道德的法則;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是社會病理學家與社會心理學家,所以除了道德的法則外,還必須對社會風氣的良莠負起責任。

「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一向是歷史學家的自我期許;「今日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因此新聞從業人員不僅是現在真相的見證者,也應該是明日歷史的評論者,更應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和「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使命感。當此社會動盪不安之際,新聞傳播人員更應挺身而出,以「安社會眾人之心」捨我其誰的作為,克盡祥和社會、安定人心的最大責任。

今天,我們深覺社會動盪不安,源於價值觀念的混淆不清,以及社會正義的逐漸蕩然,在此緊急危難的關頭,如果新聞傳播界還不能以「道德法則」自許,不能以「社會責任」自任,甚至所作所為與道德法則背道而馳,乖張舉措與社會責任分道揚鑣的話,那麼社會就真的沒有希望,國家就真的危險了。如此情形,豈能讓人不擔心、不憂慮?

被後人譽為「孤忠」的宋末元初詩人鄭思肖,在他所著的《鐵函心史》中語重心長地指出:

天下孰無智?特無真識耳。真識者,至正必當之論也。以其無真識,誤入於謬,反執為是,竟莫悟,悲夫!志於道者,不可不察!

在社會面臨解體,族群面臨分裂,政治面臨衝突,經濟成長面臨停滯,而兩岸關係又陷僵局的此時此刻,我們的新聞傳播界,究竟有多少人具有「至正必當」之真識?又有多少人「誤入於謬,反執為是,竟莫悟」的呢?新聞傳播界如果不能道德在心、責任在肩、清明在躬,不能以社會良心的燈塔、人倫道德的守門人自居的話,以傳播媒體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會有「一盲引眾盲」之虞了。

我們認為:新聞傳播界不僅在記錄歷史,推動歷史,也在創造歷史,所以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更應具備「至正必當之真識」。但遺憾的是:現在確實有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誤入於謬,反執為是,竟莫悟」,甚至引此「謬誤」以為洋洋自得,讓人徒呼負負。我們始終認為:只要社會多一分公義,少一分特權;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激情,各種爭論都能愈辯愈明;各種疑慮都能撥雲見日。

要「見證真相」就必須不偏不倚。我們固然不樂意見到新聞言論中有任何惡意汙衊與中傷,但也不希望看見新聞中一味地阿諛諂媚,歌功頌德。我們相信,事實終必經得起考驗,誠意終將得到諒解。

現在我們的新聞傳播界已邁入了「電子媒體的春秋戰國時代」,激烈的競爭,加上「政爭」白熱化,激情報導方式逐漸抬頭。許多跡象告訴我們,社會上只要多一分激情,就會減少一分理性;只要多一分私利,就會減少一分公義,而新聞傳播界在激情與理性之間,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們特別要提醒新聞從業人員:每人應秉持良知,捫心自問:報導是否公正客觀?評論是否誇大偏頗?爆料是否妨害名譽、藐視司法?用字遣詞是否過分低估社會大眾的品味?針砭時事是否秉持大是大非,而非為一己之私或一黨之利?傳播媒體就像兩刃刀,可以殺人,也可以傷己;是殺人劍,也是活人刀,使用起來不可不慎。

「爆料文化」在我們的社會裏似乎正在大行其道,這其間它固然有揭弊之功,當然亦有造謠之嫌,是揭弊?是造謠?端看所爆的是有料,還是無料;是真料,還是假料;是好料,還是劣質品的壞料。「爆料文化」最怕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易惑人耳目。

當然,新聞從業人員要想善盡社會責任,要想不辱守門使命,首先就必須要有在艱彌厲的定力,既不能阿附於權勢,也不能取寵於群眾。新聞從業人員既不是聲音悅耳的百靈鳥,也不是令人心煩的烏鴉。新聞從業人員應有認清事實的本事與看清歷史方向的遠見,我們既不希望記者把癬疥寫成鮮花,也不希望把蓓蕾寫成膿包。所謂「迷陣較戰陣難破」,民眾一陷入新聞與輿論的迷陣中,就難以突破重圍,新聞界豈能不戒懼謹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